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 本期目錄 教育專題--談多元入學與社會需求 大學專業 小編報報--考古看板 ==================================================================== 教育專題--談多元入學與社會需求 大學專業 你能否掙脫文憑性格? 文/田光復 在我國文化裡,傳統科舉延伸下來的文憑主義,使得人們讀書、 修心養性、倫理文化承傳與古人神交之佳意,全然變成武鬥般的 聯合大競賽,導致沒有人願意去品啜一口詩經或是逍遙遊的想 像。這種以競賽為讀書動力、以爭勝負來達到分配目的的制度, 先不用說公平與否,許多人在強調公平之同時,其實其內心考試 的情感世界,反而真正是燃燒著腦力競賽的興奮。是這種嗜賭、 嗜打、嗜爭的鬥性在主宰著聯合招生的靈魂。 本來掄才是為了產生統治階級。這是兩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必需 品。(進而成為固有文化而不自覺)今天承蒙西方自由民主工業 革命之利而進入社會力之解放;才有天生我才必能造就的認識。 尤其在人們看到黑洞理論大師Hocking一個腦性麻痺又言 語不清的人,竟是如此的天才天文物理學家,於是更加堅定了每 個人是人才的信仰。 大學定位影響高中職發展方向 當然這只是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在民主工業化社會被提升的一個 極為傑出卓越的例子。問題是我們台灣可以是這樣的嗎?當我們 的產業經濟不是世界經濟的主導者,產業生存力不夠穩固;當創 造發明操在他國的身上手上時,我們的產業生存能力恐怕沒有那 麼的多元,創造項目與能力也未能非常多元,在這個前提之下, 大學與科技學院系所的學術專業,自然不是穩固可靠的。雖然從 歷史發展出來的文憑民族心理,人人只有到上述大學從某科系畢 了業才有顏面,亦彷彿有了某種技職專業,但是此種大學系所專 業的成熟度(並不成熟)所衍生出來的高中多元環境的必要性並 不相稱。 因而以台灣目前的產業結構而言,大學教育是否就是職業教育恐 怕需要討論。從知識教育發展之政治社會背景而言,在歐洲例如 法國,它是被定位在通才、全人教育,美國也是如此,但歐美各 國在大一大二不分系之下卻制定了多重主選的制度,即每位學生 要2至3個主修,每一類主修要修到60學分。 這是多專業的要求,是毒上加毒的壓力亦是大學系所專業專精的 表現。他們的升學固是沒什麼聯招的壓力,但每個人的主要能力 卻必須在大學裡定位。這當然是因為國家產業生存能力早就定位 了的緣故。我國情況並非如此的理想,因而文憑不過反映了固有 民族文化產生的心理,其實這也不打緊,這也是向上力量的一 種,只是競爭過度會妨害人們的創造力,妨害生產事業的創造能 力,妨害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妨害一個人哲學思想的養成,妨 害健康的宗教觀念。許許多多平常寶貴智慧與能力均會消失,未 能再長。 例如藝術,只要人們恢復一個人天生而有孩童般的覺察敏感與熱 情,對自我平凡的情感能不懷疑地去面對觀視自己,就能欣賞他 人的作品。但是在考試比拚之下,在被大環境否定之下,從小就 此消失無蹤了,無能肯定自己的童真。 在論定產業生存能力定位與文憑的民族心理之後,我們再來檢視 多元入學方案的歷史背景與用意。 本來過去初中升高中就有保送制度,換句話說,照常理,一個平 時成績就好,而該校錄取率又能保持一定之比率時,某些學生不 必考而保送是可以的,弊端其實很小。當然這是因為依考試而形 成統治階級的需要而來的,在這種極簡單的邏輯下是沒什麼毛病。 社會價值觀決定選讀學校 但今天在不需要那麼多統治階級(各式文武官公務員)之下,我 們自然而然開始倡議多元入學,其中推甄是以國中學校的立場為 主,申請入學是由學生主動提出,比推甄自由些,更能反映學生 的自我認知(包括家長),也能彌補推甄之不足,然後再以基本 學力測驗來保障基本學習品質,也用來檢測教育部教育政策的成 果。 這些基本學力測驗只不過把聯合招生之主客對象及互動方式做了 一些調整而已,「主」指的是高中學校,「客」指的是學生(及 家長),「互動方式」指的是將聯招只考一次,並且考就等於是 分發,無學生主動選擇的可能。基本學力測驗將之調整為每一學 生有選擇的主觀意識。在過去聯招之下,學生只能一律最愛明星 學校,其他學校都是別人搶走後剩下的。 故這些非明星學校的學生怎麼能愛他「自己的學校」?怎麼能對 他3年生活的地方有愛護、有愛心、有尊嚴?一個人在高中時代 若不以自己的學校為榮,老是以自己的學校為恥,日後哪能愛 鄉、愛土、愛國?聯合招生只能使學生在前三志願之後的大多數 學生產生羞恥感,不愛校!以同學為恥辱。這怎能產生一個健康 有活力的國家? 基本上在文憑情結下,有能力的家長絕對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機 會,使子女往上爬。除非讓學生能自己做選擇。換句話說,基本 學力測驗應該每個學生都要考,但不要被分派,應自己去申請, 看看自己的全部能力與才能性向。此時高中自然責無旁貨去做多 元的發展,並以蓬勃的社團來顯現學生活力,成為學校的主要特 徵。 以下是近來大家常討論的議題之我見: 1.多元入學可以減輕升學壓力,但家長基於文憑的慣性心理, 不見得壓力會減輕;這問題與國家的產業生命生存能力有關。 2.對藝能科應採在校成績。(藝能與體育) 3.只負責「考」,而無權分發,就不會形成全國大聯招的機制。 又,應防止並凍結私立高中聯招。所有的體制內私立高中,只有 一個目標,在聯招之目標下要超車,以考試為唯一的學習方式與 目標,故大學聯招破除了,才能破除私校自成一個體系,私校是 妨害正常教學。私校是政府認可的最大的補習班。 (民間教育中心) 其他精采內容 ===================================================================== 小編報報--考古看板 整理▓陳瑋翎 資料提供▓三民教研輔考機構 「教育史」對準備要考教研所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有愛又恨,因 為有些學校是將教育史獨立分為一科來考,而有的卻是將它與教 育學或是教育哲學合併為一科,這樣使得在準備上輕重難以拿 捏,所以在準備上常常得花一點功夫。根據小編以前準備教育史 的經驗,可以說是一個頭兩個大,所以我到最後便放棄這一科, 轉而選擇沒有教育史的系所,大家可不能學我唷! 何謂泛智教育?為何人主張?理論何在?其與普及教育思想的發 展又有何關係?(86師大教研所教育史) Ans: 一、泛智教育: 泛智教育為捷克教育家康米紐斯(J.A. Comenius) 所提出來的教育主張。他認為所有知識的基礎,應該建立於把可感 覺之物,正確地反應在我們的感官上,如此一來這些可感覺物就能 輕易被了解。透過感官實物教學,所有的知識都能輕易被了解吸 收,這也就是康米紐斯在他的教育專書--大教育學中所提及的中 心概念。至於他的泛智教育則是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設計了6年 為一階段的教育計畫: 1、母親學校(0-6歲):由母親親自擔任這時期的教師,家庭 即是學校,透過外感官的訓練,認識實物、了解這個新世界,所以 這時期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蘊含著百科知識的底子。康米紐斯將 這時期的教育比喻為「春」。 2、國語學校(7-12歲):康米紐斯認為,國語學校是兒童時 期的教育場所,設立於每一村鎮中,收容7-12歲的「全民」入 學,不分階級、性別、種族、宗教、身分、階級、貧富,一律接受 國語學校的教育。此期的教育目標,在訓練記憶力和想像力,以地 方方言教學。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其實也就是母親學校百科知識的 連續。康米紐斯喻之為「夏」。 3、拉丁學校(13-18歲):拉丁學校招收13到18歲的學 生,側重七藝(文法、修辭、辯證、算數、幾何、天文、音樂)教 學和判斷力的培養。康米紐斯喻之為「秋」。此外,拉丁學校分為 6級,分別是文法班、數學班、修辭班、哲學班、邏輯班、政治 班,就這樣的科目分類而論,正是反應百科性質的學校,所以又稱 作泛智學校。 4、大學(19-24歲),大學教育屬於青年期的教育,和拉丁 學校一樣,並非全民教育,而是菁英教育。康米紐斯喻之為「冬」。 二、理論基礎: 康米紐斯所生長的時代正是唯實論昌明的時代。因此他的教育學說, 包括了泛智教育,也就深受唯實論,尤其是感官唯實論的影響。感官 唯實論認為,真實知識的吸收只有依賴「感官」,才能獲得。在康米 紐斯的教育理論中,處處充斥著這樣的想法。 唯實論分為三期,分別是人文唯實論、社會唯實論、感官唯實論,理 論內容大致包括了: 1、文字為工具:這是人文唯實論的重要主張。人文唯實論承襲文藝 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理念,強調古典語文的重要性。不過他們認為古 典語文的學習,應注重其內容,而不必拘泥於形式。此外,對於地方 語言的提倡,更為大眾平民教育注入一股力量。 2、實際生活:社會唯實論認為語文學習不應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 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能合理且適當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應 該走出書房,面對真實的生活。因此,社會唯實論的學者,如法國學 者孟登(M. Montaigne),就特別強調實用教育、旅行 教育、學生的衛生及保健和體罰的廢除等。 3、感官媒介:感官唯實論學者,如康米紐斯、威夫斯 (J.L. Vives)等學者,認為學習的途徑是由感官到想 像,然後才到達心靈。所以,兒童心理需要被研究,教材的內容和教 法,就需配合兒童感官的需要。學生才是教育活動的中心,教材只是 輔助而已。 三、與普及教育發展的關係: 康米紐斯在其泛智教育中,母親學校和國語學校是屬於全民性質的。 在國民學校階段中,特別指出7-12歲的兒童,不論階級、性別、 種族、宗教、身分、階級、貧富,一律接受國語學校的教育。而這樣 的精神,正是教會改革運動,新教所提出的「國民教育」的延續,而 以日耳曼地區所受到的影響最深,所以日耳曼可說是當時全歐洲教育 最發達的地方。這樣的成果。康米紐斯功不可沒。 ===================================================================== 參觀立報--http://lihpao.shu.edu.tw 寫信給小編--weiling@lcc.sh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