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19.楊照《為了詩》
★詩是一種觸感,像絲綢布料或是皮革,撩動了觸覺神經竟而牽動內裡絲線,糾糾葛葛
《為了詩》買了一整年,真正讀完,卻是最近的事。
我是不懂詩的,也沒意圖理解,只是想感受那充滿韻味的語意文字,或深或淺,忽隱忽現,娓娓低訴一種難以言說的秘密。
是的,就是秘密。
楊照在序文中這麼寫道:詩就是秘密。詩人與讀者之間的秘密。詩人與讀者之間結成同謀共犯,一起保有一個秘密。
多麼簡潔卻深刻的定義。
而整本書,也能以另一句俐落的話語做結,那就是——詩,無所不在。
幾乎等同於空氣。我們嗅聞、呼息、賴以維生卻混沌不知。也或者可以說,只要有心,便存在詩。
詩幻化成千奇百怪的形貌,蠻橫地霸住了楊照整個青春歲月,綿延迄今,未息。
詩是神蹟,他在黎明天色裡感受到那無法(不需)解釋不能言說的詩句、乍然浮現在清晨遠空的雲彩、停電的夜晚、無聊的數學課、在瞬間被撞毀崩塌的雙子星世界貿易中心、在一段渾沌覺醒的情意、隱身暝夢、流蕩街衢巷弄……一場森林大火,以及讓我驚惶的汽車安全氣囊的測試紀錄片。
而詩與詩人的關係為何?詩人可以靠努力培養?詩人多半多半遊手好閒?詩人怎麼解讀詩?詩同道德的關係?和小說《魔戒》的關聯性?詩與小說、散文散文間的異同?詩的真實面貌究竟是甚麼?答案竟是隱密的卻又公開地帶點惡意的挑逗?
為甚麼對人生充滿肯定、明確看法與意見的人,不需要詩?為甚麼葉慈指明銀行員、教師、神職人員等三種人不需要詩?
楊照用了四十九個篇章以各種不同的角度羅列了詩的各種可能性,說唱讀寫,然而讀著讀著卻隱約明白還有些甚麼仍兀自幽幽暗暗地隱晦著,那將明未明的姿態,像陰冷的天,薄寒的空氣,是白晝卻像泛著幽光的夜。
向來不喜歡說教式的文體,然而卻獨獨鍾情於楊照那種解惑式的寫法,疑問句藏躲於文體之中,有時位於文首(你問我詩人在甚麼地方找尋詩的靈感?),也可能拿之作為結語(你能了解我的意思嗎?),也可能居中擺置,當作串聯(你問我:詩和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甚麼?),然而,都無法遮掩其中剖析自己的意涵。像個始終被誤解或不被理解的男人;我在其中感受的一種溫柔,飽含了歲月洗鍊的濕意,晶瑩剔透,圓潤光滑;也像慢火烹煮,悠悠散逸著溫燙暖意,款款匍匐前進,假裝謙卑的姿態,卻遮掩不住一種大男人的高傲,然不惹眼得讓你嫌惡,反而竊取了你的溫柔,加以擴張,氾濫成災。
一種幸福的災害。
果斷和絕對的語言以及描述方式,總讓我忍不住失笑,怎會有如此狂妄的男子?至於是否心悅誠服?倒也不盡然,但那份激賞之情,卻是確確實實地存在著。
而此刻,現階段的自己,詩之於我,是一種觸感,像絲綢布料或是皮革,撩動了觸覺神經竟而牽動內裡絲線,糾糾葛葛,甚至扯出了深埋的線頭,喝,那是詩的獨門絕活,讓我困頓,只能任憑宰割。
是詩樣的情懷?
讀詩,其實是很私密的。你無法與人分享那份觸動,即便你們反覆吟詠的是同一首詩,感受卻完全迥異,詩的魔法在於,它是個別的、獨特的,針對不同的對象產生不同的效應、變化。
也像一場單戀情事。你火火燙燙的情緒,只對自己產生效應,溫度再高,燃燒再激烈,受困的永遠只是自己。你在其中苦苦煎熬、狂喜狂悲甚至鬱鬱寡歡……那些嗔癡愛怨參見的橫一不變的就只能是攬鏡自照的身影。
我不懂詩、不寫詩、極少讀詩、但卻阻擋不了詩的霸氣和頑皮個性,總在猝不及防之際,悄悄喚醒內裡的情緒、蜜意柔情,那是詩最頑固的身影,讓世界顯得綺麗,因而光亮了起來。
我在詩情畫意的空氣裡,閱讀楊照的語句並且呼吸著。
《為了詩》也在這樣的溫柔中散發一種悠悠的姿態,在無眠的夜裡,誘引遊走的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