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青蓉(高師大成教所副教授)
「識字率的問題是內政部的問題。」教育部長黃榮村在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如此說。是的,查遍教育部出版的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從來沒有出現過識字率這一項;教育部向來只負責「入學」與「畢業」,至於教育品質不是教育官員所關心的。所以載於我們的教育會議資料與報告中,我國共有
72 萬的成人從未上過小學,其比例為同齡人口的 3.97%,此即所謂我國的「識字率」!
一位反核媽媽的請託--您為反核連署再努力了嗎?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
我是第一個上網連署「公投廢核四」百萬連署的反核志工,二個月來,我看到至今已有1111人連署。雖離百萬目標仍很遙遠,但是,如果1111人,每個人這星期內再推銷反核給十個人,下星期就有一萬人的成績;而這一萬人再去影響10個人,很快我們就有十萬人的成績;這十萬人再各去影響十個人,相信一個月內,我們就可以完成百萬連署。
(全文請按此)
|
|
然而,如果仔細觀察這樣的數據是有問題的,因為從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目前國內國中沒畢業者有 59 萬多人,若加上國小沒畢業
82 萬多人、自修 11 萬多人,全部沒有國中學歷者約有 226 萬人,佔 15 歲以上人口的 12.6%。 或許有人會直覺地以為這些人一定是老年人口,而實際上,六十歲以下者共有
110 萬人,佔 49%。 不幸地這些人正在為生計打拼,不能也沒有機會參加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為自己發聲。
「如果識字能讓我選上縣議員,或賺更多錢的話,我會去上學」,一位 43 歲男性市場小販如是說;另一位加工出口區的 48 歲女性勞工剛被裁員者說:「只要時間允許,跟工作沒有衝突,就會去上學;如果時間不能配合,不一定…也是錢比較重要」。三、四十年來,我們的國中小補校沿襲過去作法,附屬於學校之內,課程結構與內容均已補充正規國中小教育為目的,譬如:六年的國小擠壓成三年夜間的補校,除了國語、算術,還有音樂、體育,全都從小學一個模子出來。結果排斥大多數為生計奔忙、以問題導向為中心的成人學習者。試問這樣的國中小補校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是否需要被檢討?
更不幸的是,翻遍十年教改相關文書,包含這次的教育發展會議,從來沒有人討論這個問題。好像國民中小學不存在我國的教育領域當中。到底教育現場發生了些什麼?因為課程結構向國中小兒童教育看齊,國小補校變成老一輩休閒社交的場所。(其實這也不錯,正凸顯我們的老人教育與休閒空間的缺乏,然而問題是其他該來的人去那裡了?)。國中補校則招收到兩群學生,其一為白天被找回的中輟生,由於受到日間學生與家長的排斥,他們寄讀在夜間的補校,一寄讀就到畢業;其二則是中年失業或期待有一張國中畢業證書能到公家機關謀個工友職位的低社經民眾。請問,這樣雙峰分配的成人學生需要怎樣的學習環境?教育部統計從來沒出現過,十年教改也從來沒有人關切過。
憲法規定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當世界各國談將國家競爭力與識字率相提並論的同時,我們的教育部長拒絕思考識字率的問題,並將之推給內政部,這是怎樣的落伍與保守心態?
1994 年到 1998 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進行三次全球識字調查,基於多向度的識字標準(文書、檔案和數量性識字),美國承認其
16 歲以上人口中有將近 3000 萬人有嚴重的識字需求;加拿大則承認 38% 國民必須接受識字教育。澳洲則承認其國民 45%
有功能性識字問題,目前全國各階層民眾在網站上正就識字教育熱烈展開辯論。
今年 2 月 13 日聯合國啟動了「識字十年」的計畫,強調識字是基本教育的重要一步,是有效參與二十一世紀社會和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我們的國民補習教育還是如此原地踏步,如果我們的廣大
226 萬失學民眾仍然被保守、過時的以學校為本位、狹隘的識字教育觀拒絕於教育之門外的話,台灣的社會的的確確是個沒有公平正義的地方,所謂的增進弱勢族群教育機會,只不過說說罷了。
(本文原載於政大社會科學院《政策論壇電子報》八十號)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