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40218】哭泣的曾文水庫(廖家敏)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哭泣的曾文水庫

作者:廖家敏 (camin@ms93.url.com.tw)

祖先的白骨埋了
子孫的三餐沒了
衣著光鮮的觀光客啊
當你瀏覽這片山光水色之時
別忘了………
水庫底下哭泣的廢墟

**********************

問蒼天
你也不能還我往日的家園
只願你
能疼惜我往後的歲月………

            85.1.10 嚴玉真寫於大埔


綠色能源 ─ 校園宣導暨環保種籽培訓師資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讓『綠色能源』的觀念與行動紮根於生活當中,是實現『非核家園』的關鍵之一。而『非核家園』的中心理念,是以人類永續發展為宗旨,倡導綠色科技,致力使用潔淨、高效率、充足的替代能源,為全體人類締造出和平、安全與合乎人性的生活環境而努力。

上述願景與目標,需要透過民間與政府部門力量,共同努力,才能達成。而其中最大關鍵是要獲得社會大眾的了解與支持,經由行動上的配合,使非核家園得以早日實現。因此,普及『綠色能源』觀念,落實於學校與社會非常重要。

詳情請按此

自嘉義一路行來,台三線的蜿蜒曲折,早已令我這習慣於平地的都市人頭暈目眩,然而,當公車愈行入滿色青翠的山谷中,迎面而來清爽的山嵐,使我的暈眩消褪去大半。而曾文水庫湖面波光粼粼,更加速了夏日煩躁之氣的消失。

這是我對大埔的第一印象。


◆ 水庫底下的秘密

大埔鄉位於嘉義縣南,台南縣北。東與高雄縣三民鄉、嘉義阿里山接壤,西與台南縣楠西鄉為鄰,南與台南縣南化鄉相連,北則與嘉義縣中埔鄉比鄰,全鄉面積約 173 平方公里。

在曾文水庫興建之前,大埔全鄉約有良田 3000 多甲,其中又以種植稻米、甘蔗為主。然而,這片良田收穫時的肥沃青綠景象,卻早已不復存在。這一片提供農業生產的肥沃良田,早已在民國 62 年大壩完工時,一去不返地沉入了水中。

翻開大埔鄉誌,過去大埔鄉民的生活景象,一幕幕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曾文溪兩岸辛勤耕作的種田人,在溪畔洗衣、聊天閒話家常的婦女,靠山採苧麻維生的人家,昔日繁華的大埔老街,提供著大埔良田豐沛水源、維持當地生活命脈的曾文溪,以及一片片讓大埔山城自給自足、衣食無憂的稻田、蔗田…,這些屬於大埔人的生活、勞動與記憶,隨著大壩的聳立,一併地沉入水庫中淹沒與消失。


◆ 龐大的怪物

民國 54 年,國民政府開始規劃曾文水庫一案。

民國 56 年,曾文水庫規劃定案,正式開工。

「阿伯,起水庫好某?」

「哪ㄟ好?你看,阮過得安怎?苦啦!」

「起水庫不好,為啥米那時讓政府起?」

「那有法度啦!政府講要起,沒人敢說不啦!」老伯無奈地說著。

這時,在旁乘涼的另一個阿伯,很快地接口說著……

「當時是戒嚴ㄟ!說不馬上抓去關!」

「也有人不願拿補助金,死也要留在土地上,可是,有啥錄用?警察進房子裡把人抓出來,多派勒!人都抓抓出來後,放把火將厝燒燒去,你講,有法度嗎?」

在戒嚴體制下,國民政府暴力式的半強制徵收,大埔鄉民有苦也難言。在那個動輒得咎、風聲鶴唳的年代,手無寸鐵、純樸善良的內山人,除了被迫遷離家園,他們能怎麼辦。

依據當時的賠償辦法,位於水庫淹沒區的土地擁有者,可依法獲得政府的賠償。一甲土地可獲賠償 10000 元。土地其上的農作物,則依作物種植年限補償,如木瓜屬短期作物,賠償較少,但像龍眼、荔枝這些種植需五至六年才可採收的作物,則賠償較多。在淹沒區的各戶人家,每人遷移費為 30000 元。除了遷移費外,政府另外提供土地給予搬遷村民居住,使這些被迫搬遷的居民不至於流離失所,他們可以在另外一塊土地上,重建家園。

補償措施似乎面面俱到,大埔鄉民獲得最佳的照顧,應該是心滿意足。但為何過了三十多年的今天,大埔鄉民的反應卻是怨聲載道,甚至因生活困苦到再也無法忍受,被迫向走上抗爭一途?


◆ 補償背後的種種真相

種種補償措施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個令人髮指的真相。

「補償?那些來勘查土地的官員,在遠遠地方用相機拍我的作物。結果呢?一株株種了六七年的芒果樹,硬是被那些官員拿著相片說作物太小,不得賠償。」

「賠錢?有啥錄用喔?土地最實在。」

「唉!有錢都是那些業主地(即私人土地),像阮這款用租ㄟ,沒地沒厝,政府那ㄟ給阮賠償!」

「阮這ㄟ人有許多向國家租山林地耕種,不然就是向那些有業主地的有錢人租地,世世代代都這樣,從日本人就開始了。現在好了,水一淹,土地沒了,工作沒了,賠也賠不到阮們身上!」

「也有人搬到政府安置我們的土地,去之後才知道被騙!那裡是海埔新生地,土地鹹度度,種啥都沒活!沒水又沒電!講啥米政府有給阮照顧,騙肖啦!」

國民政府所賠償的,多半是原本經濟狀況就不錯的自耕農或地主,對於許多承租著國有地或私人土地的農民而言,水庫的興建,不僅賠償金連一毛也拿不到,更可怕的是斷了他們的生計活路。

種種賠償與允諾的表象,在官僚、戒嚴體制與國家暴力下,硬生生讓大埔人承受著表象背後殘酷的謊言。

民國 62 年,曾文水庫大壩興建完工。如此沉重龐然的怪獸,安穩地座落在大埔鄉南方。大壩的沉重,壓得曾文溪滴水不漏地膨脹了起來,而大埔鄉民的痛苦,也如同被大壩所攔阻的曾文溪般,一日復一日,膨脹擴張。


◆ 充滿謊言的桃花源

建水庫前,國民政府信誓旦旦地告訴大埔居民,蓋水庫,可以發展觀光旅遊,還可以釣不要錢的魚,比起種田好太多了。

「也真是這樣啊!種田真的很累很辛苦,那時大家聽到可以不種田就有錢,有的人就覺得蓋水庫好!」

「可是,這些都是謊言……」

「從水庫蓋好的那天起,大埔鄉的人就沒過過好日子啦!」

「沒有田,只好靠山發展,但因為水庫,所有土地被限制開發,綁得死死的,不能轉作,也不能蓋房子,這些苦處,蓋水庫之前政府都沒有告訴我們!」

「你看看,後面那片山是我們家的,有什麼用?不能轉作,不能蓋房子,根本就沒有用。這種土地還要交稅,送給人家也沒有人要!」

「沒有辦法,只好採收原來就在山上的竹筍維生,可是,最近受到大陸筍傾銷,種筍也活不下去了!」

「以前筍價好,一斤可以賣到 12 元,差一點也有 8 塊錢,可是現在跌到一斤只有 3 塊錢,工錢都不夠了……」

因水源保護區之故,土地受到重重限制,房子不能建,作物不能換,大埔過去最驕傲的農業,隨著水庫的完成而煙消雲散。

自水庫完工後,大埔人的唯一經濟命脈─筍,最近也被不肖商人奪取利用。據鄉民表示,近幾年來,國民黨部分官僚,竊取了大埔鄉特有竹種與技術,至大陸投資與開發,利用並剝削大陸廉價勞工,壓低筍價,進而侵占大埔與台灣其他各產筍地之原有市場,所以筍價才跌得這麼慘,連工錢都划不來。

聽到這個消息,使我不禁氣憤,WTO 尚未入關,台灣的商人早已帶頭先跑,枉顧台灣農民的死活,挾其龐大的資金侵占市場。在這些商人眼中,賺錢是第一,剝削大陸勞工,威脅台灣農民,「商人無國界」,總算理解。

靠山的農民,夾縫中求生存,至今幾乎無喘息的空間;靠水庫維生的居民,也好不到哪去!

「當初說要發展觀光,結果呢?」筏釣業者氣憤地訴說著。

曾文水庫興建之初,政府即已答應大埔居民協助其發展觀光與筏釣。然而,時至今日,除了一棟經營不善,產權屬於當地鄉公所的大埔山莊外,根本看不到任何政府對當地的觀光補助。政府未負起照顧人民的責任,大埔鄉民只好靠自己,民間的筏釣業,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街上的商店、加油站,幾乎是賺外來釣客的錢。大埔鄉不到 3000 人,筍子又不行,除了靠觀光外,我們還能靠什麼維生?」

「曾文水庫是全台灣最好的釣場,湖面平、魚又大,釣客都喜歡來這裡。」

可是,曾文水庫管理局並沒有看到大埔鄉民生活的困難面,僅以水源保護區為由,單面地、官方地要求居民撤銷筏釣與限制觀光。諷刺的是,發展觀光與筏釣卻又是當時興建水庫時,政府對大埔居民的允諾。政府對大埔鄉的背信忘義,放任大埔鄉民自生自滅,在這種景況下,鄉民為了討口飯吃,不得已只好與官方進行了近三十年的老鷹抓小雞。官民之間的拉扯與爭執,從曾文水庫興建完工後,就不曾停止。


◆ 邊緣中的邊緣

因水庫淹沒而成為湖面對岸的永樂村,狀況更淒慘。自從水庫興建完工後,水面的阻絕,使得永樂村的居民必須花二到三個小時的山路,才能繞到對岸的大埔鎮街。不然,只能以筏船的方式,越過水面,到達彼岸。

因交通不便,再加以土地限制發展,使永樂村人口流失特別嚴重。永樂村的村民,多半為淹沒區中,經濟上無力負擔搬遷至大埔岸的居民。原本就屬於經濟弱勢的一群人,不得已而淪落至永樂村。而永樂村惡劣的環境,更使得當地居民無法改善原本就不佳的經濟景況,數十年下來,成為邊緣中的邊緣。

今年國家教育經費的縮減,使得位於永樂村的大埔國小分校,面臨廢校的命運。當地學童,不得不拔山涉水,至對岸的大埔國小本部就讀。一張張單純、真摯的臉孔,微帶羞澀地看著我們這群外來客,每一張稚幼的面孔似乎感到不解,為何我們也要和他們一樣坐著筏船到對岸的家。當我望著一個個弱小的身軀,從筏船上拎著書包跳下船時,心中頓時有股莫名的沉重,深深沉入了心底。


◆ 雪上加霜

「曾文水庫管理局可惡啊!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一位大埔鄉民咬牙切齒地痛陳著曾管局對它們種種不合理的對待。

「曾文水庫當初建時,就說好是為了農業灌溉用水,怎麼現在變成工業民生用水。說什麼筏釣業會影響水質,把我們的船拖走,釣台全部ㄠㄠ壞啦!」

「這些釣台損失將近 1000 萬!我們 32 家筏釣業者都是借錢貸款弄這些釣台,政府把我們的財產都弄壞了,又不准我們做筏釣,以後怎麼過活啊?」

「這是什麼道理啊?當初說好是農業用水,現在說改就改,也不替我們想想,要我們怎麼生存下去啊?」

種種不合理對待,政府的出爾反爾,鄉公所官員的顢頇無能,將大埔鄉民的生活,逼到死角。

靠山亡,靠水死,大埔鄉民,何去何從?


◆ 後記

與大埔局民的相處與訪問,使我實際體驗農村的種種社會現實狀況,一連串殘酷現象面之衝擊,逼得我不得不去除原先所持有的浪漫幻想,並開始省思種種現象面之背後成因。

大埔當地除了水庫對產業重重限制問題外,近年來農業貿易自由化,更嚴重地衝擊到這個原先體質不佳的山城。誠如先前所述,筍業的沒落,乃拜日益擴張的農業貿易自由化所賜;政府的忽視,加速了大埔地方產業的破產,就連僅存能帶給大埔居民一線生機的筏釣業,也在政府產業政策工業用水、民生用水的優先前提下,毫不留情地被取締銷毀。

除了當地居民產業生計問題外,從而所衍生的問題,更是交錯複雜地纏繞著大埔每一個人。地理上的偏僻,使得資訊傳達不易,故大埔鄉民普遍仍停留在過去戒嚴時期的恐懼氣氛中,從而對政治排斥與消極,如此又使得原本政治位置邊緣的大埔更加弱勢。大埔的發展近乎停頓,人口外流嚴重,所留下來的,多半是年紀上百的老人,經濟收入全靠在外打拼的年輕人。長久以來水庫所造成土地的重重限制,產業無法發展迫使人口外流,地理歷史因素造成鄉民對政治的排斥,再加上近年來台灣農業因貿易自由化後的逐漸沒落……,種種因素,讓大埔一步步走向更困苦的處境。

水庫大壩所攬阻蘊積之水,是由多少種種不為人知的流離失所,數十年來的忍氣吞聲,當地產業的敗壞沒落,家園故鄉的沉淪喪失等等所換來!在台灣每一處水庫背後,皆藏有一個個慘如大埔的水庫悲歌……


回應廖家敏:
(看別人的回應)

大名:
信箱:
網址:


記憶身份

再問一次大埔人,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會不會讓水庫興起?

「我發誓,再也不讓水庫建起來!」大埔鄉民如是說。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媒體革命不能變成媚俗的反革命

作者: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wjm@mx.nthu.edu.tw)

媒體革命工作室製作的「非常報導」,標舉「咱ㄟ台灣、咱ㄟ聲音」,以辛辣活潑的語言批判主流媒體、揶揄泛藍政客。這種地下流通方式,基層民眾爭相傳誦,也贏得泛綠選民的喝采。非常光碟在基調上,是針對親民黨宋系人馬,以及盤據在主流媒體的保守力量的狠狠報復。社會內部長期積鬱、得不到抒發的憤慨,藉由光碟中的嘻笑怒罵獲得復仇的快感。這種集體心理的滿足,是光碟大賣的社會基礎。

[留言 / 瀏覽 / 轉寄]

 
 
神化獨裁者,獨裁者神話

作者:陳郁杰(世界台灣同鄉會專案助理)
   (drops250503@yahoo.com.tw)

我們都知道,台北有個「中正紀念堂」,桃園有個「中正國際機場」,高雄有個「中正文化中心」,嘉義有個「中正大學」,我們的鈔票、硬幣上也少不了中正兄的肖像(現在好一些了),再加上全台灣無以計數的中正堂、中正路(從基隆至墾丁再繞往東部縣市之連成一氣,建議申請『金氏世界紀錄』)……以上這些稠密度可能與便利商店不相上下的「時代舵手、民族救星、世界偉人」之「中正」名號,實充斥了台灣社會超過五十年!然而,有沒有人認真思考過:他是誰?他的「豐功偉業」真的值得台灣百姓驕傲嗎?他真有如神蹟般開眼、閉眼都得「洗滌我們的心靈」嗎?他、他、他…不是舉世聞名的「獨裁者」嗎?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水庫大壩所攬阻蘊積之水,是由多少種種不為人知的流離失所,數十年來的忍氣吞聲,當地產業的敗壞沒落,家園故鄉的沉淪喪失等等所換來!在台灣每一處水庫背後,皆藏有一個個慘如大埔的水庫悲歌……


再問一次大埔人,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會不會讓水庫興起?

「我發誓,再也不讓水庫建起來!」大埔鄉民如是說。

編輯室手記

每一個水庫,背後往往隱藏著原先住民的辛酸與辜負。生態被破壞,人文被摧毀,而水壩難逃淤積,二、三十年後儲水功能大失。用水的都市居民希望一直建水庫,但每一座水庫,對大自然都是一樁無法回復的傷害。用水的利益與環境的傷害間,需要更多的權衡。「哭泣的曾文水庫」是值得一讀的報導,尤其,如果你從來不曉得曾文水庫曾帶來的災害。(本文責任編輯:陳豐偉

活動訊息:

綠色能源 ─ 校園宣導暨環保種籽培訓師資
2004年「週末文學對談」2月21日隆重登場!
就業輔導中心「身心障礙職前服務方案」招生
來當效能新父母 ─ 父母成長班
活力舞春風 再造新故鄉 ─ 921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
「城市的願景」電影系列欣賞
敬請支持連署:非核台灣
關注被判勞教的中國東北勞工活動份子蔡廣業 連署聲援行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2 期出版
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徵求論文
婦女/性別研究與教學學術研討會 徵稿啟事
【廢票救台灣】參選聲明
2004年台灣青年的下一步?
文化身份、性別與日常生活實踐: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
第一屆大眾文學與文化研討會:「大眾文學與文化:大眾性與(反)全球化」
旅法台灣學生與僑民的聲明

捐款公告

◎ 感謝陳建中捐款 1000 元。 (2/16)
◎ 感謝陳鋕銘捐款 1000 元。 (2/16)
◎ 感謝陳毅峰捐款 1000 元。 (2/16)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免費撥接:

撥接電話:4050-8888
帳號、密碼:e-info
初學者學習網頁

給南方建議:(看別人的建議)

大名:
信箱:
網址:


秘密留言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4/02/18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編輯群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執編:宋明珠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南方電子報純文字版(PDA 版)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eGroups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