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01.1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
避免族群的割裂 | |
情色清洗工程 |
【社論】 |
避免族群的割裂 |
|
|
最近,以名導演侯孝賢為召集人,民間的文化界、學界及社運界等人士,共同發起了一個「反對族群割裂」的運動;這個運動的來源,乃是大選日近,各種有形無形挑逗族群對立的選舉行動逐漸浮現。這些民間人士心有所憂,故匯集成立團體,來共同監督兩組候選人的言行。 族群割裂一直是台灣內部動盪不安的一個重要因素。十多年來,許多政客,或是受惑於個人的情緒或意識型態,或是著眼於獲取選票的利益,常常在選舉中訴諸族群的對立,這正是許多有心人士極為擔憂的事。本屆大選,藍、綠之對立氣氛日益高漲,雙方為求勝選,各種可用或不可用的手段均大量出籠;在此背景下,族群對立最易引起某些選民的情緒與支持,故極有可能被大加利用。侯孝賢等人預見這個危機,挺身而出做此宣言及形成監督團體,值得吾人讚許。 然而,族群問題之難解,實源於另一因素,即兩岸間的對立。眾所週知,在台灣倡行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之對立者,都是源起於兩岸長期對立之故。欲釐清族群關係,兩岸的因素實不能置之度外。 國民黨在戰後對台的歧視性統治,包括 228事件及白色恐怖等等壓迫措施,是造成今日族群對立的基本原因;但是,早期國民黨對台灣社會造成的迫害還不止於此。蔣介石在大陸的失敗,將其仇恨移嫁到台灣人民上,台灣社會不由自主地跟著蔣介石的怨恨起舞,深深地埋下對大陸人民的隔閡與曲解的種子。 民進黨的上台,本來最有條件可以告別這種人為的曲解與對立,因為台灣人民與中共沒有任何恩怨可言,台灣人民更與大陸人民毫無仇視;可惜陳水扁政治智慧不及此,失去了重建兩地人民友好關係的歷史契機。 造成這個錯失良機的因素,首先是中共錯誤的對台政策,中共自鄧六點、葉九條以降,均著眼於招撫國民黨的統治集團。這對長期受國民黨戒嚴壓迫的台灣人民真是情何以堪,因此,當台灣人民以她自身的努力出頭天後,對中共政權自然不會採取友好的態度。其次是國際右翼勢力,透過支持台獨來操弄兩岸問題;美、日右翼勢力均不願看到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出現,遂以台灣為棋子,做為制衡中國的槓桿。 真正要解決族群的割裂,台灣人民必須從這雙重的迷失中覺醒過來。 |
|
(回目錄) |
【左右看】情色清洗工程 |
【左看】 |
被打壓的情色人權 |
文 |
樂熹薇 |
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 11條有明文保障,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 或許蘋果日報對情色文化的報導,多集中於性消費層面,引發了包括勵馨基金會、兒福聯盟等社會團體的抗議,但不容置疑的,除了部分電視頻道、網站與雜誌期刊會提供版面討論或提供情色訊息外,能夠為庶民以最經濟實惠的成本獲取相關訊息的,則非報紙莫屬。 質言之,以「教壞下一代」為由,來管制各種另類性觀念的討論與呈現,也算是以良善風俗為名打壓異己意見的暴力,本身即已成為抗拒社會變革的保守力量。由是,批判的重點與其說是「蘋果日報報導性資訊教壞青少年」(若蘋果日報關門社會風氣就會「煥然一新」?),還不如說是該媒體偏重報導性消費訊息,缺乏呈現多元的身體與性道德觀念來得恰當。 除私營媒體外,號稱以全民利益為趨向的公共電視理應不能拒絕性議題、性文化、性表演於傳播範圍之外,相信國人也期待文化的、本土的、質精的情色影視文化產品,能夠在寶島生根茁壯,不致淪落成十餘年前只許偷偷「做」、暗時「送」,且隨時會被黨國取締的黨外雜誌的下場。 (政治觀察人士) |
【右看】 |
自覺的性別政治打手 |
文 |
林水秀 |
孔老夫子有云:食色性也;又曾語謂:子不語,怪力亂神。遠在兩千年前的至聖先師,早已明瞭「色」為人性中不可或缺,猶應重視之,只有怪力亂神,因為「不知生,焉知死」之故,不可妄下一字一句之外,其餘皆可議論。 的確,前些年當「壹週刊」、「蘋果日報」打著羶色腥的旗號搶攻台灣平面媒體市場時,就引發不少道德捍衛者之側目,除持續監控壹傳媒的報導內容外,這些團體尚參與或推動了「母親檢舉色情網站」、「打壓研究人獸交的學術自由」等活動,似乎只要超出「正常」尺度的與性相關的活動,就必然是敗德、犯罪的、必除之而後快的,是必須規訓與懲戒的對象。 說穿了,這其實是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政治活動。一方面將不同認識「性」的方式一律以污名化對待,直斥為社會異端;另一方面,對涉及實質性別歧視與壓迫的言論卻又輕輕放下,諸如呂副總統的「愛滋天譴說」、民進黨立委侯水盛於國會殿堂提出的「同志亡國論」,及其之後放話「保有強暴中國婦女的權利」,再到蘇盈貴指出,台聯同仁涉嫌到俄羅斯買春的情節(立委是否報公帳藉出國考察之名行買春之實?)等等,其實都是更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十分遺憾的,市民團體非但未成為拓展公民社會空間的推手,反而與國家共謀成為被收編的政治打手。 (教育工作者)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