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3-20》 |
本期內容 | |
◎ 激情過後 投台灣一票 | |
◎ 校長看選戰 民主素養待成長 激化議題有負面影響 | |
◎ 學生看選戰 對政黨期待幻滅 政治考量回歸現實面 | |
◎ 教師看選戰 全教會不再期待支票 | |
◎ 善用機會教育 民主價值向下扎根 | |
◎ 社運團體看選戰 失去政治信仰 環運重新思考 |
激情過後 投台灣一票 | |
【記者林益民台北報導】 | |
學者看選戰 以慈悲化解悲情 走向公民社會 新水滸時代只剩爭論 只有建立公共論述場域 才能達到安定 在選舉期間,教育人員遇到很大的困難,不僅在教育專業上的困境,還包括了擔任選務人員的義務、被貼上特定陣營標籤等。師大國文系教授林安梧指出,選戰期間的亂象,是台灣的共業,需要我們用更大的寬容及慈悲來面對,但也不能姑息養奸,因此「悲智雙運」是他認為台灣走出業力的重要路徑。 師大國文系教授林安梧指出,中小學教師是「固守台灣家園的貞婦」,不能被視為「黨國威權」的餘孽而抹殺他們曾有過的貢獻。林安梧認為,台灣現階段的發展成就,基層教師們盡了心力,因為他們默默保守著傳統文化教育,讓台灣能在一定的社會秩序與文化氣氛下,完成了資本及其他方面的積累,若沒有這群教師的耕耘,台灣社會要怎麼集體積累,將會是個很大的問題,其發展或許只會像另一個菲律賓。 然而長期以來做為黨國威權支配的教化工具,中小學老師並沒有被授予完整的主體性,因此在威權淡化的當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讓習於墨守成規的「貞婦」,轉化為教育專業領域內的「公民」,成為具有主體性的專業工作者。為達到這個目標,林安梧認為應該多元地建立「教育公共論述」的場所與機會,因為固守家園的貞婦習氣,往往無能於「公共發言」。 林安梧指出,選戰為禍,殃及教育工作人員,是因為「戰爭的時候是不講道理的」,選戰中爭的是「你死我活」,卻沒有從「公共利益與價值」出發的論述空間。 然而林安梧也發現社會目前似乎躁動不安,有人要公共論述,也沒有人能夠靜下來聽。此外歷經十數年的「搏拼」,台灣各社群山頭林立,難以務實對話,林安梧笑稱是「新水滸」時代,只有爭論,而沒有對話。 因此林安梧期待社會上較穩定的社群,例如慈濟等等,能夠帶頭先開始論述「公共」!「我們也可以有一個以佛法為核心的社會批判節目呀!」並由此帶動其他社群的加入。 記者問及中國歷史中,是否有與當下相仿的社會處境時,林安梧概括地回答,魏晉南北朝末期有相似之處,民間講學傳統仍然沿襲、文化融和則繼續進行、社會政治經濟劇烈的轉型調整。這樣的變動到了北周之後逐漸穩定下來,此後的隋唐盛世,就是一路自北周規制沿襲下來的。 林安梧舉例表示,南北朝末期,文中子王通教出了唐朝了三大好宰相:房玄齡、杜如晦及魏徵,這就是民間文化累積的力量,他指出朝代更迭的中國,一直有著「仕」的傳統,知識份子有著「憂道不憂貧」的堅持,若無法參與社會實踐,就是教書,講學的傳統一直不輟。 林安梧換以河洛語表示,我們可以這樣說,「真主」在台灣,而這個真主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套制度,一種生活方式。而因為台灣比中國先走出威權體制,進入後威權時代,中國文化下的公民社會能不能被完成,就看台灣社會的實驗,因此,台灣不能再以建立「新威權」的方式來達到安定,而是要靠著建立一套屬於民主社會的公共規則,這套規則依賴公共論述及對話而生。 林安梧指出,過去活於家庭、家族乃至於宗法脈絡下的自我,與資本主義文化下做為勞動、消費甚或欲望滿足單位的自我有很大不同,中國人民在過去千年的苦日子裡,累積了儒、釋、道的文化,有著調節一大群人同生共存的作用在,但這些文化的內涵,也到了該清理、再生的關鍵時刻。 林安梧強調,走入公民社會是一條辛苦的路,但當前只能「以慈悲的願力,才能化解台灣悲情的業力」。 |
|
(回目錄) |
校長看選戰 民主素養待成長 激化議題有負面影響 | |
【記者林益民台北報導】 | |
教育工作者應強調中立價值 政治人物該是青少年楷模 宜蘭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表示,台灣社會民主化的時間不長,民眾的民主素養不足,以致於候選人可透過意識型態或族群情感的炒作,獲取選票,在選舉期間,被激化的社會幾乎容不下中立討論是非的空間。這對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而言,都有著負面的影響。 洪騰祥指出,民主的發展需要時間,像美國就經歷了幾百年民主實踐,由於台灣社會的民主教育與經驗不足,這次大選,不像是在舉賢與能或競爭政見,反而是在選意識形態,是在區分族群立場。有些原本在日常生活根本沒有影響的情結,例如省籍,在選舉期間由政治人物激化,和諧的社群又形成勢不兩立的陣營。 「公民投票是直接民權,是台灣百年來難得的進步,是很難得的公民教育題目」洪騰祥舉例表示,「但在政治操作下,你怎麼說,都會有一半的人不同意你!」在被激化的陣營中,沒有論辯是非的中立空間。 洪騰祥強調,藍綠選戰之外,教育工作者應特別強調「中立」的價值,要求能客觀地審視各種政治可能性,超然於政治利益之外,以保守真正重要的社會價值。他感嘆地表示,如果身為國家最高學術單位首長的李遠哲,都可以站出來挺扁,那麼豈不意味著身為校長的他,也可以透過對特定候選人的支持,來獲取自己的利益。 洪騰祥指出,學生在青少年階段的觀念會影響一生,因此學校要協助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據以判斷是非。但在選舉期間,民主素養不夠的社會,政治立場常常凌駕於是非之上,彷彿所有的壞事,只要是我陣營的人做的,都沒有關係,任何的好事,只要是對方陣營做的,都有問題。 他表示,政治人物不再是青少年的楷模,其言行還可能混淆青少年的價值感,洪騰祥舉例表示,政治人物可以公然罵人豬仔,媒體還拿來當標題,這和學校教育裡要學生學的,簡直是十萬八千里,也反映了媒體缺乏專業價值感,只順著政治人物與商業利益起舞。 由於慧燈中學都是住校生,為避免學生在選戰中被負面報導影響,學校有條件地篩選媒體內容,為還在發展判斷力的學生提供一道防線,洪騰祥說,「我覺得我們學校的學生比他校的通勤生好」,意指在這段時間裡,可以不必受到選戰的污染。 洪騰祥表示,他希望選舉趕快過去,因為在政治輸贏之前,講道理會傷和氣。 |
|
(回目錄) |
學生看選戰 對政黨期待幻滅 政治考量回歸現實面 | |
【記者林益民台北報導】 | |
校園政治熱降低 青年軍僅為建立人脈 見世面 中學生權利促進會會長,台大法律系學生林柏儀表示,相較於4年前,大學校園裡針對總統大學表態、參與造勢晚會、討論投票的熱情降低了很多,討論的聲音幾乎不容易聽到,對於公投,也是一樣。 林柏儀說,藍綠兩黨的訴求與推出的候選人,並沒有給年輕一代帶來希望的感受。大家感受到選來選去都是那些人,沒有什麼差異,一般人不曉得怎麼選,自然也沒有什麼討論的空間,就他的觀察,除了募兵制與學費政策成功引起討論之外,大學生普遍對選舉淪於口水戰感到反感。 不過仍有部份具政治熱情的學生,在有政黨立場的教授帶領下,以不同的形式參與選戰。林柏儀指出,雖然校園大選氣氛不濃,但參與政黨動員的「青年軍」是變多了,校園內少數具有政治熱情的同學,被政黨吸納,參加暑假營隊或其他活動,然後在選舉時被動員參加不同程度的造勢活動。但因為這次選舉校園氣氛並不熱,很少有「青年軍」在校園內進行政治活動。 林柏儀表示,相較於過去,大學生政治參與態度也趨向務實,上述的青年軍們多半因為參與政黨活動可以讓他們見世面、有資源並建立人脈等等因素而參與,迴異於過去由「改革熱情」或「進步思潮」驅動的政治行動。 林柏儀認為,大學生對媒體充斥選戰訊息感到無聊,對政治也較回歸到務實考量,從切身的公共性利益出發,例如學費政策等等來考量自己的票要投給誰。 相較於大學校園,林柏儀表示,高中生反而要比4年前熱情一些,他認為可能是中學校園目前仍是封閉的狀態,有一些學生會利用大選的社會氣氛,將選戰旗幟或扁帽帶到學校,以挑戰學校當局。 由於今年中學生權利促進會與全國教師會等合作,試圖促成總統教育政策對談,結果因為兩黨條件談不攏而破局,許多中權會的成員都感到憤怒,同時對當前政黨的作用感到幻滅,林柏儀說,這次大選,在中權會內部並沒有因政治立場而形成對立和衝突,反而大家同時對現狀感到失望。 對參與中權會的中學生成員而言,這次選擇除了對兩黨感到幻滅,也認為「公投」不具有「進步性」,228和313的動員,也只是政治立場的表達,不是對希望與價值的承諾。 |
|
(回目錄) |
教師看選戰 全教會不再期待支票 | |
【記者林益民台北報導】 | |
踏實面對教育議題 公投議題敏感 選擇不去碰觸 專心處理九年一貫等專業問題 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王嘉蘋老師表示,因為各陣營的政治較勁,對教育政策的未來,造成些微的不確定感。但她感覺,因為政治人物及媒體都把焦點放在選舉上,反而留給她不必隨政治起舞、踏實做事的空間。 王嘉蘋表示,校園裡對選舉的反應有點冷,除了教師擔任選務工作的相關議題,基層教師們不會在校園聊政治,只有部份教師會私底下傳一些選舉文章給朋友。 王嘉蘋認為,本次選舉熱沒有延燒到校園,教師們也不對選舉結果抱持過度的期望。只是像公投這樣的議題,也因為涉及選戰而讓部份老師陷入兩難的處境,王嘉蘋說,就像性教育一樣,因為可能會引起爭議,所以老師們傾向選擇不去碰觸。 這次大選,全國教師會和一些組織合作,努力撮合兩黨總統候選人對談教育,但最後還是沒談成。在破局之後,由於全國教師會嚴守中立,更因為過去要求候選人簽支票的行動沒有什麼效用,今年全教會不再選擇在選戰中進行任何介入操作,轉而專心面對相關教育議題。王嘉蘋自認大選期間,全教會幹部們踏實地處理了包括九年一貫課程總體計畫審查、教師介聘、國民出生率下降後的教育政策、幼托整合、品德教育等等重要的專業問題。 王嘉蘋指出,選舉期間,許多重大教育議題沒有辦法進行討論或決策,但許多不在政治議程當中的專業議題,卻獲得了務實討論的空間,「這些都是不管哪一個政黨上台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
|
(回目錄) |
善用機會教育 民主價值向下扎根 | |
【記者林益民台北報導】 | |
基層教師協會理事長李文英表示,校園向來被要求要嚴守中立,因此選舉的氣氛並不熱,偶爾學生會因為家庭的影響,詢問老師投票意向,但一般而言,會和學生談選舉的機會跟少。 李文英表示,從選舉過程可以看到大人們沒有善用選舉的機會來教小孩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好的價值?而且因為選舉時兩黨總是互相攻訐或做負面廣告,小朋友在校園裡討論總統候選人時,不是說自己支持者的好處,反而習於說不支持那一方的不好。 李文英班上今年選班長時,恰巧有兩個候選人,班上有一個同學不滿意,公開表示要投廢票,引起同學之間的熱烈的討論,其他同學認為,尊重遊戲規則的話,若不滿既定的候選人,就該自己提一個滿意的候選人等等。李文英就善用了這個機會,讓學生瞭解目前總統大選的選制。 |
|
(回目錄) |
社運團體看選戰 失去政治信仰 環運重新思考 | |
【記者廖雲章台北報導】 |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讓公共討論發酵 開創公民社會沃土 「4年前的選舉,我們沒想到民進黨會當選,所以相信有全盤改變的契機。」4年過去,核四興建議題反反覆覆,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賴偉傑說,政黨輪替的經驗很新鮮,來得太快卻讓環保團體一時間反應不及,幾年下來,環保團體逐漸發現,過去支持環境運動的民進黨在取得政權後,仍然難以脫離發展至上的概念,這讓原本以為換黨能有所改變的美夢成空,卻也開創社運尋找其他的出路。 長期在地耕耘反核運動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現,兩黨對於概念上的環境保護都表達支持,如國土改造、永續發展等,但是碰到經濟發展,兩黨卻都很保留。對此,環保團體一開始覺得很受傷。賴偉傑舉例,宣布停建核四,之後又反悔,對社運造成嚴重的反挫。 經過選舉激情之後,社運團體開始檢討,如何扭轉低宕的情勢。賴偉傑認為,民進黨執政後,對於過去理想的消逝,讓運動人士體會到運動的本質是地方的發展,即使核四問題被解決了,地方上還有其他必須處理的難題,「在失落之後,才逼得環保團體不得不去思考更大的問題。」 更大的問題來自接軌國際的全球化,環境運動已非一時一地的問題,賴偉傑提到,這幾年來政治經濟的發展,使得傳統的社運本質受到頗多挑戰。 不倚賴對政黨的想像與支持,社運期待在選後有更大的空間,透過公眾討論,建構出公民社會的可能發展,「政黨的態度不變,所以社運一定要改變。」賴偉傑說。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