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哲
屏東縣社區大學所辦理的課程---生態攝影,跟我當初所預期的課程內容迥異,原本預期老師會在攝影的測光、構圖、比例、光圈、快門等等來做為課程重點,卻發現好像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老師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是賦予生態觀的攝影態度。
老師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該具備什麼樣的態度,以及當我們在從事拍攝過程中會對物種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來讓我們省思,當我們為了求更清楚的照片效果時,犧牲的不是底片,而是鳥類對棲地的不信任感,而放棄鳥巢而遠去。
物種會滅絕有五大特性:1.稀少2.飛行能力3.族群變動4.生命週期5.繁殖能力,台灣是海島型國家,與大陸型國家相比之下,特有種是相當豐富,但是在相同條件面臨棲息地被破壞之下,彼此的"抵抗棲息地被破壞的承受能力"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大陸型態的國家,物種可以遷移原生存空間,經過適合的新地點,可繼續生存下來;但是海島型國家的台灣,能往何處去?看到黑面皮鷺引起我們的關切,那是否我們應該把焦點轉移到台灣的留鳥,他們無法像黑面皮鷺等候鳥可以遷移棲息地,因為他們只有台灣!當我們為國家公園來劃分區域時,是否該從物種的棲息地來著手,而不是人類短視的眼光。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態資源,其實從來就不是屬於我們所有,我們只是保姆,時間一到,我們就要還給他們的母親---地球,然後由我們的下一代,再負起這責任來保護牠。在生態攝影的路上,老師又給了我們一次對大自然省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