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1.1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
勞工運動要改造體制 | |
廢票運動的意義 |
【社論】 |
勞工運動要改造體制 |
|
|
一年一度的勞工「秋鬥」,今年改以「文鬥」方式——舉辦「勞工高峰會議」。面對著即將來臨的大選,主辦的「勞工立法行動委員會」最近提倡「百萬廢票運動」,號召勞工在明年大選時改投廢票,以表達對目前藍、綠兩黨政策的不滿。 「百萬廢票運動」的提出,反映了勞工普遍對民進黨的失望。回顧過去多少勞工對在野時期民進黨的支持與期待,這個遲來的覺悟是難能可貴的,表明了過去民進黨為奪取政權而策略性支持勞工運動(以及其他社會運動)的真面目,已逐漸為勞工朋友以及其他的弱勢者所認清。 在認清政黨的虛假支持後,國內的勞工運動有沒有可能振衰起蔽,更上層樓呢?我們以為,情形還很難樂觀!除了大環境對勞工及其他弱勢者極為不利的客觀條件外,我們看不出勞工對現存體制有較深刻的體認與批判能力。缺乏深刻的反省與批判力,這種投廢票運動很可能只是對政局失望下的一種發洩,不易期望可藉由覺悟而成為深化工運的強大動力。勞工及弱勢團體處境惡劣,並不完全是某個政黨對勞工或弱勢者權益的漠視,而有更根本的社會體制的因素存在,若不能深刻認識到當今資本主義體制,對勞工及弱勢者本質上的壓迫,從而進行對這種壓迫體制的批判與改造,則縱使有某政治力量表現出一時的關懷或支持,勞工權益還是很難得到長期而徹底的改善。 10多年來的台灣勞工運動幾乎都起於勞工的直接權益受損,例如非法解僱、惡性關廠等的發生,而且往往是被迫而起。因此,幾乎所有的抗爭,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為爭取勞工直接的權益,社會各界因而也如此看待勞工運動。但,勞工權益之所以受損,不僅僅只由於某個特定工廠/公司老闆的苛刻,而是整個資本主義體制的問題。體制不加以改造,勞工抗爭即使成功了,也只是局部的獲利,並不能根本改變勞工總體的命運。勞工運動,應要以能朝向體制改造的目標邁進,才有戰略性的意義。 要把勞工運動從爭取眼前自身權益提升到改造資本主義體制,當然是個漫長的工程。勞工運動必然是持久戰,而且也不能把希望放在號稱「代表全民利益」的政黨上;「百萬廢票運動」象徵著工運積極份子不僅對台灣現存政黨的唾棄,也是對目下政治體制的批判。我們期待這是改造體制的第一步。 |
|
(回目錄) |
【左右看】廢票運動的意義 |
【左看】 |
秋鬥,走什麼路? |
文 |
(社運工作者) |
今年秋鬥沒有嘉年華式的遊行,沒有政客的抹黑抹紅,多了是工運發展方向的辯論,雖然沒了吶喊激情,少了硝煙戰火,但工運領導們坐下來討論,工人階級如何採取政治行動,稱得上是個前進。 要談工人階級在此次總統大選中的對策,就不能不談談幾個問題:兩大陣營到底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若它們不是工人階級的代表,那究竟有沒有改造的可能?方法是什麼?怎樣的政治行動才不會模糊工人階級的視線,對促進工人階級意識的形成最有幫助?不管採取什麼行動,我們要提出怎樣的主張真正才能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是切實可行又能真正邁向社會改造? 對負責任的工運團體、工人領袖來說,都該回答上述問題並接受這樣的檢驗。否則一面高喊等距外交,卻身兼藍營不分區立委,或聲稱對藍綠失望,實際上卻力挺阿扁,這樣的行為不但不妥,更是種罪惡。工委會放棄「有奶便是娘」、「等距外交」的做法,開始採取「等距斷交」,該是個進步;但毫無政治遠景的廢票運動,只讓人更感無力與消極。未有進步政綱的廢票運動,無法彰顯廢票的深刻內涵及運動的教育意義;沒有組織扎根的廢票運動,無法成為工人階級政治力量的基礎。投廢票,要成為一個進步運動,還待修正充實! |
【右看】 |
工運,要講實力! |
文 |
(自由撰稿人) |
台灣工運若不談以前的歷史,光看解嚴前後至今,也走了十多年。十多年來工運的論爭不斷,這當然表現了工運的民主與進步,畢竟一言堂不會帶來進步的工運,然而許多爭論內容也反映了工運的脆弱、鬆散與無助。 就以此次所謂百萬廢票運動而言,就台灣當前的工運水平來說,這樣的主張其實頗有不負責任、空談理想、陳義過高之嫌。工運現在力量如此分散、弱小,許多工會連運作都不上軌道,政黨與社運組織、NGO一樣,都該是我們可以而且應該要結盟的對象,只要能壯大實力,或是落實勞工保護的主張,擁抱藍或投向綠又有何不可?以政治潔癖和政黨劃清界線,當然是理想又崇高的做法,看似一塵不染,實際上是不切現實的書生空談。 我們必須慎重思考,等距斷交的做法真有利於我們勞工嗎?這樣的做法,習慣投藍、習慣投綠的勞工朋友會支持嗎,都需要我們負責任的想清楚。在現在這樣的惡劣政治現實中,我們應該有技巧的拉近各種有可能團結、比較進步、同情勞工的政治力量,在不完全喪失主體性的前提下,與他們策略聯盟,擴大勞工力量,讓更多人有機會聆聽我們的聲音,並逐漸認同,等到勞工更有信心,更有社會支持後,才談得上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否則一切都是烏托邦式的空談。 |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