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Reading】查令十字路84號 是封面吸引了我。當然還有書名。 正在訓練閱讀推理偵探小說能力的自己,乍見《查令十字路84號》,封面古樸的色調,隱隱誘發著古老、神秘的氣息;以地址為名,像是一種宣告:沒錯,就是這裡!你意欲探索的一切,那些玄妙不可預測的事跡、流蕩在塵封歲月的悠悠密情……是的,就這在裡,只此一處,別無分號。 你懷抱驚顫又興奮的心情,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偷窺意圖在心中逐漸發酵擴大—— 究竟發生了什麼?在《查令十字路84號》。 從書店平台上取閱,翻看封底的文案介紹,忍不住列嘴微笑,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心裡這麼想時,微偏的頭也忍不住輕輕搖晃了起來。 《查令十字路84號》是一間活脫從狄更斯書裡頭蹦出來的可愛舖子;一家古書店:SECONDHAND Marks&CO. BOOKSELLERS。 收錄作者因為書店的一則廣告而開始與書店魚雁往返的購書生涯。 或許是因為自己所涉獵的書籍數不多,種類也顯狹隘,作者所購置的書籍大部分我都沒讀過、甚至也未曾聽聞,所以無能徹底感受到作者收到書店代為尋獲一本好書的興奮情緒、發現心目所傾慕的書籍拿到手中卻完全不是心中所屬一般,且完全變了樣,甚至四分五裂的激動! 不過,仍有雷同的情緒不斷衍生,在自己的閱讀生活中。 讀到一本好書的愉悅心情、買到尋覓已久的一張CD當場忍不住手舞足蹈的瘋癲、發現一本好書卻用了很差的紙張、奇怪的編排方式甚至一點也不貼切的封面圖稿時,那種疼痛與惋惜…… 還記得前不久在喜宴上和初識的友人聊起關於電子書與印刷書之間的差異話題。朋友提到:「一切都是習慣的問題。兩者之間沒有所謂的好壞。」的確,單就好與壞來評論電子書與印刷書之間的差異,確然不公平也沒什麼價值。 我想同立場有關,一切端視於你站在什麼樣的位置而論。 就閱讀者而言,喜歡電子書,貪的可能是方便,小小的一台PDA可以裝載數本甚至十來本書籍,不但減輕了行旅途中的重量,也因為種類繁多,能適時因應情緒作篩選閱讀,而且也具環保概念,節省了紙張的用量。這是其中的部分觀點,關於電子書。 那麼印刷書呢? 喜歡印刷書的我,貪戀紙張的觸感,喜歡握著一本書的踏實與溫潤感受,觀看設計優美的封面圖樣,是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經驗,更遑論懷抱一本書來去的溫暖——在城市中遊走、在搭乘交通工具時、在綠蔭下、在咖啡香中、在等候的空檔……我閱讀。 一種意境也是一種情趣,教我安心令我舒適,在繁雜的人群中。 是這樣的習慣讓我無法喜愛電子書吧。 不過,不喜歡卻也不見得排斥,我想每一種書種的存在對書而言應該都是有益無害,凡是對書有益的事情,都該欣喜接受,只要能讓更多的人開始閱讀書,願意閱讀書、喜愛閱讀書,甚至到對書愛不釋手,那麼,無論何種形式都是無謂。 除此之外,《查令十字路84號》最彌足珍貴的該是作者藉由買書而與服務於書店中的每個人所建立的情感。 原本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買賣雙方;從未謀面的一群人,竟然隔著海洋,聯繫、建立教人既羨慕又嫉妒的相知相惜的情誼,層面還擴及了個人的私人生活領域,時間長達二十年。很不可思議,是不是? 這又令我想起網際網路初初盛行之際,每個人都瘋狂地迷戀網路交友,唯獨我總不明白,為什麼大家不好好珍惜身邊的朋友呢?對一個全然陌生的人付出大量的時間與關懷,可是卻視而不見身旁的親朋、同事,彼此關係淡漠而疏冷,為什麼?聽過「遠水救不了近火」,以這樣的字眼論斷情誼或許顯得過於功利,然而也是不爭的事實之一。 也許是新鮮感作祟以及一昧迎合潮流趨勢吧!至少是部分原因。 網際網路改變了許多事,信件的往來是其中之一。譯者陳建銘提到自己至今仍喜歡以傳統方式寄送郵件,是因為相信「致力消弭空間、時間距離純屬不智亦無益」、「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某些情意也將因而迅速貶值而不被察覺」。 我喜歡這樣的論調更勝於一般常提到的關於傳統郵件的種種事宜,像是特別為收信人挑選信箋和封套、手寫字的粗糙美感、郵戳的印記……雖然這也是其中的重要環節。 我已經很久不寫信了,除了對象驟減之外,信紙與封套的篩選也成了我放棄的主因之一,我再尋覓不著自己合意的、喜愛的紙箋、信封,甚至連付寄的郵票我都覺得醜惡。是我過於挑剔?也許有那麼一點,但是看著我們日常使用的電話卡、捷運儲值卡、公車票卡,難道你從來沒有氣惱、嘆息過? 這是我讀這本書的心情,不過關於這本書我還想著,如果可以將信件以原本樣貌印製出版,是不是更符合古書店的情調呢?不過這畢竟過於理想化,就實務面而言,沒有一點可行之處呢。一點也不可行。不過請不要阻擾我單純的想望,生活中確實需要一些小小的幻想才能活得更快活,或許這也是自己喜歡電視影集「Ally McBeal」以及電影「Amelie」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