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教育專題 》學生少了閒置教室怎麼辦?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12/24/2003》

本期內容
他山 之石
 學生少了閒置教室怎麼辦?
他山之石
 誤傳的網路 假消息
   面對挫敗的經驗



學生少了閒置教室怎麼辦?
編譯
盧永山

文■愛麗絲.戈登科

筆者家不遠處有一所小學,學生人數僅 36人。這不是一所私立學校,也沒有特殊的課程,它是一所供數百名學生就讀的一般公立小學。但該校的鄰近地區已變更為商業區,仍住在當地的少數居民,多半是沒有小孩的老年人。這所小學的入學人數大幅減少,致使三年級和五年級班各僅有3名學生。

學生人數不多的學校有必要繼續維持下去嗎?小學校方持否定看法,引述相關研究指稱一所學校至少要有 1百名學生,學生才有較好的社會互動及學業表現。校方建議本學年結束時的明年3月就應廢校。

當地居民反對廢校,因為百年來小學已與當地結成一體。家長喜歡小班小校的氣氛,不希望小孩步行至更遠的學校讀書。由於學生人數僅 36人,這所小學已難以繼續維持下去。

日本各地有許多社區都面臨了廢校與否的抉擇。在大城市,都市更新所造成的人口外移,可能劇烈地影響學校的入學人數;在鄉村地區,年輕人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刺激,而遷居至都會區。

但日本目前面臨少子化的問題。根據最新的人口統計資料,日本不滿 15歲的人口約1,800萬人,僅佔整體人口的14.1%,創下歷史新低。1982年,日本有1,700萬名兒童就讀公立中小學,20年後降至1,100萬名,教室的需求量也從1982年的50萬間,下滑至2002年的39萬間。

因此,日本各地的學校都在思考要如何處理這些閒置的教室。在許多案例中,學校讓閒置教室保持開放,或改做他用。儘管在自己的座位上吃午餐是項傳統,但許多日本學校將閒置教室改成午餐室,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一起用餐。教育人士指出,這個作法很重要,因為今日許多日本兒童來自於小家庭,少有機會與不同年齡的小孩一起互動。

然而,當入學人數減少太多時,學校最終將踏上廢校之路。過去 10年來,日本關閉的學校超過2千所。北海道關閉的學校最多,共計248所;其次是165所的東京市及145所的新瀉縣。每當關閉1所學校,地方政府就得面臨處置舊校舍的問題。

學校雖然歸地方政府管理,卻是用中央政府的經費補助興建而成。幾年前,如果學校校舍在使用期限屆滿前(鋼筋水泥建築是 60年)被轉做他用,地方政府必須歸還文部省所補助的經費。1997年,當閒置的校舍已累積到驚人的地步,文部省放寬這項規定,讓學校有更大的空間更新廢棄校舍的用途。

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閒置校舍不乏問津人士。一個共通模式便是,私立學校出租校舍,有時是臨時出租,如此,政府若有必要,就能在以後取回校地。東京港區最近簽下一份合約,允許一所國際學校承租一間因入學人數不足而關閉數年的小學。

在鄉村地區,想找到承租人更是難上加難。為了幫助偏遠的地方政府,鼓勵興辦另類學校,修正後的規定明載,如果一間校舍以教育目的無償出借,若該建物已屆齡至少 10年,地方政府無需償還中央政府的補助款。在福井縣,勝山市出租一棟已停止使用的校舍給大阪大學一名退休教授,他想根據英國夏山學校創辦人尼爾(A.S. Neill)的教育理念,開設一間寄宿學校。這間學校辦學極為成功,現在有超過1百名兒童等待入學。

在文部省的網站上,刊載了 50件校舍被完全重新利用的例子。筆者最喜愛的一個是奈良縣川上市的「棒棒手工藝中心」(Bang-Bang Handicraft Center)。這個小鎮將一間舊中學改建成家庭式的木製工藝中心,讓小孩和家長可以一起學習木工,訪客甚至可以在木製床鋪上過夜。

在熊本縣,中央鎮將一間學校變更成社區中心,提供老人沐浴或日間照顧的服務。在北海道省,登別市把一棟舊校舍變成一間小工廠,供當地的農產品加工成高價值的臘腸、乳酪和冰淇淋。

這些有趣的新用途可以造福鄉里,但有時候耆老寧願地方政府賣掉舊校地。部分人士指稱,賣掉閒置的土地,讓私部門興建住宅或辦公大樓,毋寧是件更好的事。對此,筆者抱持懷疑的態度。筆者認為,地方政府不放棄校地,以防學齡人口再度爆增時,可以重新加以運用,這點是非常合理的。筆者不喜歡看到教室人滿為患,就像戰後嬰兒潮時期,每間教室有多達 60名學生。

或許,筆者把問題簡化了,但對筆者而言,解決之道甚為明瞭。將一些停止使用的學校轉成托育中心,提供職業父母所需服務,包括晨間或夜間托育。如果日本婦女在養育子女上獲得實際的協助,也許她們會考慮多生幾胎。學校入學人數會再度增加,屆時空教室就會少掉很多。

(取材自日本時報)

附記:作者愛麗絲.戈登科( Alice Gordenker),業餘作家,目前定居於東京,幼子就讀日本公立小學。

(回目錄)



誤傳的網路 假消息
文 
賴鼎銘

在 12月8日,台南的記者朋友傳來了一封緊急的電子郵件,內容是:「請轉寄!急徵AB型骨髓配對,希望大家轉寄此信,讓他們早點找到(救星)。成功的機會非常的渺茫,因此我們採用了寄發電子郵件的方法,雖然也許不是很聰明,但對我們而言,這可能是最後一個希望。對一個血癌病人和家屬朋友而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越來越令人害怕。我們急需要一位血型AB型的骨髓捐贈者,雖然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但因為您的慈悲與大愛,她才有活下去的希望。請伸出您的援手與我們聯絡,也請您可以將這封信再轉寄給您的親朋好友們!」信後署名敦煌書局郭怡君及邱雅芬,並留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宜蘭市中山路257號的地址,以及連絡電話03-9313343轉3711及傳真03-9362349。

任何有人性的人,看到這樣的信,都會飛快地幫忙傳遞,我自不例外。當天,我就點選了我電子郵件中的所有地址,將這封信送出去,並請求所有朋友傳給更多自己的朋友。

做了這個動作後,我其實已忘了這件事。萬萬沒想到,一個禮拜後,一個女孩子怯生生地打了一個電話給我,詢問是不是有人仍然需要 AB型的骨髓捐贈,她說她正好就是AB型。乍聽之下,我一時不知如何回應,但猛然想起我傳送的那一封郵件,頓時還魂回來,但為了確定,我要她留下電話,等我問清楚後再通知她。

我當下打了電話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分機沒有人接,我就直撥總機。總機小姐一聽我要轉的分機,馬上告訴我沒有這個分機,更沒有這個人。而且,我並不是第一個詢問的人,已經有不少人來問過同樣的事情。

這下我知道我誤傳了一個網路的假消息!我曾經針對學術欺騙( Scientific fraud)做過一番研究,並為此寫了一本專書,更對網路上的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進行過資料蒐集,深知網路上錯誤資訊及假消息的充斥,但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陰溝裡面翻船,真是懊惱得無以復加。

我最後只好坦白告知那位小姐,這整件事情是一個騙局,骨髓捐贈的郵件是一件假消息,請她諒解。但事情其實並未了結,幾週下來,我已接到 7、8位垂詢的電話,我只好一開頭就跟他們說這是假消息,請他們忘了吧!有一個男士還好奇地問我為什麼會傳這樣的消息,我只能告訴他,人基於一時的慈悲心都會這樣做,只是不知何人如此缺德,利用這種慈悲心欺騙網路族。我跟這個人最後都覺得不恥這種行徑,萬一以後真有人需要,這種狼來了的欺騙行為,會不會誤了別人的生存機會?

其實,最令我驚奇的是,這一封誤傳的假消息,竟然引出一位十多年未見的朋友跟我連絡。她是亡妻的好友,現在在美國在台協會工作。她透過電子郵件中的電話找到我,我們聊了一下,深感造化弄人,她已隨時準備提早退休,過一過悠閒的生活。與她比起來,我的孩子還小,尚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人生的際遇真難測,但因為這封假消息,讓多年失聯的朋友重新連絡,卻是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

(回目錄)




面對挫敗的經驗
文 
劉建國

就在 1991年的聖誕,我完成學業獲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一個聖誕。我的工作收入使我們經濟上寬裕多了。節假期間,我們請我的導師摩爾先生一家來陋舍吃飯,那時我們還沒有搬家。太太的烹調技藝使這一家英國人大飽口福。摩爾先生是個大個子,胃口特好。他吃得香得幾乎沒把盤子都吞進去。這也難怪,當初我和太太談戀愛時,太太問我為什麼要找她。我老實回答說,因為妳漂亮而且會做飯呀。

摩爾太太是個有經驗的中學英語教師。她一進門就為佳佳一口純正高雅的英語口音而非常驚訝。整個做客期間,摩爾太太都很注意觀察佳佳,並問我們佳佳在哪個學校上學,我們對她上中學有何打算。老實說這兩年我在為自己的學業忙碌,太太在為全家的生計掙扎,只要佳佳在學校行為好、學習好、身體好就行,我們並沒有什麼長遠的打算,畢竟要在英國呆幾年還不知道呢。幸虧英國的公立教育從小學一直包到大學,我們好像沒必要考慮太多。

吃完晚飯喝茶的時候,摩爾太太鄭重其事地對我說︰

「佳佳非常聰明,她是那種典型的學習力很強的孩子。你應該認真考慮把她送入倫敦第一流的私立中學。如果她進入一所普通的公立學校,她將會非常失望。她不可能遇到強有力的競爭,沒有充分發揮自己潛力的壓力,有時甚至會由於學習好而受到同學的孤立和欺負。」

關於英國公立學校的教育品質,我已有所耳聞。自 60年代,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教育改革,政治正確性(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平等教育思潮占了上風。英國開始推行普及式綜合教育,反對並逐步從公立教育體系中摧毀擇優競爭的傳統的精英教育系統。於是大多數公立學校,特別是在大城市,都根據區域招生,取消了擇優錄取機制。這種綜合教育制度可以使家庭背景不利的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但對於能力強、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卻是一種不公平。如果說擇優錄取是強迫所有的孩子都向高水平看齊的話,綜合錄取則導致所有的孩子都向平均水平看齊。

這種爭論在英國教育界至今沒有結束,也沒有結果。和公立學校平行,英國有許多私立的小學和中學。這些學校收費昂貴,但非常重視教學品質,並以此作為參與教育市場競爭的主要衡定指標。這些學校不是靠政府教育經費鐵飯碗,他們必須靠學生的學費生存。他們必須以高品質的教育吸引那些重視子女教育並有能力為此投資的中產和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要想進入第一流私立中學,不僅要能通過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還要能付得起高昂的學費。倫敦的私立中學學費當時是每年 7千多英鎊。我們這個剛剛顧及溫飽的小家哪裡敢想!

摩爾太太告訴我,政府注意到擇優錄取的私立學校的教學品質要比綜合錄取的公立學校教學品質高得多,因此從私立學校出來的學生考入像牛津劍橋這樣的第一流大學的比例也就高得多。而由於只有有錢人的孩子才能上得起私立學校,於是盡管第一流大學都是公費的,但收入的學生卻以私立學校的有錢人家的孩子居多,這就造成了公立和私立教育體系之間的階級分化。有錢人的孩子讀好學校,受高品質教育,將來找好工作,於是繼續有錢。而窮人的孩子進不起好學校,不能充分開發自己的能力,因而在今後的謀生道路上也困難重重。

顯然,表面上平等的綜合錄取教育體系有其天生的缺陷,它對低收入家庭的有能力的孩子是不公平的,減少了他們成功的機會。倡導這種體系的人有一定的政治幼稚性。沒有競爭的小學和中學與激烈競爭的大學和社會是無法匹配的。逐步認識到這種弊病,政府教育主管機構設立了政府獎學金。這種獎學金一般只給第一流的私立中學提供,獲得獎學金的孩子根據家庭收入水平,由政府提供部分乃至全部學費。考第一流的私立中學已經很難,而要考上鳳毛麟角的獎學金就更難了。但是摩爾太太認為佳佳有這個實力,不妨一試。

摩爾太太的建議和她所提供的訊息在我們和孩子的心中都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我和太太立刻著手了解倫敦的私立學校情況。私立中學以男女分校居多,也有少數混校。教育研究一般認為,女孩在女校更有利於她們充分發揮她們學習的能動性和社會活動能力。第一流女子學校出來的學生不僅學習好,而且在領導意識和組織能力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名列全英女子中學榜首的是聖保羅女子中學。這所學校不僅在英國赫赫有名,她的名聲還跨越大西洋遠震美國。輿論評價這所學校是學習好的女孩們所追求的「聖杯」( Holy Grail)。該校每年都有一半左右學生考入牛津劍橋。在聖保羅讀書的美國孩子幾乎年年都有考入哈佛耶魯等美國頂尖大學的。聖保羅女中每年招生80到90名,值得慶幸的是該校有較多的政府獎學金名額,約占每年新生人數的10%左右。在報考的8百位到9百位的女孩中,佳佳必須成為這眾多的競爭者中的前10名才能有希望。這些簡單的數字使考取聖保羅猶如一個夢,但沒有夢想就不會有進取,就不會有成功。

(待續)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