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03/10/06》═════ |
*****【本 期 內 容】 *************************************************** |
教育專題 | ◎ |
◎ 自尊自信的成才之路──劉建國談子女教育(上) | |
整理 | 林益民 |
前言 英國帝國大學理工學院資深講師劉建國博士,他近40歲才從中國武漢赴英國進修,只用2年6個月的時間便獲得博士學位,雖然堪稱為傳奇,卻不是他出名的主因。他之所以為兩岸的家長們所知,是因為哈佛大學給了他女兒入學獎學金,而他把這段故事寫成了兩岸暢銷書。 9月下旬劉建國應台灣大學與成功大學的邀請來台演講,他的專業是地質遙測。出版社也趁週未為台灣讀者辦了一場講座,劉建國偕夫人出席,會場爆滿。 在意實學,而非成就 因著女兒佳佳的成就,劉建國應邀出席了許多類似的讀者會、廣播、電視節目。他記得有家長當面問他:「您如何把佳佳送進哈佛的?」劉建國笑著答道:「進哈佛是她自己選擇的,不是我送的!」 家長們在意的是如何送女兒進哈佛,劉建國在意的卻是佳佳有了什麼實力,做了什麼決定。雖然佳佳因哈佛、耶魯、史丹福等名校都願意提供獎學金而顯得卓然出眾,父親劉建國關心的還是如何才是「腳踏實地」。 或許比較起其他的孩子,佳佳學習的稟賦是好的,但劉建國看重的不只是分數,而是女兒全面的學習成長。他也說第一等的大學重視的都不止是成績,而是多元的能力,劉建國回憶,在女兒進入預科就讀之初,因為要分科,學校請牛津大學代表到校說明,他說申請者都會是A以上的,分數不是問題,所以學校看重的是學生的領導能力、創造能力等。 佳佳在報考中學入學考試時,早上筆試,下午就進行多元評量,考生分組進行機械組合實做,佳佳建議大夥一個工作程序,領著同組考生把任務完成了。 佳佳在中學時,除了學業成就優秀,學黑管、參加交響樂團,音樂能力算是有了專長;去學jazz舞,當自己的體育專長;要報名野營訓練,實際領導一個小組越過陌生山頭;更要參加社會服務……。 綜合東西方文化優勢 劉建國因此寫了書,讓一向重視教育的中國家長們分享這樣的教育體會,他說,小聰明不是真優勢,一個人還要夠堅強,才能在順逆境都可以發展。家長要懂分辨得來自考試分數裏的小聰明,以及來自其他歷練考驗後的能力,才能夠培養出子女貨真價實的優勢。 劉建國也強調,中國教育傳統的優點是基本能力的訓練,西方的長處卻是思維與概念,要綜合兩者,才會有國際人才的優勢。 劉建國在兩本書加起來近600頁裏詳細地說明了他陪女兒學習成長的過程,但他並沒多說自己成長故事,在他從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演講返回台北當天的中午,記者與他在希代出版公司吃飯盒,他簡略地說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劉建國說,佳佳很喜歡聽他的親身經歷,或許改天他會寫下來,再陪其他家長及成長中的小孩走一段成長路。 不論順逆都能建樹的真聰明 問:可否談一下書出版後的感想。 答:我們是很幸運的。因為佳佳很有抱負,但我們也花很多心血。我覺得特別是華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一些誤解,對孩子所有能力的評價,只看到分數,只認為書本裏頭才有知識,其實知識到處都有。 另一個誤解,是只重視孩子學習方面,不重視他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孩子發育過程中,他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我從佳佳很小的時候就跟她講,您很聰明,這個爸爸是絕對不會懷疑,沒有問題,但是您到底堅強不堅強,這我不知道。 我說一個人要是聰明,好像幹什麼事情都挺容易,這是小聰明,一個人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百折不撓,不論順逆都能夠發揮出來,有所建樹,這才是大聰明。這個並不是很容易的,家長需要引導孩子。 因為我也是當老師的,所以我想要把我自己在教育上的見解,通過故事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使別的家長或孩子可以從中受益,這正是我寫書的初衷。 當初我根本不知道我能寫書,這是我第一本書,寫序的教授說難得有大片的對話,很難寫,但這些對話都是我擷取了和佳佳對話而來的。 要正確認識孩子 很多家長很愛孩子,卻以一個裁判者的身分目光看自己的孩子,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評價標準來評斷好與壞,而不是按照本身的能力,來評量孩子的好與壞,從來沒有認真瞭解過孩子,在教育上不動腦筋。 我這本書在大陸出版後,我在倫敦辦了好幾次教育講座,有一個家長說:「我的孩子有問題!他不喜歡數學。」我就問:「他學習怎樣?數學好不好?」他說:「他數學很好,可是他就不願意再投入更多的時間學數學。」我就說那他喜歡學什麼,他回道:「他就是喜歡學歷史,有什麼書馬上買回來看,英國的國王、王后知道得一清二楚,我不讓他看也不行,晚上鑽在被窩裏看歷史書。」我說你這個孩子學歷史一定很好,他說:「學得好極了!」我就說那是你孩子有問題,還是你有問題呀?為什麼你認為學數學就好,學歷史就不好?我看歷史比數學更重要。自己有重理輕文的傾向,硬要不准孩子,那孩子能服您氣嗎? 進入小孩世界發現多元智能 孩子的特點就是學歷史,為什麼不讓他成為歷史學家,硬要他學數學,這不是孩子的錯,是家長的錯。家長要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進入孩子的世界。小孩子有自己的社會,有他們小社會的價值標準,如果一個孩子只會死讀書,在玩遊戲的時候不能起領導作用,他在其他孩子前面就沒有威望,而這個正正是西方第一流名校所看重的素質。 佳佳她們學校要進入預科,請了各大學的代表到學校,辦了一個家長日,學校給家長提供建議,要決定預科的選課,也就決定了大學考那些專業科目。牛津一個人來講話,他就很直接講,你們通通都考A,考A又不困難,考滿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第一流大學挑人通通面試,看人有沒有各方面的素質,可教不可教?有沒有真正強大的學力──學習能力,而不是簡單的背課本。面試時候問的問題,不是都有標準答案的,有時候還問你錯誤的問題,看你能不能識別問題的錯。 在中國大陸看到很多機械式的訓練,以考試為目標的教育,這正是當前華人教育要逐漸下功夫去改的地方,因為我們和世界已經接軌。在中國的教育裏頭,所有老師提供的問題,都有標準答案,而在西方的概念裏,科學知識上常是沒有標準答案,因為知識只能追求,不能窮盡。中國學生考試可能要比西方學生考試要好,但如果大家今天一起從台北出發,要週遊全世界,那同樣年齡的孩子,你看他們的表現如何就知道了。 綜合中西優點的成長 華人的教育有華人教育的優勢,非常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西方非常重視思維和概念的方面的訓練。如果兩者綜合起來,就會有強大的優勢。像佳佳自己就估計,她在英國最好的學校,在學校裏又是拔尖的學生,當然考哈佛。當時她考進劍橋是沒有問題的,連她的老師都敢這麼對她說,如果劍橋不收妳,那絕對不是妳的問題。因為我們是在英國定居,是英國公民,佳佳在英國就讀大學可以享受公費教育,沒有動機要把她送到美國去,是她自己要去的。 有人問我說你怎麼把你的女兒送進哈佛的,我說這話本身就是錯的,不是我送她進哈佛的,是她自己要考進哈佛的。她要挑戰世界最好的大學,認為像她這樣的人來考哈佛是比較有把握的,因為她不僅學習好,在就讀文科上,各方面都顯示她受兩種文化薰陶後的優勢。 評價新系統要用新標準 問:台灣教育改革的現況,原本是希望多給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但到了最近,有一些要求恢復基本技能的訓練,例如九九乘法表,您怎麼看這個現象? 答:我對台灣教育改革的現況,因為不太瞭解內情,不能隨便地發表見解,但關於九年一貫制教育上的評定,有一個問題就是,教育要改變,可以用所謂「斷層」現象來比喻,可能銜接不好等等,但改革的成效,不能用老系統的方法來評判,一方面可能新的教育體系過份不重視基礎技能的訓練,但也有可能台灣對新的系統的評判,是用老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評判偏重於基礎訓練,而不偏重於學生創造性的思惟。這涉及到人才評價的問題,一是人才本身的質量,一個是評價方法,如果這個人的才能是跳高,你卻要用跑百米的標準來評量他,那他肯定是不行的。 現在教育改革成效孰是孰非?需要一個比較科學的比較分析方法,絕不能用衡量舊系統的方法來評量新系統,然後在改變評量方法之後,針對新系統的問題來改,繼續改。 用匹配時代的標準來衡量 因為教育是個能動的系統,中國古代吃虧就吃在教育幾千年不變,西方己經開始科學了,中國還在只有文沒有理,我不反對教育改革,中國無論是大陸也好,台灣也好,都需要考慮教育改革的問題。在英國,教育也是不斷地改革,60年代教育改革以後,到現在整個認為基礎訓練的水平太低,我們看新聞報導,他們甚至以台灣為例子,說台灣的基礎訓練很好,說是否考慮該學台灣,這些都說明,要根據時代來權衡,要採用和時代相匹配的衡量標準,但總的基本態度,是要容許教育體系不斷地向前進化。 比方說吧!我在英國教的大學生,沒有一個會開平方的,不會手算開平方,這個我們在中學的時候是必須要學的,所以到現在我仍然會開平方,但我幾乎是幾十年不用它了,那這個東西有沒有必要教呢?在英國我問了我女兒,她們教了,老師就告訴她們,這個這樣可以手算做出來,然後給她們做了一個例子,就結束了,沒有什麼練習,你要願意就自個兒做,過不久就忘了。 因為現在有計算機,在英國考試是允許帶計算機的,老師就告訴她們,重要的不是你們一定要練這種方法,而是要知道有這種方法,當你真正需要用的時候,你知道到那兒去查找,這實在是把大學的教育方法,貫穿到中學教育系統去。 英國的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特別善於使用圖書館,現在當然也上網,他們的博物館是真正的全民教育,大英博物館、科學歷史博物館,每天都可以看到排定的小學生、中學生帶著紙板夾,比方說修古羅馬史,就到古羅馬這一區看,做紀錄回去寫專題報告。 因為當今的知識發展是呈級數、甚至比這還要高的發展,學生一方面有要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要有很寬的知識面,所以過去的學習方法是需要改變。 占有資訊的方式己然改變 我自己也有體會,有些東西我沒有時間去真正知道它的究意,我要很迅速地把核心概念抓出來,我要知道有關這個問題,訊息的源頭在什麼地方,一旦我需要這方面的東西,我就查這個源頭就行了。 當今對知識占有的方式已經開始改變了,一方面是需要最基本的技術訓練,一方面要教會學生「科學地」占有訊息的方法。這是我認為我們的教育系統要做改革的話,要優先考慮的項目。 以上面說的開平方的例子,我們中學老師可能會說:「連這個都不會,那怎麼得了。」但我接受我女兒學校的說法,我只要知道原理,到時候如果需要,我可以馬上學,馬上查。給學生一個基本的知識儲存──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到了大學,學生要分高下的話,就要看這兩者,有些學生基本能力很好,學習能力卻很差,看東西看得很窄,若要培養科學家來說,他就沒有前途。 開拓視野才能創新 有些人基本能力很好,對給定的東西可以走得很遠很遠,但眼界不夠寬,不能從其他的領域得到啟發,就有礙於「創造」,而科學發展的動力,是在於原創性的想法,而整個人類社會的改變也是這樣的。 中國講究墨守成規,要有老祖宗說了才算,我們才落後於西方人,我們要改變這個做法。中國人學東西都學得很好、很快,但問題是要開拓,要培養學生開拓的能力,這是新的教育體系要注重的。 我們在對新教育制度品頭論足的同時,要回過頭去看看我們評判的標準對不對,你在拿尺量東西的時候,你要同時考量自己尺度的精確度,沒有永遠精確度量的這件事,至少在科學教育上是如此。 淘汰舊知識不要墨守成規 新教育制度肯定會有很多的問題,但我估計有一些批評並不是非常公平的。在基本技能中,小學時背乘法口訣是非常必要的,但學拉計算尺就不用了。有些知識是要被淘汰掉的。 我過去花許多功夫學習的東西,很自然被淘汰掉了。在電腦領域裏尤其如此,因為各方面都飛速發展,包括圖形板顯示及外存和內存,都呈數量上的發展,我在從事博士課題研究的時候,用到很大的數據量,現在拿到任何一台手提電腦不到一秒鐘的事,當時大櫃子般的電腦都對付不了。我在寫程式時,就要用到很多的程序技巧,怎麼來縮小資源、增加運作,能夠使一個大的處理能夠完成。現在這些技巧,全部都沒有任何用處了。現在都是硬碰硬的,我就用這麼大的內存就解決了,原來我做的那些就被淘汰掉了。 教育中也要接受和承認有一些知識是要被淘汰的,不要墨守成規。 標準教科書造就標準答案 英國的學校,從小學開始就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課本,更不用說是大學了,我在大學講課的講義基本上每年都更新,沒有標準教材,考試沒有按照標準教材考。像我女兒的學校,常常是老師上課講的是一本,回來參考的是另一本,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原理的敘述有所不同,老師是傳授知識和方法,不是教「書」。 標準教材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簡單地公平衡量,從各學校的教育質量來說,好像也比較容易控制,可比性強,但在教學上,老師就容易墨守成規,容易傾向於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 英國的中學按照國家給定的標準,每個班不能超過24個學生,師生比高,教育資源較好,不同的學校也比較敢於選不同的教材,最後的考試是全國統一的,學校的表現,就從考試的統一標準來看,來對比。如果學校的師資水平高,他就會正確選擇教材,這對老師也是壓力,因為老師不能只照本宣科,要選教材,才能保證高質量教育,老師得要對整個教材的發展做一個研究,是一個壓力,也是逼迫老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途徑。 當然在英國,每個學校會傾向選用某些特定的教科書,可能也因為條件國情不同,有很多老師有動力要自選教科書,因為這樣他才能保證教學生教得比別人好。如果選的教材不好,學生能力下降,老師就要受到批評,可能飯碗就保不住,但如果選的教材好,教出來的學生比別人都好,那飯碗不就是比別人都硬嗎? 真實學習不為考試 像我女兒家教那個英語老師蘇珊,她就有自己一套教學思想,她很負責,對孩子特別喜歡,她認為有潛力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好的教育很可惜,當初她教佳佳,她說英語水平的好壞,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如果你英語水平高了,你怎麼考,她都是高,考試千變萬化,你都是高,如果你要的只是對付考試的話,那考試的方法一變,你馬上就完了。 我知道在中國大陸有很多英語培訓學校,簡單地以考試為目標,所以弄得英國和美國都很惱火,學生來了,英語水平考得很高,可是理解能力很差,那語言學來幹什麼? 所以優秀的、進攻型的老師,應該給他選教科書的自由,如果我去當老師,規定一本書讓我教,而這本書不合我的意的話,我會非常惱火。我真的會拒絕。我現在大學教學,大學聘老師,並不是你能把哪一本書教好,人家是聘用你能教這門課,我教的方式還帶著我的特點,只有我才能把這門學問以這種方式教出來。 (待續) (註:本訪談稿未經當事人審核,文責由整理者自負)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