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藍(個人新聞台「洄瀾紀行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hujlan/)」台長)
九月底父親工作發生意外,我連忙搭機返家。和妹兩人騎著機車沿著台十七線濱海公路,南台灣的陽光射著人渾身不對勁,悶襖濕熱。四草鹽田埋沒在南工園區裡,三點多的大太陽,空氣彷彿被蒸透了,熱空氣扭曲眼前的風景,彷彿預言一場毀滅的到來。
好幾年沒回老家,路早已不再熟悉。台十七線轉龍山再轉西寮回家,連編號都忘記的鄉間小路,十幾年前,我離開濱海的僻靜家鄉到城市讀書,每星期來來回回的,是這條小徑。最愛趁著黃昏十分太陽未消失時,至村郊的鹽田漫步。鷺鷥成群歸來,夕陽的火紅把鹽田、魚塭渲染成片,從深紅到澄黃,有時傍晚的風撫過,水面波紋渺渺,彩霞繽紛可人,我跌入暮色的醉人氛圍裡。魚塭、鹽田、夕照、夏天群起的鷺鷥、稀少的人煙、還有一座座的白色鹽山,襯著藍天恍若是一場夏雪的積累。離家多年來,每回想起關於家鄉的種種,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便是這幅景象。
台北休閒育樂篇講座
(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 |
11月27日(四),14:00-16:00,台北古蹟的活用(洪德仁)
11月28日(五),14:00-16:00,文化生態線上旅遊虛擬體驗(黃雲龍)
11月29日(六),14:00-16:00,北投自然生態巡禮(戶外課)(何裕成)
上課地點:北投社區大學(北投區新民路10號–新民國中內)
電話:(02)2891-7453
(全文請按此)
|
|
十年前的滄海,如今被開拓成一條條寬敞的道路,跟記憶中一望無際的鹽田景色相去甚遠;高中時經常路過的鹽山在過渡包裝過後,每個假日總是人滿為患,遊覽車、小客車絡繹不絕,人群像螞蟻般往鹽山爬去,然後拍張佯裝至雪地一遊的記念照。附近小村落也不再寧靜,因為觀光客的湧入,不少當地居民設攤營生,喧嘩髒亂,亂了純樸漁村原有的生活步調。可這一路最讓我震驚的莫過於從老家村落後面貫穿而過的西濱快速道路,公路如巨蟒橫臥在東邊的鹽田上,那一刻我的眼淚幾乎要掉下來。我記憶中回家的路不應該是這般景色呀!迎接我的應該是廣褒無際的鹽田,夏天的傍晚鷺鷥乘著暮靄歸巢,晚風滌洗一身漂泊,回到我思慕已久的家鄉。
是一個怎樣簡單的思考與粗暴的政策,讓原本好好的鹽田景致消失了?
還沒回過神時,蘇花高即將興建的問題在花蓮蔓延開來了。那陣子陸陸續續從朋友及在地的環保團體中得知蘇花高要興建的消息,心裡十分擔憂。直覺的,我們都知道蘇花高一建,花蓮勢必承受不小的衝擊。首先蘇花高興建的難度遠遠超過北宜高,隧道開鑿可能破壞水脈、地層結構;現在有公路通過的部落可以小本生意營生,但公路一旦開闢,沒有交流道經過的部落,因缺乏經濟來源而加速部落的凋零;完工後,花蓮勢必湧進大量的觀光客,人潮衝擊當地住民的生活步調與品質,花蓮的「悠閒」,在人群湧入後還能把持多少呢?光是想像十年後花蓮街道塞滿人潮車潮,我就不得不把另覓居所列入未來的生涯計畫了。
可是以近八成贊成興建的民調數字來看,這條公路似乎沒有不建的理由?!
在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思考下,什麼東西都可以退讓談條件的。大部分的人會樂觀蘇花高的興建莫不是可以替花蓮帶來繁榮,提高就業機會、交通便利、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更快,讓長期處於「邊緣」的花蓮與花蓮人得以揚眉吐氣,與台北同步,胸懷全世界。那種長期處於邊緣的自卑心理,當花蓮有機會翻身時,怎麼會輕易放棄呢?加上政客畫好的大餅,政府構思好的夢想藍圖,花蓮人莫不期待著蘇花高完工那天的到來。
而我,自稱是花蓮新移民,可能無法理解花蓮人長期處於邊陲的痛楚,長期處於弱勢的不平。我只知道當西部都市逐漸飽和,人民用青山綠水所換得的廉價生活環境讓我感覺不到身為一個人的尊嚴,所以遷居花蓮,在這片淨土找到心靈的憩所與生存的尊嚴。三年來,巍然莊嚴的大山、湛藍清澈的海洋、緩慢悠閒的生活節奏,我才深刻體會什麼叫「生活」。可是得替花蓮人想一想,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城鄉差距、不便的交通,經濟弱勢,連生活都過不去的人們,又怎麼去希求品質呢?
一條蘇花高,就可以把問題解決了嗎?它帶來的是希望抑或絕望呢?花蓮長久以來的問題會因為一條公路的興建而解套嗎?
花蓮目前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來自觀光收入。大部分來到花蓮的人一定會被其如此壯闊的山水震撼,七星潭、太魯閣或是東海岸,每一樣都堪稱台灣之最,也是花蓮最豐厚的資產。花蓮行銷觀光,要經營的就是這名山勝水。幾年來我看到所謂的觀光,就是興建大量人工化的設施,以便利遠道而來的遊客;名產店一家接一家開設,火車站前成了麻糬特區;因應車潮,道路不斷拓寬…等,這過程中,我只看到美麗的花蓮山水一點一點消逝。七星潭,很美,除了太平洋湛藍海水的依偎,獨特的濱海植物景觀更是一絕,一旦你踏進那樣的野地,才能充分融進自然,感受海洋的氣勢。但這種景觀已不復見了,五年前,當怪手開進荒野,粗暴的拔除當地的植物族群時,我的嘆息就不曾停止過了!
現在的七星潭我早就不屑一顧,那曾深深感動過我的理由早已沈入時間的流裡,想念時從腦海翻箱倒櫃,卻不忍目睹,就怕看了淚水會措手不及。有時偶爾經過,遊客羅織,在海邊追逐嬉戲,攝影留念,我只能快步通過,以免傷心。
前陣子校外教學和一位花蓮客運的司機聊起老花蓮,當他從口中的說出童年時的北濱海灘如何美麗,現在消波塊如何破壞景觀、隔絕人與海的親近時,在在令人省思。我又問他,你贊成蘇花高的興建嗎?他回答我的不是贊成或不贊成,而是沒有必要。他說:「蘇花高根本不需要,蘇花公路我們來跑只要兩小時就夠了,根本不需要一條高速公路,建了只會加速花蓮的破壞而已!看看國外,人家很重視環境保護,因為環境是我們留給子孫最重要的資產。」他的一席話,也讓我想起在
Discovery 瞥過的一段報導,內容是引述北歐某國的湖區,素來為觀光盛地,湖中有座小島,至島上旅遊需搭渡輪。每到夏季,遊客遽增,渡輪不堪負荷,政府為了舒緩交通計畫在湖上興建一座橋,但當地住民以橋樑影響景觀、車潮湧入帶來噪音影響生活品質而決定不建。
這個例子讓我想到蘇花高,公路的興建可以帶來種種便利、促進人口流動、加速經濟發展等,但是負面的如環境的破壞、大量湧入的人潮花蓮是否有足夠的承載措施、甚至沒有交流道經過的聚落,原本以為帶來的是繁榮,結果反而加速凋零呢?當年西濱快速道路從我家後院經過時,政府給的糖果是促進經濟繁榮,父親信心滿滿的對我說:「村子將來要發展啦。」多年後,才知當初給的是包裹糖衣的毒藥,交流道沒有從村落經過,沒有發展,只有凋零和飛嘯而過的噪音,年輕人離鄉工作,徒留老小黯然地守著家園。
蘇花高不只是條公路,它應該是個被討論的公共議題,關係著人們未來的生活與後代子孫的權利,但可悲的是,這個議題似乎沒有太多人談起,關心的永遠是那一小群人。大部分的人仍停留在經濟發展的簡單思維裡,甚至與我無關的冷漠態度。台灣的土地生靈,悲哀至極,永遠是經濟發展下的相對弱勢。
花蓮不僅只是個地名,對更多人來說,它是個「家」,當你在外流浪、飲盡餐風、看盡滄海桑田、陰晴圓缺,家永遠在原來的角落等著你。童年時的鹽田只能從腦海搜尋殘篇斷影,再也感覺不著觸摸不到,我甚至快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的家,還在原來的地方嗎?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