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1.2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
世代、階級與財政論述 | |
對抗貧窮 |
【社論】 |
世代、階級與財政論述 |
|
|
執政黨宣示將啟動未來5年5千億的新十大建設計劃,其理由在於過去政府的經濟投資嚴重不足,非以特別預算來強力加持不可。對此,在野陣營雖然批評該方案「債留子孫」,但也不敢否認拼經濟的優先前提,並以4年2兆作為較量方案。於此,藍綠雙方所剩的差異僅存財源籌措與執行程序而已,財政共識已經愈來愈趨近。 坦白說,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思維並非一無可取,而舉債賒借也未必是滔天大罪,但兩陣營所界定的「投資不足」財政共識卻是令人質疑。其實,台灣攸關公共建設的經濟投資,並不僅止於預算編列所示的「停滯與衰退」,因為許多基礎建設工程已經陸續透過BOT的方式給「放權讓利」掉了,故不見諸於政府預算。早在今年8月,公共工程委員會便破天荒地舉辦了BOT博覽會,並廣發英雄帖給私人廠商,號稱商機高達2,239億元,其項目泛及觀光、文教、交通、運動等設施。要言之,如果把這些政府直接投資與間接委外的BOT加總起來,則未來台灣是否還處於基礎建設投資不足的狀況,可說大有商榷之處。 相較於對資本有利的財政投資,福利與就業這兩項攸關民間消費與社會公平的財政支出便顯得寒酸許多。如果按照林信義的說法,台灣邁向已開發國家只剩臨門一腳,那麼拿台灣的福利支出占GNP比重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則其懸殊差距不免令人自慚形穢;尤其是低收入戶的暴增,不僅說明了台灣的福利支出異常苛刻,扶貧的財政功能徹底闕如,同時更間接指出了國民就業項目在社會福利預算裡的極度邊緣化,迄今仍缺乏關愛眼光的困境。 當大家都在爭論執政黨的新十大建設計劃對下一代的利弊時(投資子孫或債留子孫),恐怕許多人都忽略了存在於這個世代政治論述裡的階級作用正在發酵,而唯恐經濟投資不足、譴責福利的財政迷思,所導致的正是勞工的兒子還是勞工、富爸爸的兒子還是啣著金湯匙的階級複製結果。 |
|
(回目錄) |
【左右看】對抗貧窮 |
【左看】 |
新貧兒童 |
文 |
(文字工作者) |
繼報載家扶基金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台灣每90分鐘就增加1名貧困兒童」的消息後,內政部隨即回應「弱勢家庭兒童政府來照顧」,洋洋灑灑地列出多項低收入兒童的福利措施。 低度就業相應而來的低報酬、10年內3級跳的貧富差距,「貧困兒童」突出的是台灣「新貧」時代來臨的一隅。該基金會資料尚指出,「5成貧困家庭無法過政府低收入戶門檻」,在在反映不符社會救助條件的「新貧」階級正快速成軍。回顧1980年代以來「低賤階級」理論(underclass)主導了英美國家的貧窮論述,論及「貧窮文化」的依賴性宛如烏雲揮之不去,社會救助本身成了讓人繼續留在社會救助名單的主因。是故「打擊」貧窮,旨在致力讓福利依賴者的處境,比就業條件最差的工作者更加惡劣,如此來誘使並重塑窮人去「自我依賴」選擇工作。換言之,「新貧」階級雖貧困,但為免於陷入「越救越窮越依賴」,為免於窮人「理性」地選擇留在福利依賴的情境中,所以「低規格」的給付和「高門檻」的資格條件,乃臣服於低賤幽靈下一體兩面的表現。 「舊貧」也是,通過低收入戶門檻是也。至於「新貧」兒童,政府恐將愛莫能助? |
【右看】 |
非關兒童 |
文 |
(政治評論者) |
把「貧窮」視為個人能力與選擇的問題,在台灣窮人範圍正日益擴大的今天,難以對大眾具說服力。而今窮人已從過去的邊緣族群蔓延到中間階層,自然也從貧窮的上一代延伸到下一代,「台灣每90分鐘就增加1名貧困兒童」的警訊正逼視著你我! 相應新右派主導的貧窮研究,強調個人責任用以支持福利國家的撤退,在福利國家危機壟罩下的歐陸,則抬出「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的不同貧窮論述。簡言之,貧窮係肇因於多種資源剝奪下的後果,因此政策需要致力於讓人們回復到社會參與和維護社會規範的常態運作。「工作福利」(workfare)策略運用,即為此種思維的表現,比方對願意工作或參加職訓者提供托兒福利等照顧,將福利的享有與工作/納稅掛勾的同時,也讓這些長期失業者回到整個社會的網絡生活。 台灣對貧困兒童的福利措施相較則顯得片面而零碎,此舉勢必衝擊政策效果。兒童貧困乃家庭貧窮使然,其主因往往不離失業或低度就業,因此當局應就托兒措施應和勞動就業政策連動設計,將兒童照顧視為國家「積極勞動政策」的一環,如此始能跳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怎麼也治不好的困局。 |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