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中累積經驗
兩年前,文建會提出一個極具實驗性的社造方案,即是在重建區甄選六十個社區作為社造點,除予經費補助外,也甄選四個專業團隊擔任「社造中心」的輔導角色,還遴選具豐富社造經驗的社區作為陪伴社區,其目的是希望透過密集而深度的協助機制,善用政府資源,幫助這六十個社造點奠下社區改裝變貌的基礎。
兩年來,回首這樣的歷程,除了感受到「社造,是一條艱辛卻又昂揚的漫漫長路」外,這項深具實驗性、前瞻性的計畫,也見證了諸多社造點在社區培力的強化、社區營造人才的發掘與養成、社區意識的喚醒與逐步提振、社區組織的催生與成長、社區主體性的建立等方面的積累成效。我們看見有的社區凝聚了共同奮鬥的夥伴,發掘自己的特色與優勢,並把握機會積極跨越,逐步帶動社區的轉型。
不管從社區、社造中心到督導該方案的公部門,都在摸索中飽嚐荊棘之苦,也從遍地荊棘中,充分體會到在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高難度挑戰。
社區的特色越來越清楚與動人
回到921的思緒中,猶記得地震剛發生不久,諸多進入災區協助災害調查的專業團隊,問到居民「你會不會離開現在居住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回答:「不會!」
儘管山河破、家園毀,這樣的答案,卻讓我們看見台灣社會底層的生命力:打死也不跑,也沒地方跑的一群,他們堅定守護自己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打算咬緊牙根,重新再起。
在重建區的社區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一份人與社區在面對存亡關頭,最後終將奮力一搏的巨大能量。不管是在地培育的甜柿、水密桃、豐水梨,還是傳統阿媽的點心與料理,或者社區自行建構的水池、風車……都慢慢有他的面貌;甚至,每個社區的個性與特色也越來越清楚與動人。
三月上旬,日本神戶市「人與未來防災研究中心」研究員越山健治造訪重建區,在參觀幾個社區後他指出,日本在阪神大地震之後,所設定的目標是恢復舊觀,所以也就較缺乏想像。但是,阪神大地震發生在都會區,和台灣的重建經驗截然不同,「台灣的921地震重建,在社區中,我們感受到台灣人的活力,並看見許多有趣和值得學習的經驗。」越山健治表示。
地動的花朵
「這幾年來好辛苦!」確實是重建區朋友的共同感受。但是,在苦的背後,我們看見,因為有許多朋友的勇敢面對,我們挑戰自己、挑戰封閉的自私群體,衝突成為不斷督促學習與成長的藥引,不苦還真難!
921地震已邁入第五個年頭,驀然一回首,我彷彿看見,這些人與這些社區就像地動的裂縫中所長出來的花蕊,在瘠土惡地中,即使只有苦水澆灌,還是能讓種子萌芽、開花;她那帶點風霜的枝骨,看來有點老成,根卻不忘札的很深;花蕊雖不妖艷,但深含愛心、信心和歡喜心的無形養分,這些都讓她更加楚楚動人。 撰文 / 廖嘉展 攝影 / 顏新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