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 Reading】吉本芭娜娜《無情/厄運》 其實,有點耽溺死亡,或者該說對「死亡」本身並不感到懼怕。 誠如黃寶蓮在《暴戾的夏天》一書中寫道:「死並不可怕,人都不免一死,可怕的是人在不該死的時候、不想死的時候死。」。 我深受震撼! 自此對「死亡」有了另番體悟——一種坦然,一如生之必然。 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開始喜歡吉本芭娜娜的小說創作? 也許。 從未想過死亡,因為距離遙遠,過於陌生,若果,真對死亡有了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那麼《暴戾的夏天》確然功不可沒。非常喜歡這本書,甚至已到愛不釋手的程度,儘管身邊大部分的朋友始終不以為然甚或無能理解書中所敘述的一切。 很可惜啊!至少我是這麼想著。 如果《暴戾的夏天》是自己對「死亡」一詞的啟蒙,那麼無疑的吉本芭娜娜的小說則是延伸、擴展和滲透。「死亡」在我心底生了根,依附著血肉生長、蔓延,成了身體的一部份。 讀遍吉本芭娜娜在台灣由時報翻譯出版的每一本作品,《無情/厄運》不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卻頗符合此刻的季節與心情。 書中寫道:「十一月總讓人覺得天空好高好寂寞,教人有一種無依無靠的淒涼感,可一方面又覺得心裡砰砰跳,自己似乎變堅強了。總覺大氣中透著一股活力,處在等候真正的冬天來臨的那種狀態。」 是不是深有同感? 這是一本由〈無情〉與〈厄運〉兩個中篇合組而成的一本小說。〈無情〉由一個女子單身出遊過程中因意外撞見的靈異事件而引發憶起過往的一段短暫的同性情誼。短短兩天一夜,藉由夢境和一段奇遇,釋懷了自己似乎毫無所覺其實卻藏匿心中的無情特質,一種愧慚。 對你而言「無情」意味著什麼?在提問的同時,我也試著給答案。 是不是一種冷然的態度呢?對生活對工作對身邊的人事物。 還是一種「自私」?凡是以自身喜好(不說「利己」,是因為基本上還是希望「人性本善」)為出發點。 也許因為自己總是過於煽情,所以無能想像無情。 另一篇〈厄運〉是我較喜歡的篇章,它提及我未曾想望的層面,關於死亡。 書中主角的姊姊因為突發的腦溢血而病倒,腦子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傷,她說道:「我這才知道一個陷入昏睡的人,還有比淪為植物人更險惡的狀態。姊姊的腦子以漫長的時間,踏實的、一點一點的死去。」 一種確定的死亡狀態。不同於癌症、植物人至少還能懷抱希望,也許會出現奇,即便是微乎其微。 篇中論及的就是處於等待死亡的這段時間的心情。 吉本芭娜娜寫來不疾不徐,姿態優雅,沒有激烈的言詞,書中描述親情、手足、初萌的戀情交相呼應著季節的景致。隨著書中主角的心態流動,帶領我們見識關於死亡的另一層面。彷彿自己也走了這麼一遭似的。 直到終點,死亡確定結束,反而有一種清明。像初來乍臨的秋,在蕭瑟之中有一種坦然、舒適。 一如《暴戾的夏天》中寫道: 「時候到了,死就如同一片落葉,把一生想到盡頭,是一種安然。」 你怎麼想? 關於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