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台灣,對於上網人口統計最權威,或者被最多人引用的統計數字, 應該是由資策會每一季針對台灣「商用網路帳號數」所進行的統計。 由於也行之有年,也成為相當好的參考資料。 所謂的「商用網際網路帳號數」,根據報告中的定義,是指「包括透 過電話撥接,xDSL,Cable Modem ,專線,ISDN與行動網路之用戶, 不含學術(TANet )及政府網路用戶。」 換言之,這份統計報告的統計對象並不包含在學校上網的帳號數。此 外必須注意的一點,報告的統計單位是帳號數而不是人口數。此點經 常被誤用而導致將「上網帳號數」直接推論為「上網人口數」。 帳號數字的統計來源,是從各家ISP 業者的帳號數字回報,經過加權 之後所得到的結果。這些帳號根據定義,是指「調查當時,於網際網 路服務業者處,有登錄網路帳號且仍在使用中之用戶」。 目前在網站上(http://www.find.org.tw)所能找到的最新統計數字 顯示,截至2003年九月底為止,台灣地區的網際網路使用情況如下: 1.上網帳號數達 928萬,比上一季成長41萬。事實上,由此份報告歷 屆資料看來,從2002年開始每一季的帳號數約略維持5%左右的成長率 ,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況。 但是,一個網路寬頻高度發達的國家,雖然上網人口增加,但是上網 帳號數理應減少才對。此點乃因為使用撥接上網的人有個特性,即一 人擁有多個帳號。而寬頻剛好相反,一個帳號全家共用上網。 因此一個撥接使用者換用寬頻帳號,通常伴隨著的並不是一個撥接帳 號的消滅,而是多個撥接帳號的消滅,兩者的關係並非一比一。舉例 而言,筆者多年前換用ADSL上網,就同時停用兩個ISP 的撥接帳號。 那麼台灣的整體上網帳號數應該要持續衰減,怎麼會是增加的? 2.此份報告從2002年開始納入無線上網的帳號數量統計。此處的無線 上網,是指消費者透過手機連線網際網路。這些用戶的數量也是透過 大哥大業者回報的數字統計而成,截至2003年九月底止為 221萬。 透過手機連線網際網路的帳號,比較沒有一人多帳號的情況。而這個 上網的帳號數維持相當高的成長率,從歷屆的資料看來幾乎每一季都 有 30%的成長。 比較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無線上網的用戶數極速增加,很大部分的 原因在於業者的降價,甚至免費促銷。有部分的消費者接受業者贈送 的上網服務,但是卻沒有使用,呈現出「零使用量」的狀況。 3.事實上,如果把每一季的統計報告中的手機無線上網帳號數濾掉, 單純只看有線方式的上網,我們會發現有線上網的帳號數成長率不斷 衰退,到了2003年九月份的時候,甚至開始出現負成長。 筆者認為這種帳號數量的衰退幅度會持續下去,而且隨著有線寬頻越 來越普及,上網帳號的數量越來越少。此點乃因前面所提,一個寬頻 帳號誕生會導致多個撥接帳號消滅所致。 至此,你認為把有線上網和無線上網帳號數加總統計合理嗎? 4.在家使用有線上網,出門使用手機無線上網,雖然有兩個帳號,但 是使用者卻是同一人。這對於平日有上網習慣,想要走到哪裡都能上 網的人來說,是很普通的行為。 我們看不出 928萬的有線上網帳號數與 221萬無線上網帳號數當中使 用者重疊比例有多少,但直接加總兩個數字,引用者一時不查,很容 易以為上網人口還在成長,其實成長的只有無線上網帳號數而已。 5.報告中沒有提到「商用網路帳號」是否等於「付費的網路帳號」。 事實上台灣近兩年來興起免費撥接的風潮,很多人同時註冊多個撥接 帳號,上網卻只要繳電話費而已。 從報告中看出撥接上網帳號數約為 436萬,免費撥接的帳號數有無含 在其中不得而知。筆者推論,如果免費撥接服務不存在,寬頻上網的 每月費用一旦跌破 600元,付費撥接帳號將大量消失。但免費撥接卻 還會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因為使用者高度價格敏感。 討論了這麼多上網帳號的議題,台灣地區的上網人口到底是多少?根 據這份報告指出,各式戶數經加權運算,扣除低用度用戶,一人多帳 號與多人一帳號等,「台灣地區經常上網人口」達 877萬人。 這個數字才是我們能引用的數字。而這個數字從歷屆報告看來,已經 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台灣目前的上網人口,呈現的將不再是量的變 化,而是質的變化。
◎ 興大『半導體製造人才培訓班』熱烈招生中! - 2004/02/21 ◎ 乙太網路、區域網路及都會區域網路技術架構研討會 - 2004/02/22 ◎ 「隨需應變」將領導世界資訊科技潮流 - 2004/02/23 ◎ 打造桃園產業競爭力 - 2004/02/23 ◎ Maxtor在IDF上展示單晶片原生SATA硬碟機 - 2004/02/23 ◎ TTPCom與華碩宣布共同開發3G手機 - 2004/02/25 ◎ 創意系列課程 免費上課加送好禮 - 2004/02/25 ◎ 【企業智慧資本管理實務社群】3/5前報名,八折優惠! - 2004/02/27
數位之牆牆主,資深通訊網路產業工作者。本文著作權為數位之牆所有,歡迎傳閱。如欲用於商業用途請先來信取得授權,數位之牆保留一切權利。 (C)Copyright 199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