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思佑 (stanlin@pagic.net)
我是一個幸運的台大人,自我入學之初便見證了好幾項地標性建築的施工與落成,其中包括了新總圖書館、第二學生活動中心、新室內體育館、凝態科學中心,生命科學館、電機學院大樓(現已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以及鹿鳴廣場。這些宏偉的建築替台大帶來了一些作為卓越學院之尊榮,而它醒目的招牌同時也不斷提醒我當今的太學祭酒是何許人也,每一棟新建物都似乎成了私人的典藏。
尋著香味‧戀上梅林
(梅林社區發展協會) |
愛戀香草‧沉浸梅林
梅林社區僅定於92年12月20日舉辦「戀香‧社區成果展」,歡迎各位伙伴們蒞臨指導。
09:00-10:30 社區大地遊戲
10:30-12:00 社區團隊表演
12:00-14:00 香草餐點品嚐
14:00-16:00 靜態文藝展演
(詳情請按此)
|
|
台大向來被是為是台灣自由主義的堡壘,不向權威靠攏是台大自台北帝國大學以來的光榮傳統,因此台大校內,沒有政治人物的肖像,更沒有政治人物的題字,此原則從七十五年前台北帝大開校以來從未更動,即使經歷國民黨時期的高壓統治,這個精神仍得以延續,大學自治的理想在至少自此可以得到見證。
然而弔詭的是,隨著民主化的浪潮正式進入校園,大學自治成為國家政策後,台大這項優良的傳統反而開始瓦解,許多新的公共建築開始出現了校長的題字,使得陳維昭校長的大名在校園各地隨地可見,舉目所見,無一不是陳校長任內的功績,但也就是這幾年,台大校內的人文素養低落的危機感越來越趨明顯。
但大學校長是否適合在其任內題字呢?看看大學法的規定。大學法第十三條規定:大學設校務會議,為校務最高決策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以校長、副校長、教師代表、學術與行政主管、研究人員代表、職員代表、學生代表及其他有關人員代表組織之。第六條規定:大學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也就是說,一個學校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校務會議,而非校長室,而校長不過是校務會議的委員兼主席而已。倘若一棟建物真要在其外牆上題字,署名者也應該是「台灣大學校務會議全體委員」,而絕非陳維昭。再者,台大的經費來源不是來自學生的學費,就是來自政府的補助,少部分來自於地租或社會捐款等收入,但無論何如,這些經費都是社會各界與納稅人交付台大的財富,台大作為國立大學,豈可以將這些社會資源視為禁臠,一校之長又豈能將涓滴公帑看成自己的偉業?
大學自治的精神不只是要抗拒政治力量的外來壓迫,更是要落實校園內的學術獨立,大學自治絕對不是抵抗了國家權威後關起門來選皇帝,校長的角色不需要也不應該是一個試圖帶領所有師生邁向光明的家父長式領袖,已故的前柏克萊大學校長田長霖院士就曾說過,美國的大學校長只要管好兩件事就好,第一是停車位,第二是球隊。大學內的主體是學院,學院內的主體是學系,大學自治的內涵就是學校尊重學院的職權,而學院尊重學系的意見,每個單位所選出的主管不是該單位的決策者,而僅行政事務的聯絡人,因此一系的最高決策者不是系主任而是系務會議,一院的最高單位亦非院長是而是院務會議,所有人在會議上地位平等,決策出於公議,而非一人之手,這才是大學自治的精神。所以說讓學術主管在學校建物上題字根本於法不容,於理不合,是一踐踏大學自主地位的暴行!
台大自一九一八年立校,作為台灣高等教育史的濫觴,台大其實從一開始便背負了沈重的政治使命,但即便如此也沒看過任何一位日籍總督或總長曾在任何一棟校舍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最為人所景仰的台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先生亦從未在校園中勒石,但他的遺風卻永遠刻畫在每一位台大人的心中,他自己雖無意留名,但後人卻為他設立了傅園,鑄造了傅鐘,以此緬懷一位捍衛學術尊嚴,樹立台大精神的先行者。反過來說四處汲汲留下大名者,在中國歷史上就屬兩人最著名,一個是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另一位是目空一切的孫行者。前者稱霸天下後尋幸各地,每到一處便勒石旌功,彰其曠古絕今之赫赫偉業,影響所及,後世帝王莫不效尤;至於孫行者更是遺風可範,自從他在如來佛的手掌題上「齊天大聖到此一遊」後,後世中國人,不分貧富貴賤,只要到一地遊覽,必定會在該處留名,以資紀念。然而前者石碑,於今安在?留給後人的是其廣耗民力的不堪印象,而附庸風雅的文人墨客又有多少人憑藉題字山林而令人心生欽崇?一個廓然大公的知識份子之所以受人敬重,決不是仰仗他在各處刻石記名,而是其行跡風範足堪是人仿效,倘若明白此一極為粗淺之道理,那麼一個教育工作者絕不會舔不知恥地拿國家經費來為自己打廣告。已故的前教育部長林清江曾說過,他一生中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在他擔任首任中正大學校長的十年任期內,學校內沒有一棟建築題上他的名字,陳校長貴為國子監祭酒已十有一年餘,絕不可能不明白這等老嫗皆解的道理。倘若陳校長真的憂慮聖人之所憂,擔心自己的名聲無法傳乎後世,那他不妨試圖去重新建立台大的獨立精神,提振師生的人文素養,維持各院間資源分配的均等,將學生視為學校主體之一。倘若能達成這些理想,陳校長還需要暇不暖席地在各建物上勒石刻字以旌其功嗎?還需要擔心往後的台大師生將其遺忘嗎?
刻身外石易,銘心中碑難。台大目前尚有許多新工程,企望校長能知所輕重,別再執著於短暫的世俗虛名,大樓蓋了終有倒塌的一天,勒石也將隨時間慢慢風化模糊,所謂求名當求萬世名,陳校長何不戮力於台大校魂的鍛造,此不世功德一旦告成,後世台大師生必定會將每年關乎新生入學之始的「闈」場,更名為「維」場,以感念校長奉獻心力之恩,堂堂祭酒又何需急於此時,自降格調成營繕組長,當起大樓的監造與保證人呢?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