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媒 體 觀 察 電 子 報〈第九十八期 2004.01.13〉


          原住民傳播權特輯


~.~.~.~.~.~.~.~.~.~.~.~.~.~.~.

˙訂閱人數: 28,792 人

˙ 「媒觀e網」 : http://www.mediawatch.org.tw
˙訂閱/退訂電子報: 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媒體觀察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本期精華》============

◎【特別企劃】:什麼時候……         (阿洛.查勞)
        原住民族的『文化』是可以從一個購物頻道上購買?

◎【特別企劃】:給原住民一個電視台(Mayaw Biho)

◎【特別企劃】:別搶了原住民的攝影機(顧玉珍)

◎【特別企劃】:重視原住民傳播權從現在開始(魏玓)

◎【媒觀訊息】:拒吃爛蘋果,多吃好疏果

◎【媒觀訊息】:族群平等,原住民發聲

===========《編輯室序語》============

 台灣每天都有人在喊「變天」,卻沒有人注意到台灣原住民族在
「變臉」。在漢人頻道充斥的電視環境中,有多少原住民節目?原住
民如何被呈現/塑造?在部落獵奇式的旅遊節目中,部落淪為購物頻
道的商品?原住民是「另一個世界」的ET?在百家爭鳴的媒體中,
原住民是否有自已說話的機會,是否有被看見與聽見的機會?

 九十三年度第一季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評鑑日前揭曉,媒體觀察
基金會今年也首度針對原住民主題性的節目進行評鑑,邀請原住民團
體、作家與影像工作者擔任評審。

 一月十二日,媒體觀察基金會與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在立法院
中興大樓聯合召開「變臉中的台灣原住民──優質原住民電視節目頒
獎暨爭取原住民傳播權」記者會。除了頒獎鼓勵優質的原住民電視節
目,也針對目前電視媒體中不當呈現原住民形象與文化的手法,以及
政府部門未善盡提昇原住民傳播權的疏失,提出批判與建言。

 本期電子報精彩企劃原住民傳播權特輯,更收錄原住民朋友對此議
題看法,藉以拋磚引玉,期盼讀者閱讀後能引發更多共鳴。也期待所
有讀者都能與我們分享媒體觀察心得。《媒體觀察電子報》的園地等
您一起來參與!


~.~.~.~.~.~.編輯室小啟~.~.~.~.~.~.~

 一、本期電子報特別企劃【原住民傳播權】特輯,原有各單元暫停
   乙次。

 二、為因應基金會網站與電子報改版作業,【媒體活動】與【媒體
   大小事】等單元,自下期起將暫停刊登,不便之處,望請各位
   讀者見諒。

 三、時序邁入二○○四年,媒觀全體工作人員謹在此祝福各位讀者
   新年快樂,事事順心。


============《特別企劃》============

*作者:阿洛.查勞(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執行長)

*主題:什麼時候……
    原住民族的『文化』是可以從一個購物頻道上購買?


 筆者參與一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的評選會議,除了發現在現今的一
百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製作相關原住民的節目竟是寥少的可憐。除
此之外,我們卻遺憾的看見製作原住民節目的內容大都是消費的旅遊
報導,抑或是唱歌跳舞的競技活動。

 的確,發展本土性文化的近幾年來,電視頻道中就不斷的充斥著各
式怪樣的原住民節目,從一個「尋奇」式的窺視般一探究竟那別有異
國風味的原住民文化、抑或是「冒險」式的到一個蠻荒地帶驚險的渡
過一群原始人所給予的挑戰、還是翻山越嶺的驅車前往只為揭開那莊
嚴祭典背後的神秘面紗。我們看到的是在種種不莊重的台詞、不嚴謹
的鏡頭,往往將那本是原住民的聖地、光榮的戰場、沉痛的歷史、祭
典或是敬畏的土地,不是錯誤的詮釋要不就輕描淡寫的一語帶過。面
對一個強大的媒體勢力,在詮釋者與被詮釋者之間永遠不平等的位置
下,原住民是真的沒有話要說嗎?

 消費性的旅遊觀光導覽、一種將原住民的食物視為一種極恐怖需要
挑戰的「美食」介紹、或是原住民永遠是熱情的並且應該隨時隨地招
待外來觀看他們的客人等等,在粗糙的詮釋及錯誤百出的報導背後,
往往報導者就這樣輕易地代替原住民族,放棄他們的主體,並且是用
一種極簡略的報導將他消費。我們看不見原住民族對植物的知識、對
土地的尊重、對大自然生物依存的觀念及社會文化中深層的獨特性,
反之,是一種消費性的、獵取性的一一的將文化變成一個可上網拍賣
且可隨時叫價的購物頻道。

 媒體是「善意」的嗎?這個問題連原住民都不很確定!至少到目前
為止,原住民仍扮演著動物園裡的動物,是一群明明會說話但卻是被
觀看的珍奇異獸。尋奇與冒險就只是在滿足報導者自以為是的想像力,
卻不管被尋奇的人會不會覺得舒服與被尊重。我常常在想原住民在觀
看自己被拍攝的同時,是否也會感受到一種矯情、生硬且錯誤的詮釋,
在當下寧可轉檯也不願意正以視之!

 在消費型態充斥的媒體頻道,原住民的防守牆往往不勝抵擋強行附
會的詮釋霸權,如此購物性的將原住民當作稀有動物來介紹,原住民
族族人與部落不會因為這樣帶動經濟產業的發展,反而是引來對這片
土地不尊重的不速之客。部落的大門常常是善意的打開,但只要一打
開就招致一次又一次的傷害,我們深知在錯誤的報導、膚淺的文字敘
述下,會招致更多錯誤的「消費者」。

 原住民族需要的是一個夠健康、夠尊重的媒體環境!而不是一個只
把原住民族視為消費商品,隨意的代言他們,並將他的文化、尊嚴上
網拍賣的電視節目!


============《特別企劃》============

*作者:Mayaw Biho(阿美族人、紀錄片工作者)

*主題:給原住民一個電視台


 坦白說,我很羨慕客家人有自己的電視台,我也夢想有一天阿美人
也有自己的電視台。從中華民國開國以來,從來沒有一個針對阿美族
觀眾,以阿美語發音的系列電視節目,電視上播放了N遍康熙乾隆,
廖添丁和鄭成功,蔣經國跟宋美齡,而寒夜也都有了續曲,不知何時
才能看到阿美人的歷史?

 雖然電視上偶爾還是會看到阿美人的消息,但總是酗酒的醉人、失
業的工人、蓋違章建築的浪人或侵佔國有土地的罪人;形象比較好一
點的,也只不過是政府大型活動前的唱歌跳舞的小丑;要不然就是把
神聖的祭典當作是觀光活動,希望吸引觀光客來消費阿美人的文化。
我們永遠只是一群被紀錄、被觀看、被消費的稀有動物。

 會造成這種刻板和錯誤報導,除了因為報導者的素質之外,最主要
的是那些拿麥克風和攝影機的人都不是阿美人,他們不斷複製的是漢
人主流社會對阿美人的看法,從未呈現阿美人自己的觀點。長年下來,
甚至讓阿美人都對自己文化失去信心。

 客家人非常幸運,在政黨輪替後成立客家電視台,我也希望,不管
明年輪不輪替不替,接下來還能成立阿美、布農、泰雅、排灣電視台……
讓各族群都有機會表達真正關心的事情、呈現文化的多樣性。更重要
的是,在現有一百多個都是漢人主導的電視頻道中,只有把攝影機和
麥克風拿回自己手裡,才能扭轉原住民一直被消費的悲慘處境,彌補
主流電視台永遠無法提供的少數族群觀點。


============《特別企劃》============

*作者:顧玉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主題:別搶了原住民的攝影機
    原住民不是政爭工具,族群和好,先把攝影機交給原住民

 最近為了總統是否以證人身份出庭花蓮賄選案,分擁藍綠的各界人
士紛紛以一知半解的方式詮釋原住民文化,對「頭目津貼」是否具有
正當性作攻防戰。向來被忽略的原住民文化,總是在政黨對立中被工
具化。然而,其中也曝顯出台灣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無知與扭曲。
其實這種扭曲與以訛傳訛,長期以來便存在於我們的大眾媒體之中。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今年首度針對原住民電視節目進行評鑑,邀請
原住民團體、作家與影像工作者擔任評審。結果卻發現目前的原住民
節目普遍呈現以下問題:

 1‧原住民自製節目偏低,無法掌握主體的發言權。

 2‧戲劇中所「塑造」的原住民形象仍流於酗酒與雛妓等負面刻版
   印象。

 3‧節目深度不夠,偏重兒童與獵奇性的旅遊消費節目,宛如消費
   原住民的購物頻道。

 4‧製作不嚴謹,資訊錯誤連篇。

 5‧節目主持人不夠尊重原住民文化。

 6‧以「他們」稱呼原住民,與主流社會區別,彷彿原住民是另一
   個世界的奇觀。


 這些節目大多由不了解原住民的漢人根據偏頗的刻版印象所製作,
透過大眾媒體的傳播,再次強化,不僅未能增加觀眾對原住民社會與
文化的了解,反而造成偏見與誤解。難怪許多原住民朋友都表示,這
些節目令人看了生氣。由於文化權利與人類尊嚴密切相關,<世界人
權宣言>第二十七條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五條
特別著墨於文化權利,尤其是「獲得文化」與「參加文化生活」這兩
個概念;而根據<關於在民族或種族、宗教或語言上屬於少數人的權
利宣言>裡,更主張各國應採取措施創造有利條件使少數人能夠表達
自己的特點,發展自己的文化、語言、宗教、傳統和風俗;各國也應
鼓勵人們認識這些歷史、傳統、語言和文化。

 正確的認識與了解是族群和好的前題。除了冀望節目製播單位以嚴
謹誠懇的態度製作原住民節目,認真查証資料,勿再以錯誤的訊息或
偏見扭曲、污名化原住民形象之外,最好的方法,便是將攝影機與麥
克風交到原住民的手中,尊重主體發言權。並且設立原住民族專屬電
視頻道,或籌畫發展多元文化的公共廣播集團,保障經費來源穩定,
系統性規畫原住民節目之製作與流通,培訓原住民的媒體人才;而且,
原住民族電視頻道應規定為有線電視之基本頻道,避免日後在分類付
費制度中被犧牲,以保障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收視此頻道節目的權益。


============《特別企劃》============

*作者:魏玓(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所助理教授)

*主題:重視原住民傳播權從現在開始


 台灣重要的民間媒體監督組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今日寫
下了一個重要紀錄,他們發布了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份原住民電視
節目評鑑報告和結果,也頒出了第一份原住民電視節目的推薦獎給公
視和中視。

 這之所以是一個重要的紀錄,是因為過往乃至最近一些新聞媒體監
督組織的批評焦點,往往都在色情和暴力內容上,對於弱勢族群如原
住民和同性戀的傳播權,或者他們在電視上被扭曲的狀況,鮮少提出
評鑑或批判。然而,對於原住民族群來說,處於這個結構性不平等的
社會中,在主流媒體上的發聲和再現,不只是他們發揚自身文化的機
會,甚至就是他們能否「存在」的關鍵;因為傳播的權利涉及自我認
同建立以及被非原住民認識的方式。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媒觀評鑑發現,原住民電視節目不但少,許
多節目更是充斥許多錯誤的資訊和不尊重原住民文化的元素。要解決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兩方面著手。

 第一,儘速籌備談論已久的原住民電視頻道,但須注意恰當的定位
與規劃。目前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美國等有重要原住民族群
的國家,均設有原住民專屬電視頻道。他們的共同特徵首先是跟本國
公共電視機構有某種聯繫或是附屬關係,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公共服
務性質的獨立頻道,而不是政府機關或是私人頻道。

 其次,這樣的定位也保證了他們穩定的經費來源(如政府專款補助)。

 第三,這個頻道必須能讓本國人民(包括原住民和非原住民)都可
收視的到,例如規定為有線電視必載之基本頻道。

 以上三點,保證了原住民頻道不會是一個短期的政治支票或是邊緣
頻道;這一點對於台灣這個頻道數過多、商業取向過強的電視環境來
說尤其重要。

 另外,原住民頻道不只是播出節目,還應該是一個類似原住民文化
發展中心的性質,因此賦有培育原住民傳播人才的責任。加拿大原住
民電視(APTN)的員工有75%是原住民,我們的原住民頻道也
許無法馬上達成這個目標,但是可以訂定時間表,以逐年增加比例的
方式為之。

 第二,在公共服務性質的電視頻道之外,商業私人頻道對於原住民
節目的製作和呈現,也需要有所改革。一般電視節目對於原住民的污
辱或扭曲,跟怪力亂神或暴力色情一樣,都應該接受主管機關和民間
團體的監督和糾正,並作為執照換發的重要依據。

 此外,主管機關亦可以在原住民團體的諮詢下,鼓勵商業頻道製作
和播出優質的原住民節目。總之,重視原住民傳播權,不應該是選舉
考量的政治支票,而是現在要立刻開始,而且得長期堅持的工作。


============《媒觀訊息》============

         拒吃爛蘋果,多吃好疏果

    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評鑑 端出健康電視食品


 近日兒少團體發起「蘋果,兒少不宜」抵制色情媒體行動。難道台
灣的兒童只有色蘋果可吃嗎?剛剛出爐的「九十三年度第一季(1月
至3月)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評鑑」,為準備放寒假的小朋友
們端出健康好疏果。

 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所主辦的「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評鑑
活動」,乃是針對即將播出與持續播出的電視節目進行評鑑,為兒童
們推薦有益身心的優質好節目。本季參加評鑑的節目共有一百二十個
節目,計有八十二個節目獲得評審團推薦(評訂為三星半以上即被推
薦)。特別值得欣慰的是,在歷經各界多次呼籲業者強化本土自製節
目之後,雖然目前兒童及青少年節目仍以外製節目居多,但是,本季
獲得五星級最高評價的兩個節目都是台灣自製的好節目,分別是公共
電視播出的<我們的島>(紀實類)與<下課花路米>(生活資訊類),
兩個節目都是因為深具學習性與教育意義而獲得評審們一致推崇。

 另外,獲得四星半高評價的節目則有二十三個,包括:三立都會台
的<小鼴鼠>、<台灣全記錄>;華視的<哆啦A夢>;東森幼幼台
的<中華五千年動畫系列>、<企鵝家族>、<名偵探柯南>、<建
築師巴布>、<神奇寶貝>、<藍貓>、<歡樂糖果屋>、<YOYO DIY
學園>、<小波歷險記>;迪士尼頻道的<哈洛的神奇蠟筆>、<動
物真奇妙>、<小蜜蜂>;公共電視的<芭蕾小精靈>、<野生世界>;
人間衛視的<人類與自然>、<看公視說英語>、<福爾摩莎之愛>。

 本季的評審委員除了學者、教師、家長與學童外,另增聘婦女、兒
童、青少年、人權、性別、司法改革等民間團體代表參與,增加運動
性與人權觀點,務使此項民間主辦的優質節目評鑑活動更具備公民社
會的代表性,提供更多「看的方法」。本會且滙整評審意見寄送至各
節目製播單位,做為製播節目的參考。在惡質的收視率競爭環境下,
認真製播優質節目的媒體工作者更需要鼓勵,更需要民間意見的回饋
與溝通。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除了長期對媒體環境進行監督及批判外,自九
十年度展開優質節目評鑑推薦作業,迄今邁入第四年。報名參加的節
目累計已超過一千二百支,共推薦過近八百個優質節目。本會每季製
作的優質節目單寄送至學校、教師會、家長會、社區大學,並供民眾
免費索取,一方面提供觀眾作為收視指南,協助兒童及青少年選適宜
觀賞學習的節目,以促進媒體公民教育之發展。另一方面,也藉此鼓
勵優質目之製播,提昇台灣的電視文化。


============《媒觀訊息》============

          族群平等,原住民發聲

     台灣原住民族變臉!聽我,看我,讓我自己說話


 台灣每天都有人在喊「變天」,卻沒有人注意到台灣原住民族在
「變臉」。在漢人頻道充斥的電視環境中,有多少原住民節目?原住
民如何被呈現/塑造?在獵奇式的旅遊節目中,部落淪為購物頻道的
商品或動物園中的奇觀?在百家爭鳴的媒體中,原住民是否有自已說
話的機會,是否有被看見與聽見的機會?台灣社會是否有機會「正確」
認識原住民?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于一月十二日假
立法院中興大樓聯合召開「變臉中的台灣原住民族──優質原住民電
視節目頒獎暨爭取原住民傳播權」記者會。除了頒獎鼓勵表現良好的
原住民電視節目,也播出目前原住民節目中的常犯錯誤影片精選:
「七不一沒有」的盼望,針對目前電視媒體中不當呈現原住民形象與
文化的手法,以及政府部門未善盡提昇原住民傳播權的疏失,提出批
判與建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自九十年展開電視優質節目評鑑作業,已
邁向第四年,為了鼓勵電視頻道製播更多元與具有深度文化內涵的節
目內容,今年首度進行「台灣原住民族電視節目評鑑作業」,針對九
十二年度於各頻道播出的原住民相關電視節目進行評鑑。此次評鑑作
業共計十七個節目報名參加,獲得評審團推薦的節目有七個。分別是
公共電視播出的「台灣百年人物誌──高一生」、「人生劇展──瓦
旦的酒瓶」、「記憶現場──月亮的眼淚」、「少年哈周刊──少年
噶瑪蘭」、「音樂動畫──月光」、「原住民新聞雜誌」,以及中視
的「MIT台灣誌」。

 公共電視是此次活動最大的贏家,囊括個六個節目,顯見公共電視
對原住民議題與文化比眾多的商業電視台更加重視,可惜許多原住民
部落並無法接收到公共電視的節目,也就無法收看到與其最切身相關
的好節目。相較之下,唯一在無線電視台(中視)播出的獲推薦節目
「MIT台灣誌」特別難能可貴。製作單位能以誠懇的態度製作出雅
俗共賞的原住民節目,並在收視率掛帥的商業電視台爭取播出機會;
而中視也願意在收視率競爭的商營環境下播出認真製作的原住民節目,
更值得其他電視台效法。


■獲得推薦的優質原住民電視節目
 (共有十七支節目報名,凡評定三星半以上者即被推薦。)

┌────────────────────────────┐
│ 頻 道     節  目  名  稱   推薦星等  │
│                            │
│============================│
│ 公 視    台灣百年人物誌--高一生  ★★★★☆ │
│                            │
│ 《製作嚴謹的記錄片,認真考據歷史資料與訪查相關人士, │
│  有助於社會大眾了解高一生的事蹟。》         │
├----------------------------┤
│ 公 視    人生劇展--瓦旦的酒瓶   ★★★★  │
│                            │
│ 《以原住民為主的戲劇節目非常罕見,本劇又是少數願意深 │
│  探原住民內在意識與情感者,故事表達細緻且吸引人,顯 │
│  見導演意欲了解原住民之誠懇。》           │
├----------------------------┤
│ 公 視    記憶現場--月亮的眼淚   ★★★★  │
│                            │
│ 《一部臨場感強烈的紀錄片,由原住民的鏡頭帶著走,沿途 │
│  紀錄當下時空發生的真實事件與感受,並傳達出記錄者對 │
│  布農族的濃厚情感。》                │
├----------------------------┤
│ 公 視    少年哈周刊--少年噶瑪蘭  ★★★★  │
│                            │
│ 《看得出製作單位事前的資料準備很用心,整體而言,態度 │
│  誠懇,令原住民觀眾感覺自在。而且也從漢人的角度進行 │
│  歷史反省與批判,這樣的態度才能使原漢在平等的位置上 │
│  進行溝通。》                    │
├----------------------------┤
│ 公 視    音樂動畫--月光      ★★★☆  │
│                            │
│ 《原住民音樂與動畫短片的結合,勿須語言詮釋,以素樸又 │
│  流暢的手繪筆觸清楚「說」出射日神話。簡單又溫暖的小 │
│  品之作,卻快速影響觀者的心緒與同理。》       │
├----------------------------┤
│ 公 視    原住民新聞雜誌       ★★★☆  │
│                            │
│ 《此為少數由原住民自製的節目之一,且培植出許多原住民 │
│  媒體工作者,值得鼓勵。然而,評審對其呈現原住民意識 │
│  與文化的深度上也有更高要求,希望能更關照到邊遠部落 │
│  的問題、更展現出原住民的主體觀點,以及監督政府的功 │
│  能。》                       │
├----------------------------┤
│ 中 視    MIT台灣誌        ★★★☆  │
│                            │
│ 《主持人態度謙虛友善;訪問原住民領袖,介紹該族文化, │
│  可以表達原住民自己的想法。》            │
└────────────────────────────┘

 本次評鑑作業由原住民社會運動者、影像工作者與學者組成評審小
組。雖然報名參加的節目皆是電視台先行挑選過,「自認」為比較
「優質」的節目,然而,評審委員們卻發現目前的原住民節目中仍然
普遍存在許多問題:

 一、原住民自製節目偏低,無法掌握主體的發言權。

 二、節目中所「塑造」的原住民形象仍流於負面的刻版印象(如酗
   酒、雛妓問題)。

 三、深度不夠,偏重兒童與獵奇性的旅遊消費節目,宛如消費原住
   民的購物頻道。

 四、製作不嚴謹,資訊錯誤連篇。

 五、節目主持人不夠尊重原住民文化。

 六、以「他們」稱呼原住民,與主流社會區別,彷彿原住民是另一
   個世界的奇觀。


 阿美影展策展小組召集人Mayaw Biho也特別剪輯目前電視節目中的
常犯錯誤影片,在會場中播放並提出「七不一沒有」的盼望:

 1‧部落不是動物園;
 2‧神聖祭典不是趣味活動;
 3‧不要再提供錯誤資訊;
 4‧原住民不是馬戲團猴子;
 5‧原住民不是應聲蟲;
 6‧原住民不是只會說國語;
 7‧原住民兒童不是秀場童工;
 8‧對頭目沒有禮貌是可恥的。

 希望電視節目製播單位與媒體工作者在製作相關節目或新聞報導時,
能更謹慎,尊重並了解原住民文化,展望2004年裡,這樣的狀況
可以減少。

 此外,評審委員也意外發現,由政府部門委製或贊助的原住民節目
反而製作粗糙,不僅未能真正體現原住民文化,甚至有對原住民文化
與生活造成傷害之虞,值得檢討與改進。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的理
事長Voyu(楊志偉)特別呼籲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應該設立有民間
團體參與的審議委員會,有效掌握讓原住民自我發聲的機會,並對現
階段所委製的節目進行審查與評鑑。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的諮詢委員魏玓教授則指出,台灣電視環境長
期以來缺乏公共服務精神,商業邏輯主導已久,對於原住民形象與傳
播權利之歧視嚴重,必須同時處理商業電視的內容問題,並應該同時
進行整體傳播環境的改善。他並列舉國外原住民電視頻道與政策的特
徵作為借鏡:

 1‧屬於公共服務的一部分,與公共電視資源做某種結合;
 2‧經費來源穩定;
 3‧宗旨在發揚原住民語言與文化,促進族群之互相了解與溝通;
 4‧保障一定的全國性收視;
 5‧以原住民員工為主;
 6‧播出以本地自製節目為主。

 透過此次評鑑推薦活動,除了鼓勵節目製播者重視台灣原住民族的
節目,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與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更針對原住民族
的電視傳播權,提出以下的訴求:

 一、節目內容勿扭曲:

  1‧希望節目製播單位以嚴謹誠懇的態度製作原住民節目,認真
    查証資料,勿再以錯誤的訊息或偏見扭曲、污名化原住民形
    象。

  2‧電視主管機關(新聞局)應對電節目中涉及污辱或不當呈現
    原住民之內容提出糾正,並確實作為電視台更換執照之審查
    項目。

 二、播出管道要暢通:

  1‧新聞局應負責調查、公布並持續改善原住民部落的收視狀況。

  2‧設立原住民族專屬電視頻道,系統性規畫原住民節目之製作
    與流通;且原住民族電視頻道應規定為有線電視之基本頻道,
    避免日後在分類付費制度中被犧牲,以保障原住民與非原住
    民收視此頻道節目的權益。

 三、主體發聲要堅持、人才培訓要積極:

   台灣原住民族要掌握自主的發言權,將攝影機與麥克風拿在自
  己的手上。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有長期與整體的原住民傳
  播權規畫。政府補助原住民族電視節目製作之計畫,應有原住民
 及民間團體的參與和監督,以原住民個人或團體為主要補助對象,
 並以發揚原住民語言和文化為宗旨。

 為了促使上述目標之達成,台灣原住民族的民間團體將成立「原住
民媒體監督聯盟」,持續對媒體文化與相關政策進行監督。


══════════════════════════════
        
     台 灣 媒 體 觀 察 教 育 基 金 會
──────────────────────────────
˙「媒觀e網」: http://www.mediawatch.org.tw
˙ 發行人  : 馮建三

˙《媒體觀察電子報》主編:陳宏達

˙電子報服務信箱: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