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的經典大作「神曲」記載了一個歷史故事:
義大利貴族烏戈利諾被大主教背叛陷害,與兒子、孫子們共五人被關進塔裏至死。
當但丁旅遊到地獄時,他發現烏戈利諾竟和大主教同在一個冰凍的洞穴中,
而烏戈利諾,死在復仇的熾火燃燒之下,
在猛烈而永恆的報復饑渴裏正啃嚙著仇人的頭顱。
作家柏楊一直是我深林個人崇敬的對象。在他的個人回憶錄裏,他提到自己的繼母,本來是一個姨太太私生子的老婆,是個又漂亮又能言善道的女人,而且聰明透頂。然而她卻是隻超級母老虎,一天到晚和先生吵架,一吵架便撒潑;可不是隨便在家裏撒,而是到大街上四處撒賴。好不容易家人勸回來,又高聲叫喊,摔破東西,然後哭號如狼,直到乾嚎到幾乎沒氣。
每次她這麼做,家裏的人又驚又恐,安慰哀求。越哀求她就越興奮,表演得越起勁。
柏楊就在這繼母瘋狂的淫威下苟延殘喘地活著。之後他顛沛流離,沒有畢過業,四處逃難,無家可歸;到台灣後又被下放勞改了九年……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我們相信柏楊的繼母童年或許不怎麼好過;不然可能有什麼令她難以忍受的遭遇。無論如何,她認為全世界都對不起她。柏楊先生的童年同樣的也不怎麼好過;他那富於諷刺和反抗的精神也許就是童年的陰影。然而,兩個人對於自身的苦難處理方法卻南轅北轍:繼母大人一天到晚發瘋,後來更吸上了鴉片和海洛英,敗光所有家產;柏楊卻用他的筆抒發所有的情緒,寫出了一代奇文。一樣的痛苦,不一樣的後果。這又一次說明了人類心智的選擇力量。
有許多人曾跟深林抱怨:為什麼上天這麼不公平,在他身上傾倒下這麼多考驗;他們都很聰明,對於許多心理知識可能瞭若指掌,甚至知道怎麼去指導他人。但是他們恨許多的人和事;他們認為這世界虧待了他們。他們充滿恨意,甚至覺得有權利從他人身上討回公道。在他們身上發生的苦難沒有教他們任何東西;他們一天比一天幼稚和盲目。
這一切都再度闡明:快樂或痛苦不是在我們的身上發生什麼事,而是我們如何去解釋它,從其中學習到什麼。
【隨意論斷他人的後果】
人生其實是很自由的: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做好或做壞,高興或生氣,道貌岸然或離經叛道。到底是對是錯?有時是很難說的。
然而,有一點我們不能,也無法忽略的,卻是任何選擇都有它的後果。既想選擇甲,又想得到乙的後果;種了瓜又想得豆,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無法選擇後果。
然而我們總是容易掉到隨意論斷他人,「敢恨」的陷阱裏。為什麼是陷阱?陷阱就是外表好看好吃,但一吞下去(甚至還沒機會吞哪)立刻難以脫身的東西。「敢恨」就是這樣的事物。人們在恨的同時,都掉到恨意的陷阱,走進「敢恨」大大張開的獅口。這些陷阱包括:
「被拉低到同樣的水準」、「被它人用同樣的標準衡量」、「得不到別人的寬恕」、「失去健康」、和「越敢恨,越容易受控制」。
(一)被拉低到同樣的水準
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基督的言行,其中對於論斷別人有很多的討論。
一次當他聚集了許多人,帶他們到山上給他們著名的「登山寶訓」時,說了一句話: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
所謂的「外邦人」指的是猶太人以外的人。猶太人在宗教和民族情感上凝聚力極強,加上時常被異族征服,於是強烈排外,對外族有極大的不信任和厭惡。
他點出了一個人類的基本弱點:自以為比別人好。猶太人自以為比「外邦人」好,他卻說:「你們和你們歧視排斥的人根本沒有兩樣──都只愛那些愛你們的,跟你們是一圈的人;而踢開你們不喜歡的人。」耶穌基督要他們不管別人的好壞,對他們一視同仁。
不是嗎?如果我們只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而仇視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那我們跟那個膿包有什麼兩樣?也許就是這個觀念,讓林肯說出這句話:「我不讓人將我拉低到仇恨的階層」。
曾經有個痛苦的女孩對它人哭訴:「我的母親從小就虐待我和我的手足們。直到今天,她仍不肯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我的兄弟姐妹們也壓抑著所有的情緒和記憶,裝著沒事一般;結果他們生活不快樂,甚至也開始對自己的孩子們情緒和精神虐待。」
這真是令人痛心的指控;這個女孩和她的手足們的痛苦是實實在在的;他們的母親也必需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然而,寬恕即是了解到:我不見得比別人好。因為每個人都是人類,都可能犯錯。女孩的手足也開始虐待自己的孩子這個事實更說明了這一點。當我們了解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黑暗本質,而對方因為過去身心的創傷而被這黑暗的本質吞噬了,我們在悲傷之餘,將能開始對對方產生憐憫的心。
~續~ 深林◎個人電子報:野人的太陽|站地手札|明日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