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思瑩(台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理事)
(service@sunflowerwithme.org)
近年來,台灣媒體亂象頻生,屢受批評。然而,監督、制衡媒體的機制與力量卻難以成形。高度商業競爭的媒體產業環境,徒然顯得媒體自律的呼聲天真可笑;而泛政治化的媒體社會環境,似乎已更難讓中立媒體監督及教育機制的產生。
沙轆:「你捉得住我嗎?」2004系列活動
(台中縣沙轆文化協會) |
1.攝影徵件展
「沙轆」就在我們左右,曾經好好的看她嗎?眼下的沙轆是怎樣的印象呢?透過影像會如何呈現呢?讓我們透過影像重新看看「沙轆」。
2.自然及人文生態攝影入門課程
你曾苦惱總是捉不到想要拍攝的感覺嗎?還是對一些攝影的技法不是很清楚呢?還是害怕自己的攝影作品不佳而不敢參加這次的徵件活動呢?沒關係,這回,我們精心為你設計了整套的攝影入門,深入淺出,將有助於你注意在拍攝時的小細節。
3.攝影作品策展:所有參加徵選作品聯合策展
(詳情請按此)
|
|
媒體多元化的自由表現,是社會民主及進步的一環,然而誇大聳動、未經查證、錯誤報導、污名化社會弱勢族群、激化社會恐慌情緒等情況,一直到現在還是未曾改變;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情況。
三月二日,台北縣新莊市發生一則人倫悲劇,晚間電視新聞大幅報導之後,三月三日的各大報紙也用斗大的「躁鬱症父持斧砍傷兩女」跟進。一個失業又欠債,連健保費都繳不出來的父親,逞兇後落寞的表示:「希望女兒投胎做有錢人」;這個事件的背後隱含的問題,不只是信用卡惡性循環的悲哀、社會中下階層高失業率、社會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陰影而已。
對一般大眾、甚至主管機關而言,此時此刻都應該開始努力去正視,媒體在商業競爭及時效壓力下,對精神疾病的錯誤認知、忽視由專業鑑別診斷的影響;更遑論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到底有多少比例是精神心理問題的起因、還是結果。
以上述人倫悲劇的事件為例,從專業精神醫學角度來看,這位父親被冠上了「躁鬱症」的病名,為其錯亂暴力的行為做解釋;從他被逮捕後靜寞黯然的神情觀察,然而他也可能是精神官能症、或其他的病症,早就急需社會支持、好好治療的。
精神疾病患者絕不能與暴力行為畫上等號,統計數據中也沒有明確的正相關係數證明精神病人有較高的攻擊性;警消人員在掌握媒體發聲工具的同時,應該有足夠的精神疾病的專業予以鑑別診斷,而媒體則應做第二個查證新聞守門人,才能發揮正向的社會教育功能。
現在的媒體,要的只是麻辣新聞,因為麻辣而導致來不及查證、或輕忽查證過程的嚴謹;導致的結果,就是對所有精神疾病病症及患者全部一體看待,也相當的不公平。
綜觀媒體上曾出不窮的政治或社會事件,在新聞真實性的表達中,處處充滿著令人不安及錯誤的訊息。或許從政治角度來說,政治是主觀的,端看閱聽人如何解讀;但是攸關弱勢團體事件經由媒體的發聲或撰寫,即使立意良好,卻往往因刻意要求聳動、煽情及時效性,產生了「污名化」的負作用。這個負作用,站在精神醫療及預防醫學的角度,對社會問題造成的影響,尤其令人擔憂。
「媒體新聞處理失當」可能包括以下各種情況:
1. 鹽灑傷口
記者採訪時未顧慮當事人感受,例如,記者採訪死者家屬,追問家屬「你母親死了,你有什麼想法?」
2. 煽情誇大
過於強調「死亡」事件、人數,而忽略其死亡原因,以及適時引導反思及預防教育。
3. 血腥殘忍
媒體刊登或播放過於血腥、殘忍的鏡頭,例如跳樓流血、心智不足、重病掙扎等。
4. 生煎隱私
媒體公佈應保有隱私權者的資料,不宜貿然公佈姓名,或是暴露出足以讓社會大眾猜測出他是誰的相關資料。
5. 謠言四起
未經查證的新聞指的是,媒體未能為新聞提出有力證據佐證,例如媒體報導坊間謠言、媒體直接引用未具名的消息,卻未採訪此文章作者或求證其他專業相關人。
6. 選擇性的暴露與理解
媒體到底該用什麼角度報導事件,是從政府決策、社會大眾、還是相關事務的專家?是否引用了立場或專業判斷相左的人?不同角度未必衝突,但是如果記者總是從特定角度切入新聞、主觀為事件下診斷,對當事人以及相關疾症的人都是不公平的。
7. 統計數字的迷思
有的時候,媒體為求聳動,喜歡數字報導統計、也喜歡排名;但有的時候這些數據,並代足以代表事實或演繹出社會深層問題。
8. 有關事實資訊的確認
許多攸關事實的資訊傳遞含混不清,有誤導民眾之嫌,警政單位的研判、媒體的報導,都不是專業醫療人員,如果媒體隨知隨報卻未能查證比對、資訊紛雜,對社會大眾來說,恐將增加對精神相關疾病的誤解,社會同理心及面對疾病的勇氣,也都將因此而淪喪。
想想看,在競爭力過度的社會文化裡,人心脆弱,導致壓力及情緒管理失控,正當精神醫療服務專家、公益團體及有志之士,想凝聚力量協會大家一同面對日益增多的精神疾病壓力時;媒體及社會環境卻提供了一則則可能導致社會大眾認知錯誤,甚至未經專業協助鑑別的精神疾病診斷訊息,是多麼的令人沮喪和不安啊。
而我們的下一代正在看著我們構築一個沒有同理心的社會,但願媒體在處理疑似精神疾病導致的社會案件時,能以嚴肅的態度,尋求更具專業及公信力的報導。讓我們的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能試著用同理心對待每一個人;而在面對重大社會事件時,能有更多的力量接受自我考驗及挑戰。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