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教育專題 》電影院與國片的無間道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01.21.2004》

本期內容
 
 電影院與國片的無間道
 
 門羅學院海外招生



電影院與國片的無間道
傳播學生鬥陣

《無間道》在去年的金馬影展大放光芒,然而台灣自己的報名參賽數卻創下了史上最低紀錄。值此同時,《魔戒 3》搶佔今年台北最賣座的票房冠軍時,蔡明亮導演的《不散》也正悄悄地「不見」。面對內憂外患的台灣電影,到底出路在哪裡?

李崗導演曾表示過:「現在能和好萊塢電影對抗的兩個國家,是法國和韓國,而他們都是政府帶頭在做」。以這兩個國家為例,面對好萊塢時,南韓採取的是強硬姿態,規定國內戲院每年至少要演 260天的國片;法國則以「文化例外」的原則,拒絕將電影列入WTO全面開放的商品名單中。

反觀我們的國片,似乎沒這麼好命有國家保護,卻有如末日殘花般瀕臨死亡的危機產生。我們可以看看數據。根據去年的電影處統計,國片票房的平均市場佔有率只有 2.21%,港片與大陸片佔有率1.3%,外片高達96.49%,換言之;觀賞台片的人數已經相當稀少,而台片觀眾量的大衰,顯示出台灣電影已經是面臨了生死存亡之秋,爹不疼娘不愛(國家與觀眾)。

還好,為了搶救國片,我們看到了契機。立法院去年底通過修正電影法,裡面談到公司企業如有投資電影片製片業,得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以帶動國片投資。接著今年國民黨黨產出脫中影旗下的七家戲院,並將其歸還政府,已有學者如輔大林麗雲建議,七家戲院應由政府投資,改建為「國民戲院」,專供國產電影映演,以改變目前電影映演管道被好萊塢電影壟斷之事實,增加國片與觀眾交流之機會。短期之內若國片數量尚少,也可以低價提供中、小型影展(如女性、人權、紀錄片影展)作為展演場地。

這是一個關於想像的問題,如果有一個空間可讓我們觀看國片,我們對於國片的認識與討論就會增加,就像歌手黃舒駿在「改變 1995」這首歌中這樣寫著:「鐵達尼騙了全世界的眼淚、還好我們有自己的人間四月天。」的確,沒有公共電視這樣的一個播出頻道(或是空間),我們真的不確定能看到這部開始時並不看好、不叫座的戲;同理,關上電視走入電影院之時,除了有《魔戒三部曲》可以看之外,我們真的也需要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國民電影院。

相關參考資料

從全球化脈絡重新檢視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意義,魏玓著。

http://www4.cca.gov.tw/movie/cinema/newmovie/historywords_07.htm

台灣電影觀眾觀影模式與電影映演市場研究: 1980~1999盧非易著。

http://cinema.nccu.edu.tw/lwisdominfo.htm?MID=2

1.妳有看過台灣電影嗎?印象中的台灣電影是不是都很悶?

2.妳知道早期的台灣電影很商業取向(例如許不了的電影)嗎?

3.如果今天妳突然想看台灣電影,可以去哪裡買票入場?

4.如果今天大家一起來連署救國片,妳願意加入嗎?

媒大事一、近日,蘋果日報的「反斗都市」、「夜生活」等版面出現大量色情圖文,引發社福團體以及部分媒體監督團體包括勵馨基金會、台灣少年權益及福利促進聯盟、兒童福利聯盟、台北巿社盟等 60餘個社團的反彈,並預計召開記者會率先發難,抗議蘋果日報仍見色情圖文等版面,已嚴重違反兒少福利法及兒少性侵害防制條例。

這些團體要求新聞局要介入這件事,因為已經違反政府保護兒童所社的相關法令了,但是也有投書認為這是國家侵犯私領域、是大人們作之師作之君、壓抑多元文化的表現哩!這樣的說法當然有建設性,但是教育或教化不會是全然負面功能的吧?再者,色情與情色也應當有所分別,如果只是把帽子扣在「國家」的介入,那麼兒童自己能夠決定什麼呢?

二、台視「綜藝最愛憲」連續兩週收視打敗張菲的「綜藝大哥大」,「一見你就笑」單元裡,如花、黑道大哥等人成為收視最高的保證。

用絲襪套頭在綜藝節目搞笑演出的「如花」紅透半邊天,成為電視版討論區的熱門人物,卻引來婦女團體不滿的「醜化女性」的批評,一手培養「如花」成名的吳宗憲昨天頗不以為然的說:「難道我演戲殺人,我就是壞人嗎?」吳宗憲稱批如花醜化女生的人是外行人說外行話,況且如花現在過得很好,一天有好幾萬元收入。

不過憲哥也不想想,如花是節目的功臣,你一集只有 5,000元給人家,合理嗎?你一集拿了20、30萬的酬勞呢?還有,如花確實是被醜化了啦!但是吳宗憲說的也有一番道理,大家都是在演戲嘛!何必認真呢?不過既然大家都在演戲,平平等等地給酬勞,也不為過喔!

三、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與媒體餐聚時表示,政治與媒體讓人不快樂,呼籲政治人物多約束自己,講話時不要讓人有太多聯想。聖嚴法師表示,台灣媒體為求生存,常有自己的立場,記者報導或編輯下標題時,常夾雜自己情感而具煽動性;而讀者則是一面罵媒體報導聳動性新聞,一面又愛看聳動性新聞。他說,媒體理應忠實呈現事實,今天卻發展到令民眾覺得不快樂,讀者也有責任。

確實是這樣地,媒體的環境不佳,大家都要負責任,不過有生產工具的一方,說話機會比較多、比較有效的一方應當有更多、更大的責任吧!

四、香港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昨天透露,率先報導廣東出現 SARS新病例的「南方都市報」總編輯程益中6日曾被廣州市檢察院3名工作人員帶走,8小時後獲釋。在此之前,已有中外媒體報導,該省級黨委機關報所屬報紙因「擅自」透露廣東出現新SARS,有關編輯及記者遭當局調查。

這份報紙是廣東最熱門的報紙耶!作風辛辣,勇於跑新聞,並且吐政府的槽,應當算是「第四權」吧?怎麼被收押了哩?嗯,所以看內容是不夠地,這些報紙擺明了官控商營呀!再加上中共現在還是人治的政治體制,這些總編夾大眾需求為名,與政府對衝還是不夠看呀!

(回目錄)



門羅學院海外招生
編譯
賴明芝

在 1933年成立的門羅學院(Monroe College)在1980年代初期,面臨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該校緊鄰的布朗克斯區(Bronx)開始變得愈來愈糟,此外,學校的行政管理階層認為,必須對此有所行動。後來,該校在紐羅契爾(New Rochelle)設立第二校區,紐羅契爾位於富裕的威徹斯特郡(Westchester County)附近。

但是,不出 10年的時間,校本部所在的布朗克斯區又復甦了起來,而紐羅契爾則開始受到混亂的零售業環境所困擾。第二校區的招生率開始下降。與其另外成立第三校區,門羅學院決定另闢新的招生目標,不在將目光侷限在當地高中,改放眼加勒比海市場。

這項策略奏效了。

十幾年前開始,紐羅契爾校區的學生人數並不多,當年的預算大約是 140萬美元,可是到了現在,1,600名學生中有1/3是來自加勒比海。門羅學院於1990年所訂定的收費標準是一學期4,485美元。如果將校本部列入計算範圍,門羅學院幾乎擁有6,000名的學生,但是,大部份的外籍學生會選擇到紐羅契爾校區唸書,因為到第二校區不用擔心住的問題。

招生加勒比海地區學生的策略成功,但倒也不是天衣無縫。

門羅學院副校長,同時也是創辦人家族成員的馬克‧傑莫( Marc M. Jerome)表示,起初,學校在諸如牙買加和千里達這些國家招生時,也是盲人騎瞎馬,搞不清楚情況。

國際學生課程主任葛森‧羅培茲( Gersom Lopez)補充說道:「我們就是搞不清楚腳底下的陸地究竟是什麼樣子。」他們知道的就是:加勒比海的學生並沒有很多選擇擺在眼前,而門羅學院總是將本身定位在選擇不多的學生群之中。除此之外,門羅學院最有名的就是商業課程了,而在把觀光業當成重大產業的加勒比海,商業教育是很有價值的。

1993年,門羅學院在牙買加力求發展。該校聘請一名從前是老師的牙買加人作為諮詢顧問,一開始就學了不少東西。

羅培茲表示:「我們發現,首先,很多的牙買加人將高中稱之為 college。當我們剛打進當地市場的時候,牙買加的學生問,為何門羅學院要來牙買加辦招生說明會?為什麼『門羅高中』要跑來牙買加的高中校園招募高中生?」

等到牙買加的學生對門羅學院有了初步的認識後,校方行政管理階層開始採取「強棒政策」作為招生手法,派遣高層的行政主管到當地宣傳,羅培茲、第二校區主任安東尼‧艾倫以及傑莫都親自出馬。來自 St. Thomas,今年17歲的泰娜薇爾‧多瑪斯(Tenavel Thomas)說:「我在大學博覽會上看到傑莫先生,沒想到門羅學院連副校長都出現在我念的高中。」泰娜薇爾表示,她的父母在後來的晚餐場合上,對副校長傑莫有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她說:「在St. Thomas,大家都彼此認識,因為他們在這裡做些家長們不了解的事情,所以,接觸變得很重要。」

克莉斯托‧席恩是千里達的原住民, 2003年從門羅學院畢業後,她留在學校工作。席恩表示,門羅學院和她家鄉的大學有姐妹校關係,所以她對門羅學院並不陌生。兩邊課程很容易可以相互承認則是另一個誘因。此外,就像門羅學院大部分的加勒比海學生一樣,招生說明會碰到的學校高層主管,席恩都可以叫出他們的名字,比方說,國際學生課程副主任傑森‧索托(Jason Soto)以及她現在的主管安東尼‧艾倫。

門羅學院這些招生人員不只贏得萊妮絲‧喬登的注意,連喬登的父親也對門羅學院感到興趣;來自千里達的萊妮絲在學校裡主修商業。她說:「我父親告訴我,這些人把焦點放在我們身上,這意味著他們相信我們。」

口耳相傳的效果,開始對門羅學院的招生帶來助益。今年高三的莉歐妮‧狄克森說,她一開始是從朋友那邊聽到有關門羅學院的事情。

但是對丹尼爾‧富比士而言,並沒有口耳相傳的幫助,富比士可以說是第一批從牙買加到門羅學院唸書的學生。根據富比士的說法,個人經驗才是關鍵;他抵達美國的第一個晚上,到機場接機的是副校長傑莫本人。

富比士之前是在一家製作果醬和果汁的公司工作,但是,為了能有更好的發展,他想要念大學。富比士表示,他在報紙上看到門羅學院刊登的廣告,沒多久,又聽到羅培茲的說明。不久以後,富比士在牙買加接受艾倫的口試,他說:「我永遠都忘不了艾倫先生說的話,他說,我眼中看到的你,是個傑出的領導者。」

富比士完成了申請手續,在門羅學院的協助下,也取得了簽證。校方管理階層表示,這類協助是其招生成功的另外一項原因,尤其在 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安全防護使得外籍學生在取得簽證上變得更為困難。

副校長傑莫表示,雖然招收加勒比海的學生成本較高,但是,學生的保有率( retention rates)卻比美國本土的學生要高出許多。

到了 1997年,富比士拿到了電腦科學的副修學位而回到家鄉。但沒有幾年,他了解自己還是需要一個學士學位,就返回門羅學院把書唸完。

在加勒比海招生的名號打響之後,門羅學院開始擴展它招生的對象。今年 28歲,來自馬來西亞的伊恩‧方說,他以前在馬來西亞唸書的時候,碰到門羅學院的行政高層來訪。

雖然他一直想要轉到紐約市立大學,但是有人跟他說,轉到門羅學院要容易多了,而且校方會幫他取得學生簽證。結果,伊恩‧方做出到門羅學院紐羅契爾分校念書的決定,而且沒有一絲後悔。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