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筱雲(本文作者現為南方電子報特派員)
(chang-kleber@t-online.de)
根據德國語文學會(GfdS)剛剛發佈的「年度發燒字眼」,登上今年冠軍寶座是「老歐洲」,取代去年的「貴元」(即嘲諷歐元的幣超所值),評定標準是「最熱門、最有趣、媒體曝光率最高、最引起爭議、最受矚目」。
這個名詞最原始出處是,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今年針對德、法等歐洲大國不願支持伊拉克戰爭,公開出口抨擊所引用字眼,本來用意是負面的責備,但充滿自信的歐洲人,並未打倒,反而引以為榮,在反戰運動中舉標語示威、拉布條遊行時剛好用上,例如今年一月,倫斯斐話才脫口,科隆市區就有以「老歐洲人批甲上陣」為名的萬人大遊行。倫斯斐的諷刺沒有達到效果,竟然起反作用,大概是他始料未及。
「老歐洲」之後,第二名是改革方案的依據「二○一○草案」(Agenda 2010);第三名又是和沒完沒了的改革有關,直接就用「改革爭議」(Reformstreit)這個字。第四名是引起全球恐慌的非典型肺炎「SARS」。第五名是伊拉克戰爭的「隨軍記者」(embedded
Journalist);第六名是討論老半天沒結果的「引進高速公路收費制度」;第七名又和改革有關,即「廢除減稅優惠法條」;第八名是去年世紀大水災後,今年夏天的反常超高溫,即「世紀大暑熱」;第九名是「googeln」,原來應該屬於名詞的搜索引擎「google」,由於太過熱門,發展成德文新字,演變成動詞;第十名是看似無傷、引發家長疑慮、可能造成青少年酗酒的「Alcopops」雞尾酒類混合飲料。
總部位於威茲巴登的德國語文學會(GfdS)成立於一九七一年,評審團從每年國內外發生的事件(例如今年入選的有五千個字),根據一年之內出現的比率及大眾媒體關心的程度評分,列出排行榜,從這裡可以充分反映社會民心和輿情,例如二○○一年的「九一一」、一九八六年的「車諾比」、一九八七年的「愛滋病」和一九九○年的「統一後的新德國」。該學會主席荷貝爾格(Rudolf
Hoberg)教授表示,為了強調普及化,避免專業性太高,特別邀請許多非學術界人士擔任評審,同時,除必須符合熱門的條件,還要具備雋永性,讓人們五年、十年後,一提起這字眼不但有印象,並馬上能聯想。因此,從一九七一年發表的「年度發燒字眼」可以寫一部有趣的德國文化史,實際上,它們都被加上符合時代意義的新註解編入德國標準字典
DUDEN。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