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03/11/2004》 |
本期內容 | |
◎ 專訪淡江中學校長姚聰榮 全人格教育 百年如一 |
專訪淡江中學校長姚聰榮 全人格教育 百年如一 | |
記者林益民專題報導 | |
「教育是天天的生活」,淡江中學校長姚聰榮說。「人一出世,得要學吃飯、學走路、學說話……」,如果教育學習是生活的一部份,那麼就應當很「自然」,而且要像「吃飯睡覺,不會有人討厭」。 淡江中學的學生愛上學 淡江中學是長老教會在 90年前成立的學校,以「愛與服務」為校訓,基於信仰傳統對於人生命的認識,主張全人格教育,其落實就是將「教育」視為生活的一部份。也因為「人不會討厭生活」,姚聰榮很有自信地保證,淡江中學的學生,不會不愛上學、不愛上課。 建校屆 90週年的淡江中學校園,每一棟建築都透露著學校的發展歷史,姚聰榮說,由於校方珍惜歷代留下來的一磚一瓦,新建築也要尊重舊建築的形式風格,讓每一代教育工作者對「學習空間」的設計與實踐,能夠在校園中彼此繼承與發展,因而累積下深厚的人文氣息。 姚聰榮指著校長室的紅磚牆說,「台北市像這樣的磚造房屋,實在也不多了!」 校園環境要好,是姚聰榮經營「生活化教育」的一個重點。他表示,學校環境好,學生喜歡到校園,在學校活動,也比較舒適。淡江中學校園優美,不僅僅因為地處淡水埔頂,可以遠眺河口出海的遠山與落日,更因為校園獨特的古蹟群落,讓師生能夠沈浸在磚紅樹綠的古意中,共享當年偕叡廉先生擔任建校校長時的理想氣氛。 在校園環境之外,淡江中學同時也講究學習「情境」,姚聰榮指出,學問是透過師生關係而來,教育成長必然在師生關係情境中發生,因此他十分強調師生關係的維持,也認為這是學生喜歡學習的主因。 淡江中學一方面環境好,一方面學習情境好,給了學生自自然然的生活學習條件,姚聰榮很有自信地強調,學生很少有不喜歡學校的。 他也說明,師生維持好關係,並不表示學校不訓練學生參與升學考試。反而是從師生良好互動出發,來產生學生的學習「效率」。姚聰榮說,學生對老師有親善感,才能認同學校與教育,並產生彼此珍惜的情感,之後,自然會承擔自己的責任,更上一層樓。 窄化的教育期望造成災難 姚聰榮一再強調「教育生活化」的重要。他指出,傳統歷史教科書說漢唐盛世是漢民族的光榮,但這卻不是學生切身體驗得到的,硬要學生去背,歷史就變成「只為考試而存在的教育」。 這樣為考試而存在的教育,在升學競爭中,每天就是「考試、排名、一再重覆的精熟訓練……讓教育產生了質變。」姚聰榮表示。 當前有太多學生不想上學上課,姚聰榮認為主因是學習內容不切合學生生活。此外,學校教育太講究升學「效率」,窄化了教育本質,脫離學生自然的生活。而且在菁英主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期望下,造成了台灣社會的災難──每個人都想要上名校成菁英,但每個人的成就,都必須踩過成千上百個人。 災難不止於此,只為升學考試而活的學生,每天只讀教科書,不但個人興趣、性向、專長被壓抑,也學不會必要的生活技能,「不會做家事,不會講台語……」看在姚聰榮的眼裏,無非是窄化的教育期望所造成的災難。 「生活還是最重要的!」因此淡江中學迄今仍保留有聖經課,姚聰榮表示,這是為學生面臨真實生活而做的準備。 姚聰榮語重心長地表示,惟有「大家富裕,才能保障個人的富裕!」同樣,若非大家都能夠有機會發展,個別的菁英也不能獲得社會安全與肯定。 綜合高中是比較生活化的 姚聰榮指出,講究教育生活化,在學習的內容上,就要從學生「生存」的觀點出發,讓學生能夠據以面對真實生活,能夠自我提升! 因此,姚聰榮認為比較好的學習次第,是高中以下學「普通知識」,高一至高三擇定專長,大學則進行專業訓練。為切合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專長探索,淡江中學徹底推動綜合高中的學制,提供學生活潑多元的學習空間。 姚聰榮表示,學校給學生相當的自由,不論是普通科、幼兒保育科或是資訊科等等,沒有人數的限制,只要達到一定的人數就開班,如果沒有足夠的學生選修,也會縮減班級,不會為了顧及既定的師資課程框架,而要求學生以填志願或抽簽的方式決定。 姚聰榮認為,綜合高中比較「生活」,高中階段能夠選擇並發展專長的,就讓他們發展,但興趣不明顯或是專長項目只有在大學階段提供的,就選擇普通科。 「生活中沒有一天到晚都在競爭比賽的」,姚聰榮表示, 15、16歲青少年在分數上競爭,實在沒有什麼真正的價值,該競爭的反而是大學的專業發展。然而時下升學考試所造成的文化,卻顛倒過來──高中時爭一、兩分,上了大學卻只猛玩4年。 淡江中學尊重學生的興趣與選擇,正是要破除時下高中普通科淪為大學聯考的「應試」教育,而高職成為無法升大學學生之收容所的現況。在淡中,學生努力,為了興趣與專業,而不止是為了考試。 除了經由尊重學生自主選擇,來引發學生學習動力外,淡江中學落實常態編班,教師教學研究會,也會針對學習評量,進行命題評鑑,讓考試分數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問題,而不是老師「出題」的問題。 「考試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師生之間的和諧!」姚聰榮說,與其不斷「考倒學生」,不如採取正向的激勵,以推動學生學習效率與班級團體成長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程度。 教育團隊的高度共識 由於綜合高中的課程設計,容許學生自由選課,讓每一學年的科別班級數無法固定,因此淡江中學的師資配置,必須有很大的彈性,姚聰榮表示,教師需要多元專長,才能和學校一起共同成長。 對於教師的第二專長,姚聰榮認為「自己的方向,自己負責,不能有鐵飯碗的心態」,而學校應提供方便進修的實質條件,來鼓勵教師進修。目前校方十分鼓勵教師提出的增列專長申請,而且,因為近年招生數目一直成長,淡江中學沒有任何一名老師因為排不到課而被裁員。 教師多元專長的培育與學校發展環環相扣,淡江中學的行政團隊與教師之間,有著密切的合作。姚聰榮說,這是因為彼此具備了「同心」與「共同體」的概念──淡江中學年度行政方針與策略,都是整個教育團隊共同討論出來的,每個老師與行政人員都明白學校發展的方向與策略。 為了真正經營教育團隊的共識與效率,淡江中學每學年開學之前,都會召開為期三天兩夜的校務研習,全部教師與行政人員都要參加。研習期間,校務發展是公共討論的議題,先由各行政處室針對業務內容,進行檢討與分析報告,然後全體深入討論,形成最終的共識,開學之後,整個教育團隊自然會信守共識中的承諾。 姚聰榮表示,在會議中校長雖然要負責任地提出校務檢討與改進策略,但他的意見,只是 120個教育工作者之一,最終還是要由整個團隊來制定出年度指標,並凝聚成各種具體的實踐策略。 淡江中學校務研習的傳統,已經 10年了,這10年正值教育改革風潮,也面對了淡江中學轉型綜合高中的任務,但姚聰榮表示,行政與教師之間的合作關係,是辦得到的。 他舉例表示,上學年學校的精神指標中,有一項「提高產能」,主要的策略,便是在界定教師的教學效能──這在其他學校極可能招致教師集體反彈的政策,卻在淡江中學務實地推動了。 姚榮聰說,雖然教育是良心事業,但孩子交到老師手上,老師不能只說自己盡心努力就交待了,還要務實地考察孩子的改變!因此校方會與各科教學研究會合作,進行整體性的抽考,並依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檔案,以評鑑的技術,來考察學習能力的變化,最後會回饋給授課老師。 但這樣的做法卻不會造成教師之間的排名競爭,除了因為淡江中學採常態編班,也因為補救教學,一向是教師們的集體任務。「整個團體共同負擔責任,就不會造成個人的緊張」姚聰榮說,如果有學生普遍退步的班級,學校會商請導師召開各科教師合作的教學會議,讓所有相關的老師都投入,謀求提升整個班級程度的對策。 結語 淡江中學歷經了台灣逾 90年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變遷,但「全人格教育」的實踐,如同校園的古蹟建築與新建教室合諧共存一樣,充分展現在不同歷史時空下的創校理念。姚聰榮強調「教育如同生活般自然」的實踐,或許正是淡江中學對當前紛亂的教育改革情勢的一種歷史性的回應,也是淡江中學教育團隊,持續為台灣社會提供的「愛與服務」。 淡江中學創校史 馬偕博士 1910年逝世,他創辦的牛津學堂校長由吳威廉牧師繼任,並改為神學校。當時日人經營台灣已有成就,在教育上設學校、師範學校與各地普設的六年國民教育都已完成,因此神學校(牛津學堂)的水準,也必須予以提升。 1909年起,神學校便確立學年制度,入學者須受畢小學教育,並分神學科與普通科。普通科就是中學教育的濫觴。但欲提升神學生之水準,此舉是不夠的,因此另設一所預備學校,並提供台灣本土子弟受中學教育的機會,成了當務之急。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之子偕叡廉(見左圖),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與新婚妻子專程返回淡水,籌辦這所中學。 同年,北部教會決定將宣教中心,由淡水移到首府台北,而建新的神學校校舍,遷校之後的牛津學堂校舍,即作為淡水這所中學的校址。 1914年3月9日,終於獲得日本總督府設校之許可,正與馬偕博士42年前登陸淡水同一日期,這天也成為淡江中學的校慶日。偕叡廉為首任校長。 當時上課用的是日文與台語,但英文教學卻成了特色,開學第二年的報告說:「中學校的學生大約 60名,因校舍有限不能容納所有志願入學的學生,英文是教課之一,因此許多非基督徒,甚至日本人的子弟也願意來本校讀書。」 (張約翰整理自淡江中學網站) 如何進淡中? 據淡江中學網站資料,想就讀該校國中部,須為設籍於台北縣者,登記後抽籤,新生有一個月的暑期輔導;高中部則參加台北區各高中職聯合申請、甄選(音樂、美術班)與登記分發,高一採通識教育不分科,高二起依個人性向、興趣,自由選擇普通科或職業類科,職業類科包括資訊應用學程、應用外語學程(分英文、日文、法文、德文組)、幼兒保育學程、美工學程、商業經營學程,另設有美術、音樂及原住民藝能班。詳細招生辦法請參考網站: http://www.tksh.tpc.edu.tw/newstudent/ind_title.htm。 (林益民、張約翰整理) 橄欖球隊與合唱團 淡江中學在台灣歷史上還有兩項第一:橄欖球隊與合唱團。 淡江中學設有音樂班,其實有典故的。 1926年,牛津學堂普通科校友、自日負笈返母校任教英文的陳清忠,組織了台灣第一支合唱團「淡水中學合唱團」,並曾赴日、韓巡迴演唱。學生團員中之陳泗治、駱先春等,日後也都成了著名的音樂家。1931年畢業於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的德明利姑娘(Miss Isabel TayIor),接續音樂教育工作到民國62年,不僅使音樂成為淡江最傲人的校風、也讓淡江成為台灣近代音樂的發祥地。 淡中的橄欖球風氣也由陳清忠引進。校隊成立於 1923年,與合唱團一樣是全台首創。淡中隊組成後,橄欖球也被尚武的日本人所看重,因此鐵道部隊、台北高等學校隊、台北高商隊陸續成立。儘管淡中是中學校,其餘都是大專青年隊,但是淡中隊卻在日本時代保持對日本隊全勝的光榮紀綠。當時,任何運動公開賽都在台北新公園運動場舉行,不甘被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常會去看讓台灣民眾感到揚眉吐氣的橄欖球賽,並為淡中隊喝采。不僅如此,淡中隊還在1932年打敗來台親善訪問的英國敦睦戰艦堪培蘭號(Kamberland)球隊,而名震全台。 (張約翰整理自淡江中學網站)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