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婉寧 (ljpoil@yahoo.com.tw)
台灣的媒體近來出現了幾個知名的女人。一個是在綜藝節目中以「丑角」聞名的如花,一個則是自稱「上流社會」人士的許純美。另一個較不那麼著名但卻在網路中引起討論的「晴奈」,她的言詞引起網路族注意,更被電視新聞拿來和許純美做「家產大對抗」。
中外文學三月號出刊:「族群意識與文化根源(上)」
(中外文學月刊社) |
《中外文學》三月號推出「族群意識與文化根源(上)」專輯,探討全球化情境中族裔文學/文化的多樣面貌與發展:廖炳惠從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出發,細究弱裔論述如何與全球都會文化交織互動;張錦忠以林玉玲為例,闡述「再移民」的流動與游離;張瓊惠以日裔美國男性自傳文本為例,探究其反自傳逆向書寫呈現的族群意識與國家主義的糾葛;李秀娟剖析亞美女性書寫如何將「無名女人」的困境轉變成族裔繁衍的契機;劉碧交則分析西班牙文學中所呈現的文化本土化與全球化之想像。文學/文化論評則有邵毓娟以戀物式主體建構理論,探討朱天心作品所暴露的國族戀物迷思;張錯以宏觀角度耙梳從明清開始的民族、民本思想如何與五四運動的密切相關;劉婉俐則以藏傳佛教的「瘋行者」傳統對照傅柯的瘋狂理論,企圖跳脫理性思維,找出某種東方文化特有的瘋狂論述。
(詳情請按此)
|
|
◆ 晴奈掀起漩渦 奇摩成立 61 個反晴家族
「晴奈」是一個自稱英國貴族的女性,喜好玩線上遊戲天堂,並因此在奇摩家族成立「泰坦牧場M黑暗精靈」的電玩討論版。近來晴奈在網路上相當有名,原因在他所成立的「泰坦牧場M黑暗精靈」家族中所張貼之文章內容充滿貶低及歧視台灣人、窮人、醜人等激烈言詞,如「台灣人這種瑕疵品」、「醜人應該都去死」。晴奈的言論引起網友注意,短時間內該家族人數已超過二萬,且網路也興起「反晴運動」,紛紛成立「反晴家族」。據奇摩家族估計,目前約有
61 個反晴家族。
晴奈帶種族主義、美醜優劣和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是激起反晴熱潮的主因。多數反晴家族指責晴奈「自大、愚蠢、神經病」,並以類似言詞對晴奈「反擊」。在這些反晴家族中的網友普遍認為晴奈「有病」、「不正常」;同時也認為,「對付這種人要用非常手段」,而以和晴奈類似的激烈文辭攻擊晴奈,讓她停止類似言論。換句話說,只要解決此號人物,問題就不存在。
◆ 消滅晴奈=消滅歧視?
晴奈事件指出一種思考上的盲點:所有的錯誤都是晴奈個人促成的,我們唯一要做的是讓她消失。這是一種個人主義式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在面對某些社會問題時,個人主義常將問題緣由指向個人,只要解決個人的問題,社會即可恢復穩定。但實際上,社會問題背後的脈落並非這麼單純。在晴奈言詞中所顯現出的種族主義、美醜優劣判斷和金錢至上的觀點,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一堆男生或女生聚在一起,可能會討論另一個男生或女生的美醜;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學生之間常會互相比較,甚至有了排他的行為;小學生的週記可能在我的志願中寫到要賺大錢,高中生選科系要看「錢景」。這些在我們週遭可以舉出的例子,某種層面上,不也跟晴奈的「種族主義、拜金主義、美醜優劣」的觀念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們很習慣的將某種個人特質無限延伸而做出整體的價值判斷。比如說,因為一個人長的漂亮或帥氣而認為她或他的頭腦很好,當然也可能有另一種負面觀感,像是「胸大無腦」這句話。性別也會成為判斷的標準,如男性適合學理工、女性適合走文科;近來走紅的綜藝節目藝人「如花」,也被刻意連結「醜女=笨」的形象。這種因某種特質來做價值判準的舉動,社會學上稱為「刻板印象」或「標籤」。不論刻板印象或標籤因何種社會文化的環境而有不同判準,都指出一個事實:我們的社會容易做簡單的價值判斷,而忽略了更複雜、更深層的背景因素。
一個人的美醜不代表他聰明與否,一個人的學識也不代表他的品德良好,一個人的財富更不代表他的生活幸福美滿。但當社會忽略其他因素,而簡單的做單一因果的判定,並將此不斷重複複製下去時,這種觀念就變得牢固而難以改變。因此今天我們會因如花的「醜」與「笨」而笑;我們會羨慕有錢人「快樂的生活」,或更而效法要做個有錢人;我們會因財富而將人分成「上流」和「低俗」,也因此為什麼會有「上流美」出現在媒體上炫耀家產,也是其來有自了。
社會複製這種以偏蓋全的概念給我們,我們也將它們不斷複製下去。晴奈今天之所以成為晴奈,不只是個人教育養成的問題,社會化過程中所複製的價值觀、文化觀、以及刻板印象,也對她的成長、想法產生重大影響;媒體一再撥放的如花和許純美,所依侍的理由不都是「有人愛看」。晴奈的言論固然有值得非議的地方,媒體為搶市場而在節目中貶低女性、塑造性別不平等也該責難,但帶著偏見角度看世界的人不僅是晴奈和媒體,也包括同處在這個社會的我們。當大家看到晴奈的言詞而氣憤、震怒時,是不是也該回頭想想,我們也犯了一樣的毛病嗎?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