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林頌(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
(gpzchen@ms13.hinet.net)
去年的 SARS 與今年一波波的流感,使台灣社會重新理解「公共衛生」的重要,也促成首位非醫學∕醫師背景的公共衛生學者,受命為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但就在今年,刻劃了台灣自日治時期以來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處古老專門醫院「樂生院」,極有可能全面拆除而永遠被隔離於台灣歷史之外。
用現在的「醫院」這個概念很難解釋樂生院,而它也非一般的「療養院」。一九三○年,台灣總督府在新莊設置全台第一,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所「痲瘋病」之公立專門病院--樂生院,既作為醫治痲瘋病的醫院,亦為強制隔離、集中收容的養療所,更是這些被家庭、社會排斥的病患一輩子的家園,與機能完整的群聚社區;當然,它也一直是地方民眾畏懼遠離的黑暗世界。
《紅鼴鼠》創刊‧徵求訂戶
(《紅鼴鼠》編輯委員會) |
在2004年的春天,為了因應當前的形勢,我們決定催生《紅鼴鼠》這份面向兩岸三地及海外廣大華人圈的刊物。
在台灣,四年來民進黨政府的施政,讓許多期待改革與正義能夠實現的民眾失望,希望出現能真正代表勞動人民的新政治勢力的聲音逐漸擴大。
在香港,從去年七一遊行到今年元旦遊行,港人要求民主與民生改革的聲音逐漸增高。
在大陸,資產階級為了維護私利開始提出憲制改革要求,而工農大眾的維權鬥爭則此起彼落,反映「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中深重的社會矛盾。
(全文及詳情請按此)
|
|
同樣出於對莫名傳染病的未知與恐慌,相較於去年的和平醫院事件,日治時期對痲瘋病患的查捕、隔離手段雖更為殘酷,但補償這些病患受剝奪的人權之人道態度,卻值得我們深省。整套樂生院的空間計畫,選擇了新莊頂坡角丹鳳山向陽面山坡配置院區,該地乾燥溫暖,是絕佳的養療之地;考量病患即便治癒也不為社會接受,因此病患所住並非「病房」,而是花木扶疏、約十人集住的獨棟宅院,供患者永久居住;診療中心既為研究、醫治痲瘋病之機構,亦為院民各種病痛的專屬醫院;院內鍋爐熱源、公共餐廚浴室、市場零售一應俱全,更有完善的上下水道、污物消毒設備。日治後期,由各州政府募資興建州民之病宅,這些病宅特別以傳統合院形式築造,使患者適應認同,為罕見而珍貴的「日式台灣合院」建築;全院近五十幢病宅分別以台灣各州名稱呼,構成特殊的「台灣縮影」。
受強制隔離於樂生院的痲瘋患者,身體、心理都承受了我們難以想像的煎熬折磨。院內的每一顆大樹都曾是院民終結生命的高壇,這也正是各宗教團體均在院內設置精舍、教堂之因;而對痲瘋病人的照護關懷,更成為西方宗教對神蹟的追崇;當時樂生院由馬偕醫院院長戴仁壽向總督府建議設置、日治時期大正皇后與戰後第一夫人宋美齡都在此留下慰勵字碑,皆與宗教救贖有關。由生至死、由絕望到求生,樂生院可說是天堂與地獄的交會之所。
SRAS 風暴中,國人的驚恐、排斥,以及和平醫院隔離事件暴露的人道∕人權 vs 公共利益∕衛生之衝突,距離樂生院設置 74 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公衛、醫療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樂生院宛如一面明鏡。傳染病或許可以因為醫療技術的進步而根絕、消失,但整個社會∕時代對於疾病的態度與作為,卻應該被保存、銘刻,作為人類文明反省的最佳見證,這是樂生院古蹟保存的核心價值。
2004 年 2 月 15 日,以重視人權著稱的陳水扁總統,在樂生院創設 74 年後,以國家元首身份代表政府向院民「致歉」。也就在這幾天,一群醫學院校青年則放棄情人節假期,與院民共同思索樂生院的未來。我們呼籲政府這場人權儀式不應成為樂生院的「告別式」,院方的「樂生宣言」也不該作為拆除樂生院的祭文。若真以人權立國,請將樂生院指定為國定古蹟!
(本文經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節錄後,於 2004.2.15 刊出)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