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道還(本文作者現為南方電子報特派員)
(dwang@sinica.edu.tw)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星期二,美國紐約時報的科學專刊(Science Times)創刊,二○○三年剛好滿二十五週年。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二)的科學專刊,除了介紹當年創刊的故事,還特別針對二十五個大家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做了報導,是頗為別緻的慶生方式。
第四屆土地關懷研習營
-- 前進打貓社
(台灣永續聯盟、嘉義縣教師會) |
計畫目的:
1、「重新發現打貓社」:
此次營隊將加強一般人對民雄的想像,透過活動的籌辦,更深入發覺地方的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
2、「認真思考在地化」:
在觀光取向的經濟思維下,地方如何掙出一條新路,兼顧環境生態、人文歷史與產業文化的在地特色,進而精緻化與推銷。
3、「發掘與培植人才」:
一個營隊的舉辦,需要地方熱心的伙伴參與、協助,透過營隊培植地方的推廣人才與融入在地價值提昇的解說人才。
時間:93年1月30日至93年2月1日(三天兩夜)
地點:協志高中教育研習中心
(詳情請按此)
|
|
那二十五個問題中,以第十二個問題讀來最為突兀,但是在現代生物技術的「威脅」之下,似乎並非無的放矢。那個問題是:我們還需要男人(或女人)嗎?
正巧第二天,也就是二○○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星期三),日本松山地方法院法官上原裕之做出了一個裁決,似乎是對這個問題的嚴正聲明,值得我們注意。【註】那個案子是這樣的:
有位年過四十的婦女,在二○○一年生下一個男嬰。由於孩子出生時,她的丈夫已經死亡,而且超過三百日以上,根據日本法律,這個孩子不能登記為她與先生的「婚生子女」。於是這位婦女就在去年六月以訴訟代理人的身分,向地方法院為兒子提出「死後認知」父子關係之請求。
原來,這是一樁現代生物技術創造的官司。這個孩子是以冷凍精子受孕懷胎的。話說一九九八年,他父親因為得了血癌,在治療之前先冷凍儲存了一些精子。第二年,他就過世了。他的妻子在二○○○年提取先生的精子,到一家不知情的醫院做體外授精,再將胚胎植入子宮,這才生下男嬰。
上原法官拒絕了這個請求,他的理由是:
純粹以遺傳學證據作為推定「父子」關係的主張,太過狹隘,人倫還有社會面相。父子關係還包括養育,父親必須對孩子的福祉有所貢獻。何況,丈夫是否同意過使用他生前儲存的精子製造胎兒,難以確定。
上原法官還進一步指出:
生殖技術的進展日新月異,專家與社會大眾應正視生殖技術所帶來的問題,及早形成共識。
言下之意,似乎是「庶幾法院不必獨自扛起所有責任」。旨哉斯言。
其實,在生殖這碼事上,雄性的確是可有可無的,在自然界,我們只發現過「孤雌生殖」,從未聽說過「孤『雄』生殖」的。在生物學上,兩性的差異在於生殖細胞的發育潛力,只有雌性的生殖細胞可以發育成胚胎,雄性的就不行。而哺乳類卵子細胞質內,還有母體預先儲存的分子,負責啟動受精卵的發育機制。許多受精卵就是因為無法順利啟動,而無法發育成胚胎。製造桃莉羊的技術,關鍵是卵子,就是這個緣故。
哺乳類從來沒有過孤雌生殖的例子,專家發現那是因為雄性的基因涉及胎盤的發育,要是卵子中沒有雄性基因,就算發育成胚胎,也無法以胎盤攝取母體養分,發育非中止不可。
不過,現代生殖技術的確可以奪走男人的這個功能。目前已經冷凍儲存的精子,數量已經夠大了,即使所有男人一夕消失,人類也不至於滅種。雌性哺乳類的身體,本就是一具自給自足的生產機器,缺的只是精子而已。以需求而言,少數幾個雄性,足以供應整個族群的雌性,生生不息。說來哺乳類絕大多數物種的性比例都維持一比一,反倒成了演化生物學的問題,因為在實際的「作業」上,哺乳類雄性的生殖成就並不平均,多由少數雄性壟斷。越是群居的物種,雄性間的不平等越明顯。
人類的兩性關係在哺乳類中獨樹一幟,就是創造了婚姻制度。人類以婚姻制度為基礎,形成社會,既保障雄性間的平等,又得群居之利。人類兩性必須長期合作撫養子女,固然有生物學原因,可是婚姻分明不是以生殖為唯一目的的制度。由婚姻衍生的人倫關係,是人文創制,並不以血緣為必要條件。行止是否符合人倫規範,在界定人際關係時,往往比血緣親等還重要。
這樣的人文世界是開放的。人倫內涵會與時變化,近百年來我們從傳統父系社會邁向現代兩性平權社會,經歷過必要的調適,許多人記憶猶新。堅持以「基因」詮釋「人倫」,無異違背「人文」始意,放棄大同理想。
至於上原法官認為法律體系不該獨立於社會民情之外而自出機杼,更是尊重人文世界的表現。
【註】:《河北新報》2003 年(平成 15 年)11 月 13 日(木曜日/星期四),頁 24,社址:日本仙台市青葉區,網址
http://www.kahoku.co.jp
。
(本文原刊於「中央副刊」書海六品專欄,2003 年 11 月 19 日)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