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亦偉 (spikyguy@pchome.com.tw)
美國的第一波女性主義和第二波女性主義早已分別對「權利的要求」和「權利的挑戰」提出了不等卻也頗深入的激戰。第一波的女性主義在政治權利與機會上,以及相關的流產權、日間照顧和撫養問題等都已從「由男性決定的」霸權底下重新被要求,而且在男主外女主內的責任選擇權上也不斷的遭受挑戰。而第二波的女性主義不只在「權力的要求」上,更進一步的對男性主流/男流的社經政制度提出了挑戰,用以突顯出其根本上的不平等以及女性身在其中所遭受到長期的被壓制。即使連語言和文化也難逃其咎。
反觀台灣的女性主義運動,大體上是由近年來大量的留美女性學者與大量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在一定地位的取得上爭取來的,當然也包括更加發展的經濟與網路/絡、新世代無論男女皆有較以往多的人數對性別權利以及性別意識的高度關懷,即使有以上人士的努力,表面上似乎台灣的性/別或基本平等的人權有實質上的增長,但其實不盡然,效果也頗有限,即使因為前述人士的努力使得性別觀念在大眾之間重新洗牌,但保守的傳統道德的價值觀(很諷刺的是也是婦女團體或宗教保守主義人士)仍然一而再而三的提出傳統的復辟,其中最主要的觀點都圍繞在「孩子、小孩子」身上。總的指出,那些人士一致認為關於性的論述或者性/別是會影響一個小孩子「正常」的發展。
兒童權一向不受重視,而且其屢屢被「家中成人」以為成自家的財產的這種忽視人權的行徑,不是一再的在社會版或電視新聞出現嗎?而在為了保護傳統道德的價值觀時,「小孩子」卻忽然變成眾所屬目的焦點,「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如此大而正當的空談。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地方論壇
─ 雲林場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社區營造涉及各種不同學科之學理與實務,為增進參與社區營造工作的朋友們能互相溝通、交流與支援,也讓社區面臨的公共議題,能有機會深入的對話,找尋拓展、永續經營的可能性,更藉此互相打氣、加油。因此,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預定自今年11月份起,邀請在地的社區營造伙伴們,在花蓮、雲林、高雄、台北,舉辦地方論壇,談論內容以當地社區關注的議題為主軸,盼望社區營造伙伴們能熱烈參與!
主題:社區.生活.水資源
時間:2003年11月14日下午18:40
地點:雲林縣縣議會
(全文請按此)
|
|
女性/別主義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在面對傳統道德價值觀和現代化女性/跨性別的性自主/性解放之間,應當如何自處。我們怎麼可以「選擇性」的面對女性/別應有的選擇權,或者我們怎麼可以用一個更大的框架來圈住女性或性別論述呢?(小孩。通常是這樣的論述:如果你有小孩你就替你的小孩想想,如果你沒有小孩,那你是不會懂的。)再一次女性及性別又被圈進男性的霸權中(有沒有生過小孩跟女性/別的權利有什麼關係?個人以為那些以小孩為擋箭牌的人並未提昇小孩應有的基本權利,反而將小孩視為無能或缺乏行為能力),並且認命的服膺;而以西方主流認可的解放或者解放的程度或尺度到底在何處呢(何春蕤教授曾引起廣大爭議的人獸戀,但這也是被曲解的,人獸戀作為研究只是一種可能,而經過煽動與選擇性注視的後果下,關於普遍的基本權利似乎又遭逢另一個挑戰)?我不是女性,即使是女性也不見得是由我來訂定這個標準,但是在面對男性主流和女性保守團體(或稱選擇性女性主義者)的挑戰下,心須再回到「權利的平等」上來深思。我們要的是一個開放且平等的社會,還是一個遮遮掩掩不求溝通指桑罵槐的社會呢?
以追求「平等」開始的女性/別主義是否已遭到同樣身為女性以及其它男性(這兩種人都同樣的堅持著某種男性霸權或異性戀霸權)的包圍了呢?一個女性/別主義者是否應該在強調且突顯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的同時,也應該明白的理解平等不應該是選擇性的(異性戀女性主義或大女人女性主義),也不應該是受到扭曲的(忽視男性中是否也存在的觀點),若是,那即使其人聲稱自己是女性或者也是女性/別主義者的話,那也不過是個披著女性外殼而模仿男性行使霸權暴力者罷了,女性的自主或強勢或她們該有的樣子,不是屬於重覆男性語言暴力的模仿(操誰爸/媽?)更不是只是蒙著眼以保護孩子為名所訴求的高道德準則(複製男性霸權的女性霸權)。
要的是平等、平等和平等……而不是有些人基於有些理由比其它人更平等。在爭取各種權利的同時,女性/別主義者的下一步,勢必將更加的艱辛卻也令人期待。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