建功社區是一典型的純樸農村型客家聚落,先民大都自中國大陸廣東省縣之客家族群遷移來台,後經數次輾轉移徒到建功定居,建庄年代難以查考,據傳已有二佰多年,庄名來源,耆老口傳,為紀念先民朱建功先生創庄貢獻而命名,社區面積約400公頃,村莊戶數為210戶,人口約1200人,農產品為檳榔、椰子、蓮霧、香蕉及雜糧,以檳榔較為大宗。
建功社區在民國八十年起,陸續在村莊中成立媽媽教室、老人會、客家八音團、守望相助巡守隊等社區組織。從生活環境改善為起點,居民漸漸關愛、珍惜自己成長、生活的村庄,百年碾米廠、老樹、伙房、柵門、伯公…等記載客家人文歷史的一景一物,當然還有講故事、聽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無聲地詮釋純樸、善良、硬頸與堅毅;客家子孫更用藍布衫精神打拼締造建功傳奇---森林親水公園,成為屏東縣內外的觀摩示範,這土地發生的點點滴滴將在你面前一覽無遺。
◎ 城門舊事─東柵門
具有防禦功能的柵門,是客家特有建築風貌之一,最能表彰客家群居特性。建功村原有東、西兩座柵門,西柵門已不存在,現存東柵門的創建年代是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門額上「褒忠」二字是清朝皇帝御賜,當初是為保護村民免於受外族(原住民及閩人)侵擾。舊時的城門是用石頭砌成,城門旁連接土牆,沿牆遍植刺竹作為防衛,牆上有砲台、城門上端有門樑。近年來因大型車輛進出不易,門樑已被鋸除,並加裝有礙觀瞻的限高鐵架。
昔年城門每天早上六點準時開門、下午六點關門, 分別有四人看管守門,兩人負責城門上的砲石、兩人負責大門開關。
◎ 老樹神祉─百年老茄苳
生長年代已無從考據的老茄苳,胸徑約2.6公尺、樹高約16公尺,據專家研考約有二百八十年的樹齡,至今枝葉仍繁茂、綠意終盎然,鄉民咸認已點為樹神,逢年過節備牲禮膜拜,祈求庇佑。屏東縣政府已將之列為縣內珍貴老樹並裝設避雷針、護籬,予以保護。
◎ 源遠流長─客家伙(夥)房
夥房也是客家族群鮮明的表徵之一,同一家族的人居住在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夥房中央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充份顯示客家人敬祖、團結的一面。建功社區目前僅剩三座保存較完整的夥房,分別是位於建功粄條店後方的賴氏夥房、現任村長鍾展雄家的鍾氏夥氏、以及位於建功路147號的鍾氏夥房,其中賴氏夥房內還保有化胎(花台),位於堂的後方,壟起平台,花台顧名思義即為種花的平台,風水效用為孕育胎氣、靈氣,化胎中央通常鑲入「五行石」代表「金、木、水、火、土」。而鍾展雄家的夥房則是年代較為久遠,入口處尚有古典燕尾門樓,最具代表性。
◎ 客家人守護神─三山國王廟
傳說三山是廣東省潮州揭陽縣阿婆墟的明山、獨山和巾山三座山山神的總稱,屬自然祟拜,但後世卻予以人格化,指三山國王為三位結拜兄弟,助隋文帝完成帝業,受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被奉為福神。移墾台灣的客家人信奉為守護神,祈求平安,所以在客家庄相當常見。
建功村三山國王廟初始以竹造為廟,供民眾參拜,後來年久破舊生霉,集全村之力於民國十四年改建,以木衍石灰牆建築,歷經兩年才完工。廟中除供奉三山國王外,尚有「福德正神」,另因建功村的開山祖「朱建功」,為紀念他,村人將其供奉於三山國王廟旁,為村莊的「開庄伯公」。
◎ 水乳交融的閩客文化─五營元帥廟及伯公廟
「安五營」多半出現在閩南聚落,中營通常設在聚落公廟之前,東、南、西、北四營各以其方位安置在聚落出入口或四方要道的制高點,防止邪魔惡煞進入侵害聚落。五營元帥廟位於建功村出入口處的東、西、南、北、中等方向,分別由不同元帥鎮魔壓邪;雖然建功村五營元帥廟的創設時間和原始動機,已難考證,但客家庄的建功村出現安五營,何嘗不代表閩客信仰文化融合交流的一面。
另外,伯公廟有「東興伯公」、「河頭伯公」、「下頭伯公」、「森林伯公」、「湖肚伯公」等五座,以及供奉於三山國王廟旁的「開庄伯公」。伯公對客家人的意義等於閩南人的土地公,客家伯公就如同大家長一般,親切和藹地護佑村內老老少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