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0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07


網址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 歐洲整合的歷史回顧與啟示
【左右看】 民主左派的建構

【社論】歐洲整合的歷史回顧與啟示
  文字工作者

由法國前總統季斯卡負責起草的歐盟新憲法,經過一年半的反覆討論,已完成草案,正式交由各歐洲加盟國家審查批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一個實質的歐洲國,在明年底之前即將誕生。

歐盟新憲法的出現,是戰後歐洲國家長期整合,經過長達半個世紀、數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我們回溯近200年的歐洲歷史,更能體會這個結果真是得來不易。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引起歐洲各國封建統治者極大的震撼與恐慌,他們擔心法國大革命的火花會蔓延到自己的家國,紛紛出兵入侵法國鎮壓巴黎市民的起義行動。歐洲各封建統治者對法國革命的武力干預,激起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操。時勢造英雄,為抵抗各國的侵略,法國出現了一個軍事奇才──拿破崙。他不僅抵禦了入侵的外敵,更進一步攻打出擊,瓦解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統治基礎,將近代民主政治的種子撒播出去。

但這個民主播種工程是以武力攻打方式促成的,不可避免地造成戰敗國家愛國情操的興起,其結果是歐洲各國民族主義的高漲;基於民族主義的國家對立,成為19~21世紀歐洲歷史發展的一個主要內容,其中以德、法的對立最為突出。普魯士在第一次普法戰爭中的失利以及隨之簽定的屈辱和約,成為德國人念茲在茲的奇恥大辱;由此凝聚了一種復仇的國族意識,推動著普魯士的整軍治國,終於在1870年,第二次普法戰爭中打敗了拿破崙三世,報了一箭之仇,但從此德、法間的仇恨就又更加深一層;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德、法之間進行,正是這種仇視的必然結果。

回顧這段歷史,當可體認到今日歐洲國的成立,是何等的不容易,要克服100多年來由戰爭形成的仇恨,需要有前瞻的眼光與超人的智慧。從幾場大戰慘痛的代價,歐洲人民終於體認到對立、仇恨,除了遂行少數政客的野心外,對廣大人民沒有什麼好處。

以歐洲的整合為鏡來看兩岸問題,特別發人深省。台灣統治集團,不論藍、綠,都在推動一種兩岸對立,甚至仇恨的政策。他們甚至宣揚狹隘的「愛台灣」做為阻止兩岸交流與整合的魔咒。從歐洲200年歷史的教訓來看,台灣統治集團這種兩岸對立與仇恨政策,只會為兩岸人民帶來無窮災難,而且即使有短期成果,長期而言也不可能成功。

不久前,陳水扁總統推出修憲的主張。同樣是修憲,一邊是以和解與整合的宗旨,我們這邊政客卻是以對立與分割為目的,在相同的修憲下,卻有截然不同的視野與政治智慧。

(回目錄)



【左右看】民主左派的建構

左看 民主的左派 左派的民主
鄭谷雨
((社運工作者)

做為台灣進步知識社群代表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在其創刊15週年的時刻,發表了題為「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的綱領性宣言,從分析掌握威權體制的性格變化著手,對台灣戰後社會發展進行爬梳詮釋,對以省籍為路徑的民主化,對於傳統化、自然化和偏狹化的所謂本土派、對於扮演國家修護者角色的自由主義者進行了揭露與批判,更正面地提出四大目標。

該文讓我們想到了1960年法國的121人宣言、1962年美國學運的休倫港聲明和1966年英國雷蒙威廉士等起草的五一宣言。相較於社會運動慣常的單純「反對」姿態,或是枝節性的主張,台灣進步知識份子的2003宣言,至少提出了社會歷史的分析和正面的主張,值得我們嚴肅面對。

在台社之前,還有以左派身分自居的泛紫的結成。在2003年,「左翼」成了一些人急欲擁抱、自我宣稱的對象,大概也反映了台灣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治生活的貧瘠。為了達到台社宣示的此四大目標,吾人實有必要針對左派的意涵、民主的內容、正義的實質進行廣泛辯論,尤其應該進行左翼的內部激盪、清算歷史、澄清路線,讓左翼圈的討論也能真正公共化。在此前提下,馬克思主義的真正意涵與在當代的有效性、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總結、台灣社運瓶頸的掌握,都應是首要討論的課題。



右看 左翼的幻夢 幻夢的左翼
林國斌 (自由撰稿人)

左,到底是進步還是保守、是正確還是錯誤,好像很難談個清楚。在中國,過去是寧左勿右,是不斷大搞反右運動,到了改革開放,又忽然變成了防左比反右重要。在台灣,「左」在威權時代是反動、是親匪、是媚共的代名詞,是人人談之色變的大帽子,是隨時可以入獄喪命的罪名。

在國外,過去「偏左」倒是個時髦的玩意,青年愛、政客要,許多大黨自我標榜為左,左是進步、新潮、批判的代名詞。不過到了1980年代末年的「蘇東波」,左一時間又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左翼政黨為了執政,必須慢慢丟掉左,向中靠攏,出現了中左派、第三條道路、新中間路線等新詞彙。

台灣好像總是慢別人個一、二十年以上。威權時代,世界一片左,台灣獨獨右,台灣政府大概像南非白人政權和智利、尼加拉瓜等獨裁政權一樣惡名昭彰。左派因此未在台灣生根,只有少數邊緣畸零人擁抱左派。到了全球化時代,社會主義國家早就垮台,國家競爭力優於空喊公平正義,企業績效優於空談勞工福利,這時候的台灣,忽然有些頭臉人物競相出來擁抱左派、搬出左派,實在令人費解,也讓人覺得時空錯置。

在台灣的現在,我們不需要過多意識形態,我們不需要重蹈無聊的左右辯論,鄧小平不早說過「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嗎?這些自詡左派者該想想了。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