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03/01/2004》 |
本期內容 | |
◎ 數位學習插槽: HyperBook(上) | |
◎ 媒體的教育責任 | |
◎ 為孩子在家裡打造一個遊戲角 |
數位學習插槽: HyperBook(上) | |
文 |
林益民 |
學習閱讀再跨一步 我們要把閱讀美學化,我們要做到「比誠品更誠品」的閱讀品質。──林仁忠 北澎科技成立於 1994年,剛開始推出的商品是任天堂的破解器,只消在電視遊樂器上多插一個卡匣式的插槽,再把遊戲卡插在這個槽上,原本「三條命」丟了就得重來的玩家,就可以永遠「打不死」,一路破關到底,若武藝高強,不想保險,只要增加武器彈藥的量或種類也沒有問題,甚至於打起「快打旋風」手眼不協調的,還可以把速度調慢。 這麼刁鑽的商品專賣美國、歐洲,也賺回幾千萬台幣的外匯,十足台灣中小企業風格,但因有侵權被告的風險,不到兩年便停止生產。很難想像接下來,北澎科技居然往學習閱讀的領域跨了一步,做出了一個和「插槽」很像的作品:一套介於學習者、教學者與學習素材之間的工具,定名為「 HyperBook超連結書」。 北澎總經理林仁忠表示,從教育學習理論出發,觀察 10年來數位學習的各家解決策略,他認為人還是離不開實體書,因此能夠把數位媒體素材併到實體書中的,才符合家長、學生及教師的共同需求。 走錯了方向的數位輔助學習 林仁忠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1976級),自稱對自然界一直有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奇心,物理系不斷自具體事物抽離出共相的訓練,也讓他具有把事理想清楚的習慣,10年來他研究數位科技輔助教育學習的策略,發現業界迄今都還在花錢學教訓的階段,更不用提學界在政府預算支持下,不計其數的網路學習實驗,至今都不為學習者普遍接受。 「你上一次看光碟做學習是什麼時候?」林仁忠問,他表示因為人類生理的限制,盯著螢光幕看頂多能持續半小時,「眼睛非常容易累」,因此大部份人買了所謂 CAI光碟學習素材回家後,因為看不久,恐怕都用不到其中的4分之1,就將之束諸高閣,自然也不會再持續買光碟。 此外,人類在進行學習活動時,需要調變自己過去的經驗,重組自己的知識,絕對不止是簡單地「拷貝」文字符號,「這個過程非常耗腦力」,需要靜下心來反芻咀嚼。但「視神經無法拒絕發亮的電腦螢幕」,如果使用電腦,除了眼力易耗盡,動態的畫面也易對思考產生干擾,使得大腦很快的也跟著疲憊。更何況「不是在網頁上跳來跳去,就會懂得人類百代以來才得以累積的知識(鑽石似的結晶品),例如迅速地看過幾百棟的具象建築物,不見得會懂、會悟出抽象的建築力學 ...」。 為什麼要放棄傳統紙本書? 林仁忠曾質疑,人類到底能不能過渡到只閱讀螢光幕就滿足的階段?就算是可能,那麼「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把閱讀習慣,從實體書遷移到電腦螢幕上?」說不定要 1千年才行,所以在完成改變習性之前,林仁忠表示,也該有個過渡性時期,但IT產業的倡議者,在數位學習與出版方面,打一開始就打算放棄紙本書。 林仁忠檢討這個數位輔助教學的預設,發現要放棄實體書的理由,並不是人類閱讀實體書有什麼不對,而是紙本書「需要砍樹!」但人類長久以來讀書的習性,恐怕不能被簡化為單純的「 Monitor前的視覺」經驗,「紙本書有重量,有長寬,摸起來看起來有感覺,而人看書,感動的察覺是關鍵因素,感情動力是優先於理智動力的……」 「人對著電腦螢幕沒有閱讀欲望。」林仁忠表示,只有在快速查詢、上網瀏覽、看影片的時候,才需要利用到電腦動態的畫面,但這也隱藏著一些危機,用電腦習慣後,不自覺的被它同化。彷彿一切都要快、一切都可以複製,學習者失去了耐心,也十分容易在錯綜複雜的資訊中迷失不知返,但偏偏人類學習時是需要耐心與安靜的。 至於目前當紅的串流式遠距學習,林仁忠也認為只是在畫面上多了授課老師的人頭,加上簡報文字,實在太過單調,與觀看 VHS錄影帶沒大差別。林仁忠並不否認網路學習的可能性,只是他認為完全倚賴在網路上、monitor上累積知識,需要更大的耐心與毅力,對多數人而言是困難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眼力有限,看不久,還包括失去了對自己認知理解知識歷程的掌握,觀看時就算中途不懂,電腦網路仍然「串流」不止,不見得會帶來實質的學習效果。 針對電腦可攜性及螢幕光線直射問題,近年來日本積極發展「電子紙」,透過塑膠薄膜中的細微電路磁場重組碳元素,來達到內容更新的目的,可以讓人一紙在手,而資訊無窮。但林仁忠認為相較於傳統紙本書,只憑一張「僅有當下一頁,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電子紙,仍然沒有人對書所有的實體感覺,缺乏一種擁有智慧者、先走一步者「一部人類心智結晶」、「一套人類思想體系」的沉穩厚實深邃感覺,「電子紙」給予的是輕薄感、輕飄而易變的後現代前衛感,但是人類真實要的是沉穩厚實深邃感覺,因為這是知識、智慧的本質。 (待續) |
|
(回目錄) |
媒體的教育責任 | |
文 |
Celeste |
在英國,看的電視是 BBC(英國廣播公司),聽的廣播也是BBC,AM、FM隨便轉,還是BBC!BBC在英國無所不在,就連許多音樂會等活動,也由BBC贊助。最近劍橋音樂季活動,BBC音樂雜誌就是贊助商之一。在這裏聽了幾個月的廣播,我看到了更多所謂媒體的社會責任。 商業活動的惡性競爭下,消費者可能是最大的贏家,他們可以用最少的錢享受最高的品質;媒體的惡性競爭下,消費者反而成為最大的輸家,得到的可能只是短暫的感官滿足罷了。台灣可能就是媒體競爭的惡例,各媒體汲汲營營爭收視率、閱報率,把媒體責任放兩旁的結果,就是產生更多速食文化的代言人、不尊重他人、不尊重生命甚至不重視思考的淺碟文化,於是更多的學生想不開、更多的學生為賦新詞強說愁、更多的學生想用最快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媒體自由的濫用,是要以全民的未來為代價的! 有一個 BBC廣播節目,令我印象很深刻,於是立刻提起筆寫下這篇文章。剛開始聽,我以為是普通的益智問答節目,後來聽到小朋友回答的聲音,發現這是一個為兒童所設的科學節目,兒童可以打電話進去節目中,主持人會問三個問題,然後由小朋友來回答那是事實(scientific fact)或迷思(scientific fiction),例如海水的鹽度每年會愈來愈高嗎?這一題,打電話進來的小朋友答錯了,此時,當場會有專家慢慢的用簡單的比喻說明理由或原因,小朋友聽不懂可以立刻問專家。只要答對一題,小朋友就可以選擇得到倫敦博物館的入場券或一本書。縱然只是入場卷或書,對於小朋友的學習都是很好的激勵! 媒體往往宣稱自己擁有三權之外的第四權,負有監督政府的責任,因此努力揭弊端,有些內容更是充滿了羶色腥;但在這同時,媒體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對於下一代的責任?在享有「權利」(第四權)的同時,是否也應思考一些「義務」的問題?媒體的說詞千篇一律往往就是「觀眾愛看」!但另一角度來看,「觀眾愛看」不就是媒體教育下的結果嗎?最後媒體製造出更羶色腥的節目,然後觀眾的胃口被養得更大了,接著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使台灣的社會文化更淺碟了! 劍橋這邊的大陸留學生對台灣的印象全來自媒體,他們在大陸可以看到吳宗憲、張小燕等名人的節目,也看得到許多的新聞報導,因此他們對台灣的印象是「尺度很大」、「挺亂的」……,我只能用「『亂』中的穩定力量」來幫台灣解釋!但自己心中其實很清楚其中的況味。 我們的學生暴露在媒體下的時間往往長過於正規教育的時間,媒體的報導或節目,沒有人可以否認他們對學生的影響力。我想說的是,各大媒體們,你們正在形塑著台灣未來社會的樣態,你們真的很重要,因此請為下一代多想想! |
|
(回目錄) |
為孩子在家裡打造一個遊戲角 | |
文 |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
敝校的已婚研究生宿舍,說小不小(也有個兩房兩廳,甚或三房兩廳),說大卻也不能算大(僅有 20來坪左右),供個4口之家住算是勉強。5年多前剛來美時買的幾件主要大型傢具如沙發、電視、書櫃等,早將小小的客廳塞得僅容旋身,隨著兩個孩子的相繼誕生,必要的東西更是愈買愈多、愈堆愈雜。時間一久,開始看著心煩,住著意亂。 而隨著大兒子開始到了好動破壞的年紀,這個小小的起居空間便名正言順變成他的遊戲場,不上學的日子整日跑來跑去、跳上跳下,搞得整個家裡凌亂不堪,老早就失去兩人世界時的整潔與優雅。而當他好不容易靜下來的時刻,泰半便是吵著要看電視卡通與錄影帶。我們早就對這樣每下愈況的居住/生活品質感到極度厭煩與不耐,也不喜見到才 3歲的兒子常常守著電視機的螢光幕。然而平常課業繁忙,對這些現象總能「視而不見」、一拖再拖。這個農曆年前終於下定決心來個霹靂大掃蕩,徹底將家裡改頭換面,也希望藉此革除往日懶散的生活習慣。 首先是忍痛賣掉一張很舒適的沙發,(見前文《改變,從賣掉一張沙發開始》);然後是整理出所有不要的書籍雜物,還堪用的就送人,不堪用的只好直接拿去丟掉;接著是把鋪滿整個客廳區域的地毯拿掉(這可真是個大工程,要先將所有笨重傢具移開,還會動到很多原先固定好的電線設備,常常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地毯更是重得超乎想像);最後則是將地板、牆壁、窗戶、傢具仔仔細細擦個乾淨。一個多星期的忙碌,換來的是腰痠背痛與手腳上的蚊蟲叮咬,但也終於讓原本骯髒凌亂的客廳頓時變得清爽乾淨多了。 接下來便是好好重新規劃一下這個客廳。主修幼兒教育的我,其實長久以來,一直很想在自己家裡弄一個小小的幼教情境過過癮。「如果能在家裡有個縮小版的幼稚園或托兒所,該多好玩?」我常這樣想。而且, home schooling(在家教育)是美國現在愈來愈多人嘗試的體制外獨立教育方式,我一向很有興趣。說真的,要不是自己能力不夠,否則真的很想親自實驗看看呢! 不過,在自己家裡弄一個小小幼教情境的想法,其實多少也是受到電視節目的刺激啦!我們知道,美國人的花園洋房無比寬敞,房間特多。有錢人的家庭許多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一個房間,專門置放玩具(美國的玩具市場非常龐大,根據美國玩具協會估計,美國人一年大約花 2百億美金購買各種性質的玩具,若加上花在電腦遊戲軟體上的消費,則數字更高達3百億美金)。稍微講究一點的家庭,除了將這玩具間當做倉庫外,更強調多功能的發揮,有些甚至還花大錢請專人設計。我就曾經在這裡的一個專門講設計裝潢的電視頻道HGTV(Home and Garden Design channel)上,看到許多愛子心切的父母,不惜拋下重金,請知名的設計師為孩子精心打造一個專屬的遊戲室。而這樣的成品當然是美輪美奐、匠心獨運,其中不乏運用聲光科技、觸動式設計將房間佈置成夢幻天地者,讓螢光幕前的觀眾看得是目瞪口呆、羨慕不已。 人窮的時候,比較容易相信「許多東西不是只有用錢才可以換得到」。我這個窮留學生雖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如此豪華級的物質環境,然而,為他們保留一塊小小的空間,運用學校所學的知識及實習過的經驗,打造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兼具學習、發展、休憩與娛樂的遊戲角( play area),這總還辦得到。趁著這次「一清專案」之便,我便終於有了個將自己夢想實現的機會。比起HGTV上好萊塢式的精品,我這夜市地攤級的小玩意兒應該也算價廉物美吧!?究竟這是個怎樣的遊戲區域呢?我自己的設計理念、教育哲學又為何呢?請靜待下回分解。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