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竹上
以東方主義等後殖民論述享譽國際的猶太裔學者薩伊德剛走,一些整理其一生學術貢獻的專書也逐漸問世,不知後殖民的相關思維,在台灣,除了原住民運動外,是否也能有其適用空間。
殖民,是一種以強勢武力為後盾,在他人長期生活的土地上,所進行以資源掠奪為目的的優勢統治,後殖民,則是在殖民統治被迫退去後,所依然留下的,繼續影響被殖民社會的掠奪習性與優越感。在沒有了軍事後盾與統治系統之後,這類掠奪習性與優越感,往往是透過價值觀,審美觀,階層品味,思維模式,論述模式等有意無意地,隨機地呈現,「後殖民者」本身不一定有意識到,經常,也可能內化為「被後殖民者」的價值系統。
台灣的殖民時期,從何日起,到何日結束,答案因人而異,至於因殖民或被殖民所留下的掠奪性與優越感,則肯定還存在我們社會中。所謂的掠奪,是殖民者(包括李筱峰教授所稱的移占式政權)在被殖民者的土地上,進行一種不顧當地長期歷史脈絡,不打算真正認識甚至否定在地文化的自利性攫取,多半也是採跳板性質,放眼的是下一站的好康。而在這種掠奪性格下去脈絡化,去歷史化的取徑,也剛好與所謂後現代主義的表象有所唱和。
嘉義城環境關懷學生工作坊 第三梯次
(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城市環境關懷小組) |
經歷兩梯次嘉義城環境關懷學生工作坊,在一個台灣城市運動落後年的地方,嘉義城環境關懷學生工作坊第三梯次即將展開。接續我們的步伐,在每年的假期,試著延續這股城市環境關懷的熱忱。本梯次承續前梯次的精神及討論焦點,以「嘉義城之人文、產業、城市空間」為主軸,以「嘉義二通‧老街曼波」為本次討論主題。針對中正路
─ 嘉義二通這條歷經繁華與改造的街道,嘗試以空間觀察、體驗及與在地居民溝通的方式,找尋出「二通」的「特色」,並將這些特色元素加以解構,試圖再建構出一個屬於「二通」的空間故事。我們知道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事。尤其,在中正路可能要再回復原貌之際,希望從非工程的角度,重新開啟對於嘉義街道的環境關懷!
時間:93年1月30(五)、31日(六)、2月1日(日)
共三天(食宿自理)
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2004年1月20日止
(詳情請按此)
|
|
所以,經常,後現代在台灣,不是現代性中歷史觀與脈絡感的昇華,而是一些人戴著利益與優越的眼鏡,對於所論述的對象,不打算真心的認識,也無意長期的結交,只是進行一種速食店似的消費,忘卻歷史,打散脈絡,擇其所需的部分,東拼西湊,形成合其目的與意向的結論。邏輯不通,時空倒錯也無妨,頂多是以吟詩作對式的封建宮廷消遣作潤飾,偶而嘻笑辱罵幾句,總之還是掠奪。因為,優越意識就如同主人與僕人間的關係,合邏輯只是僕人的義務,不合邏輯才是主人之所以優越的象徵。
被論述者若想回嘴,反駁,對話,不太可能,妳就不要讓他抓到一點語言上的小辮子,否則他會馬上反射式地迅速進行去脈絡化的切割,讓妳這不習於耍嘴皮子的現代人,在後現代優越的快言快語中顯得拙劣。就如同一些優秀的媒體人,亮麗的政論主持人對於近日同志事件的評述(如果稱得上的話),可以東拼西湊,可以東拉西扯,也不忘吟詩對作,總之是要強力製造放送詛咒者(侯水勝,呂秀蓮)與被詛咒者(同志團體)的特定思維給閱聽大眾。這類媒體論述,不用去了解事件的脈絡與時空環境,只需要杜撰發言者的動機,以及切割摘取所需要的部分,或進行恣意性的比喻,隨機性的連結,至於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對於同志,其所謂弱勢團體的深入了解,因為有媒體這優越的代言人,所以不用,包括同志團體的心聲,需求為何,在台灣的運動歷史與當前的真實處境,政策上的困境如何配套規劃,如何形成有利於弱勢者的行動策略等,全部可以略去,對於國外的同志人權現況也都可以隻字不提,媒體作為社會教育的公器,不需要對台灣社會提供關於同志的正確資訊,只是如特定政黨般見獵心喜,製造對立,虛擬一股巨大的同志反彈能量,加深社會隔閡,也沒關係,畢竟社會的長治久安本不在掠奪與優越鏡框內的選項裡。至於社會科學在揭穿建構,面對本質上的努力,若期待於以論述建構為能事者,顯然也將緣木求魚。
論述如此不斷被掏空,空洞化的拼貼,只聽到主人般的怒斥,一個接著一個的驚嘆號以外,未聞對於弱勢者的關懷,在後殖民者統治慣性的階級優越下,聽不到一句肯定或想對於這社會有點建設性的建議,其實也沒有關係,因為薩伊德曾說,主人不會在乎奴隸在想什麼,主人只在乎自己想要什麼,而奴隸一方面要顧慮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更要不時思索主人在想什麼,所以就認識論與世界觀而言,奴隸是優越於主人的。
(本文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