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我恨!」
二.憤怒的生理反應
三.走進「敢恨」的獅口
四.選擇的力量
五.了解他人──「敢不恨」的初步
六.設身處地的能力
七.傾聽──人際關係的高速公路
八.溝通──人際關係的基石
九.寬恕──在你手上的權利
十.寬恕不等於認同
十一.活在當下,快樂渡日
十二.愛你自己
後記
附錄
【第一章】「我恨!」
生氣是必然,而且必需的。然而改變思想和學習技巧,可以讓我們成功地應付、避免怒氣發作,創造更美好的人際關係。
看看下面的幾個故事,相信你也會怒不可遏兼莫明奇妙:
1.
志明從婚後兩年就開始晚歸,和同事去玩樂喝酒。無論春嬌怎樣說怎麼講,軟硬兼施威脅利誘,甚至一哭二鬧,好幾年下來,志明就是不改其志,一天比一天晚回。
2.
麗美是一家極具規模,正派經營的直銷公司推銷員。一天她去拜訪一個潛在客戶,是個年輕女孩,她曾經對她們的商品和經營極感興趣。她按了電鈴,開門的就是那女孩。正當麗美開始和她寒暄聊天時,女孩的媽媽出來,手叉著腰,滿臉殺氣,對麗美的臉口水直噴:「你們那個技倆我看多了,別以為騙得過我!想拐我女兒去當你們老鼠會會員?滾你的吧!」說著怒目橫視,手叉著腰,威風凜凜地站在那兒。
3.
偉志剛進公司時很受經理賞識,把他安排給一個幹部帶。偉志很努力地學習表現,時常為了工作熬夜加班。他自認為做得很好,可是他感覺得到這個幹部不喜歡他;他們是截然不同類型的人。一年過去了,到了人事調動的時候,偉志得罪了這個幹部,給果那幹部向經理講偉志的壞話,那經理完全沒有向偉志查證,竟然就這樣把他炒魷魚。
4.
華鋒和金龍是好朋友。但是華鋒時常愛吸引人注意,尤其是有異性在的場合,他更喜歡貶低金龍讓大家笑,以博取注意力。有一天,他們和一堆男男女女在一起聊天,華鋒又道:「讓我來告訴你們金龍那一天有多糗……」金龍對他使眼色,低聲近乎哀求地要他不要提那件事。但是華鋒裝著沒看見,仍是講了出來。所有的人都笑得前合後仰,一雙雙眼睛直盯著金龍,其中包括金龍一直在暗戀的女孩子。
5.
秀芳是個很有能力的女孩子,雖然外表平庸。她進去一個公司,待人和氣,也努力學習,大家都對她讚賞有加。可是經理竟當她的面道:「妳長得這麼醜,能夠做什麼事?」不久她竟被辭退,理由:「長相不好。」
6.
秀玲很討厭怡君時常對她大吼。她們是姊妹,怡君總是仗著自己大三歲而在別人面前對她大叫。一天她們一起去一個活動,秀玲有件事沒弄好,怡君當著朋友們的面大叫:「妳在幹麼!我說什麼妳都沒聽到!?」
7.
茜青的先生外遇,讓她完全地變成一個充滿恨意的人。十幾年下來,她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要惡毒地傷害他人,她的怨懟如同不能消滅的火焰永遠上升著。她的報復就是:絕不離婚;絕不讓另外一個女人的名字填入先生的配偶欄。她永遠不會屈服。
8.
駿豪從小父母就離異,他跟著爸爸在一起。十歲的時候,他想給爸爸一個驚喜,於是存下零用錢,還去努力幫忙鄰居親友等賺點小外快,終於存了一筆錢,買了兩張某名歌星的演唱會,拿去給爸爸:「可不可以帶我一起去看?」他爸爸答應了。可是到了那天,爸爸回到家來卻對他說:「我今天不能帶你去,我有事……你也得在叔叔家過一個晚上。」駿豪心都碎了。然而,後來真相才揭曉:他爸爸帶著自己新交的女朋友,倆個人一起去看演唱會。駿豪又憤怒又傷心,哭得稀里花拉,他爸爸道:「我不懂你為什麼這麼生氣。」
……
(如何解決或應付以上狀況,請參閱書後附錄的建議)
很令人火大,對吧?
這些故事都是真實案例;名字不同,或許場景不一樣,但是內容一絲不假。很明白的,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總會有許多令人吐血的事發生在我們自己或親友的身上。這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我們無法控制這一點。換句話說,每個人生命中總會有一些時刻令人氣得恨得想殺人。
但是我們不能殺人。就算能,相信我,問題也解決不了。那麼怎麼辦?
【能不生氣乎?】
當我們遭到委曲、不平時,許多人會用這樣的話安慰我們或出主意:
「不要生氣啦!跟那個人一般見識幹什麼?」
「這樣子的小事,不要太煩心啦!」
「你要學習寬恕。」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你也對他如法炮製!」
「離開他!」
「就不要理他了!」
「不要想太多。」
「過自己的生活,演好自己就好……」
……
上面的話,有的有理,卻對當事人沒有多大用處;有的根本就是胡言亂語,徒然讓人更難受而已。但是我們──包括我自己──常會在詞盡技窮的時候,只能用這些話安慰別人。
可惜,當一個人受了傷,告訴他不要痛是沒有道理的。
就如同痛感是生存必需的條件,感到憤怒、傷心、害怕、失望等等情緒也是生存的必備條件。幾年前美國有這麼一個病例:一個小女孩天生沒有痛感神經,長出牙齒之後便開始咬自己的舌頭。等到家人發現時,她的舌頭只剩下半截。專家後來不得已將她的牙齒完全拔除,並開始漫長的治療和教導。
如果那女孩沒有被發現,繼續自我咬嚙下去,早晚生命都有危險。
憤怒等情緒反應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知道生氣、傷心、或害怕等,我們不會學習,不會知道什麼情況該如何反應,很可能在人際關係上完全失敗,甚至身陷危險境地也不自知。
可見,情緒反應不但是自然的,而且是必要的。
【真正的主宰──思想】
然而,不能否認的,憤怒或痛恨的感覺是極令人痛苦的感受。難道我們天生就是註定要來這世上受苦?為什麼我們既無法避免生氣,又要默默地忍受它?沒有別的方法應付它嗎?人際關係就真的這麼難嗎?
當然有。它的答應很簡單:改變思想。只要想法改變,我們就能快樂,也可以應付、甚至避免怒氣的發作──不管是自己的或是它人的。這對許多猛烈追尋快樂的人或許是一個震驚:快樂的秘訣不在手裏抓到的東西,而在腦袋裏組合想法的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米哈里.奇可森特米海依(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暢銷書,「快樂,從心開始」(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裏,明白地表示快樂不是發生什麼事,而是我們怎麼「解釋」它:
「我發現到『快樂』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它不是好運道或碰運氣。不是錢買得到或權力要求得到的。它不根據外在的事物而定,而在於我們如何解釋這些事物。快樂事實上是一種需要去準備,去培養,而且依個人而有所不同的情況。那些能夠學習如何控制他們心中內在經驗的人們將能夠決定他們生活的品質,和我們所談的快樂是很接近的了(Csikszentmihalyi,
1991, p. 2. 參看註一)。」
當佛洛依德在歐洲揚名的時候,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師阿弗烈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也在歐美傳揚他精闢的思想理論。他簡單明快地指出:決定人的行為的,不是他的經驗,而是他從經驗中得到的結論。他甚至進一步說明:「意義不是被環境所決定的,我們以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己(註二)。」翻譯成白話,人們怎麼看這世界,他就變成什麼樣的人。你用高興的眼光看世界,你就是快樂積極的人;你用悲觀憤慨的眼光看世界,你就是個悲慘痛苦的人──不管在你身上真正發生了什麼事。
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將在附錄中簡單討論如何應付類似情況。然而直接看如何解決並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在知道怎麼做之前,思想的改造是第一步。思想改變之後,接下來我們才需要用一些技巧來幫助我們。
在我們進一步深入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憤怒怎樣在我們的身體和心智產生影響。
註一
Csikszentmihalyi, M. (1991).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註二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黃光國譯,志文出版社,第十頁。
深林◎個人電子報:野人的太陽|站地手札|明日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