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出刊日期2004/01/29(一)

1

【小啟】讀者若未收到電子報
,歡迎至智邦生活館「過期電
子報
」處點閱或下載,可點覽
已發刊電子報。不便之處請見
諒。

活動訊息

數學想想基地初階課 2004年2/14要開課囉!
讓孩子與數學化敵為友

more
---------------------------------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

徵執行企劃!

more
---------------------------------

 教改時代
您最可以信賴的媒體

人本教育札記

創刊12年,
領導教育新思潮、
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人本教育札記》
不僅是父母的百寶箱、
老師的好幫手
更是您參與教育、掌握教改、
與世界同步的最佳媒介

訂購專線:02-23642955

Email訂購:
publish@hef.org.tw

< Top>----------------------------
 來聽
【台灣教育向前行】
系列廣播節目
 
給你向前邁步的知識與力量
→詳見下方

<
Top>----------------------------

| 人本教育基金會 |

| 人本教學工作坊 |
(史英老師主持)

| 人本BBS站入口1 |
(註冊>>社會/社會>>hef)

| 人本BBS站入口2 |
(註冊>>人文/社會>>hef)

| 人本教育電子報過期檢索 |

< Top>----------------------------

智邦生活館
====電子報發報中心====

| 訂閱或取消 |

| 客服信箱 |

| 電子報發報中心 |

| 申請免費電子信箱 |

˙您想要登廣告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
 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
 ,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小啟:人本教育電子報即日起改為不定期發刊,但每週則固定至少有兩則教育相關故事、或人本相關訊息,歡迎舊雨新知繼續支持。
-----------------------------------------------------------

HOT!
人本『支點計劃─偏遠地區兒童數學認養計劃』,
入選人人公益網點擊捐贈預選名單
將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網路票選,
誠摯地邀請您支持我們!
請點擊http://www.give.org.tw/voteindex.as
p
-------------------------------------------------------------

1


賀!
《人本教育札記》
獲得第一屆出版設計大獎—金蝶獎

封面設計金獎 & 美術設計榮譽獎



      
  《人本教育札記》於全省誠品書店熱賣中!


-------------------------------------------------------------------------------------------
--
教育新聞

幼托整合 師資將分5類

學測命題方向 生活化

----------------------------------------------------------------------------------------

人本論壇

制式教育的為害
◎史英

 現在關於「教改」的討論很多,但很少人從「到底發生了什麼」這種真實層面去考慮。最近剛好遇到兩件可以相互印證的事情,我想,可以說給大家聽聽。

 某次朋友間的閒聚之中,又有人提出「孩子的負擔更重」的說法;在座有一位現任的國中老師,立即做了回應;他說,我舉一個剛剛才發生過的例子:

 我們現在國一的課本裡,有一課是「生活中的數字」,其中一個例題是「如果第一家是一號,第二家是三號,第三家是五號……,那十九號是第幾家?」;本來的意思是要學生想像站在街道上一家家數過去。結果呢?學校的同事竟趁機教起等差級數的公式,就是 an = a1 + (n -1) d 那一套;國一的小孩連x和y都還不曾接觸過,怎麼弄得懂文字a下方還有足碼什麼的…所以都怕得要命。但實際上,這個公式是要到國三才會教到的!

 事情很明白,孩子痛苦的根源,是在所謂的「學校同事」;這些從小在各式考試中名列前茅的數學老師,是典型制式教育下的產品,完全不能欣賞「平民百姓」用「生活常識」解決問題的價值,只知道要套公式。

 但制式教育的產品,絕不只那所國中的幾位老師而已;那天在座的朋友,有人立即提出質問:如果改問「兩百十九號是第幾家」,就不能一家家去數了吧?言下之意是公式還是要教,或者是沒教公式之前,就不能要小孩做這種「生活中的數字」的題目。但他想不到,任何「沒唸過書的人」都會先把前一百號的五十家和次一百號的第二個五十家除過,再一家家去數剩下的十九號。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公式的為害之大,它限制了「受過良好教育者」的想像力;最可怕的是,在真實世界裡(而不是學校的功課或考題),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沒有公式可套的。事實上,我相信這是台灣目前所遇到的最大的瓶頸:這個社會相信所謂精英(就是制式教育中的得勝者),但精英恰好沒什麼頭腦,或更正確地說,他們原本不錯的頭腦,已經為了當精英而犧牲掉了。

 何以見得真是如此呢?就在這個聚會的次日,我看到李家同教授在某報上的大作,巧的是也描述了一個國中數學題目:給定平面上甲乙丙三點的座標,問丙點是否在甲乙的連線上?並說「國中二年級學生沒有三角的觀念,當然不知斜率為何物。對於這些題目,只有乾瞪眼的份」。當時我就想,所謂斜率,不就是「沿著直線走,每當橫座標改變一單位時,縱向位置的變化」,為什麼需要三角的觀念?大概李教授只記得斜率是 tanθ, 而忘了它的原始意義了吧!

 接著李教授又說,「這種題目對我而言,是典型的解析幾何問題,只要學會如何由兩點來決定一條直線,就很容易地解掉這一題」,意思是說,要用第三點代入直線方程式來檢驗;但因為國中並沒有教到直線公式,所以就「根本不知道從何做起‧‧‧題目當然是難題」。

 看起來,李教授和前述的幾位老師一樣,無法跳脫自己從前學的甚為熟練的解題方法。事實上,就這個題目而言,甚至連斜率的概念都不需要;如果是「我們的小孩」,他們就會把三個點標在座標平面上,橫著豎著數數跨過的格子(題目中的座標,應該都是整數),用眼睛直接來判斷三點是否共線。

 其實,這種勇於從最根本處嚐試解決問題的精神,才是數學教育、或任一科目教學的核心價值;可惜的是,現在這些自以為是的批評教改的人,從來不曾認真研究過近幾十年來教學方法的進步,更不曾好好反省自己平日的教學;他們大多都任教職,如果真的關心學生的話,應該早就知道從前那種制式的教學的盲點,而不致於老是用自己過時的經驗來評斷他不能理解的新興事物。

 不過真正讓我痛心的,並不是這些;這些是屬於個人認識水平的問題,或者說是時代限制的問題也可以。真正讓我痛心的是李教授整篇文字的邏輯:他用了相當的篇幅說明「課本雖然改簡單了,但老師教的還是很難」(有的是出於他的誤解,如前例);但讓人料想不到的是他的結論,他的結論竟然是:所以課本不應該改得那麼簡單!當然其中還夾雜著什麼窮人的小孩沒錢去補習,或買不起參考書之類的老套煽情語言;奇怪的是,他真的以為我們會忘記從前課本很難的時候,老師教得更難,出的題目更怪,學生更悽慘的歲月!

 所以,制式教育的為害真的並不在學科知識上:用什麼方法去判斷三點是否共線,有什麼重要呢?真正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解這麼直觀的問題都要套公式,他怎麼能正確解讀像教育改革這麼複雜的問題?

----------------------------------------------------------------------------------

教育

幼托整合 師資將分5類

教育部與內政部昨天共同提出幼托整合規劃草案,預定8月起開始進行整合。家庭托育、托嬰中心、幼兒園及幼兒園附設課後照顧歸社福部門主管,教育部則掌管國教班、國小自辦或委辦的課後照顧、補習班及才藝班。…(聯合報01/29

學測命題方向 生活化

九十三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昨天上午舉行入圍,第一批負責命題及印題的五十八位試務人員預計在圍場內工作十一天,二月七日下午出闈。入闈命題顧問表示,今年將朝生活化、具鑑別度方向選題,考生只要融會貫通一個教科書版本,不須鑽牛角尖,就可以考出不錯成績。 (中國時報01/29

--------------------------------------------------------------------------------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總共有四個節目,分別是: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蕭慧英主持,以家長為對象,幫助家長參與教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以教師為對象,提供教師各種教學的新點子。

「教改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主持群主持,則以家長與學生為對象,協助學生與家長認識教育政策、瞭解學習。

「發現新校園」;(週六、週日22:10~23:00)由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王欣欣主持,介紹各大專院校科系特色。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
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關心教育, 思考教育, 改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