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毓斌(英國 Essex 大學社會系博士班)
剛剛落幕的南韓國會大選,支持盧武炫總統的自由派「開放我們的黨」獲得了超過半數的 152 個席次,右翼反對黨「大國黨」只拿到 121
席。除此之外,佔據各報標題的就是「民主勞動黨」的新聞。由韓國進步總工會「民主勞總(KCTU)」為骨幹所組成的「民主勞動黨」所推出的候選人首度進入國會,同時拿下十個席次,擠下右翼的「千禧民主黨」而成為國會中第三大黨。雖然仍與兩大黨距離很大,但這卻是韓國自主工運過去二十年的奮鬥累積。
2004
全國 NGOs 環境會議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
我們生活於共同的社會,共同的國家,分享著共同的未來。我們要提出我們的共同主張。
於今年320總統大選前,我們提出的國家環境與能源政策,兩組總統候選人都有回應和簽署。
因此,在520陳總統續任就職之前,我們邀請關心環境保育的團體、學者、專家,針對陳總統選前的承諾內容,一同來集思廣益,找尋可能、有效與長期監督的方法與行動,以確保國家環境保育的永續發展與契機。
時間:2004年4月22日 (四) 世界地球日
地點:台北市NGO會館 (台北市青島東路8號)
(詳情請按此)
|
|
◆「民主勞動黨」的奮鬥歷程
回首韓國自主工運的發展歷程,「民主勞總」在 1996 年成立之後,立即遇上了金泳三政權的倒退修惡勞動法,隨即展開了他們自稱為「火的試煉」的總罷工。為期一個月的總罷工中,民眾支持率超過七成,超過一百萬人次的罷工行動最後逼迫金泳三政權撤回惡法。
1997 年韓國總統大選,「民主勞總」組成了一個政治聯盟「人民勝利 21」,推出理事長權永吉先生參選。結果,來自反對黨的金大中首次贏得政權,而權永吉只獲得不到百分之一的選票。這樣難堪的結果,社會輿論甚至是部分自主工會幹部均相信,工人參政在南韓將是一條極為不可能的道路。
權永吉以及「民主勞總」並不信邪,立即著手準備進一步的政治準備,這些準備包括了工會內部的辯論到對外結盟,並在 1999 年成立一個進步政黨籌備委員會。
2000 年一月,「民主勞動黨」宣佈成立。四月國會大選,「民主勞動黨」推出 21 位候選人,結果依舊全軍覆沒。不過,他們並沒有放棄或者退縮,在
2002 年六月的地方選舉中,「民主勞動黨」在省級以及地方選舉中獲得了 42 個席次,並且在釜山得兩個地區執政。在這次選舉裡,「民主勞動黨」獲得了全國
8.1% 的選票,在各政黨中排列第三。
2002 年底總統選舉,黨主席權永吉再度參選,結果是由曾經參與民主運動的人權律師盧武炫獲勝,權永吉只獲得 3.9% 的選票。總統大選後,在接受韓國時報(Korea
Times)的專訪中,權永吉,這位媒體工會出身的工運老將,公開宣示:「請給我們十年的時間,我們一定會執政」。我想,在這次國會大選結果出爐之前,沒有人會相信他講的話。包括他在投票五十天以前說過:「我們估計有十五位候選人可以當選國會議員。」同樣沒有人相信。
結果是出乎大家意料的。在這次首度採用兩票制的國會大選中,擁有將近五萬名黨員的「民主勞動黨」結合了農民、婦女、環境、學生、人權等方面的進步組織,總共提名了大約一百四十位的候選人,雖然只有在蔚山以及慶上南道的兩個選區中獲勝,但是總得票率超過
12%,將可當選八位黨不分區席次。總共十席的國會議員,雖然不足法定黨團協商席次的二十席,但一般相信這將會是韓國左翼進步政治的新的里程碑。
◆「民主勞動黨」與「民主勞總」:堅實組織與進步政綱
正如在其網站上的口號所指出:「民主勞動黨:韓國工人的希望!」,與進步工運組織堅實的連結是民主勞動黨的重要基礎。黨與「民主勞總」沒有正式從屬關係,但是定期舉行交流會議,以形成黨的政策方向。事實上,「民主勞動黨」中央黨部底下的各種委員會也幾乎就是「民主勞總」長期關心的議題,如勞動,反私有化,青年,經濟民主,都市貧窮,婦女,國家統一,政治改革等等,當然民主勞動黨也加入了農民,財政,環境等等的關注方向。兩者的領導幹部也互動密切,除了現任黨主席權永吉是民主勞總首任理事長之外,剛卸任的段炳浩理事長則是名列此次不分區名單的第二號,而前任金屬工聯秘書長也在當選名單內。而在一月新任民主勞總理事長的李松和,也呼籲會員共同支持民主勞動黨的競選活動與各候選人。
更重要的是,「民主勞動黨」所展現的是一種新的政治運動以及政治文化,跟現有政黨的社會印象相當不同。這個政黨宣示的是去「掃除過去那種貪污的,不公平的落伍政治」,試圖去建立「讓人民可以自主參與的真正民主政治」。比如說,民主勞動黨的參政成員,一旦當選之後,其本人以及其法案助理領的薪水將是比照韓國工人的平均薪資,其多餘的部分將是交由黨集中運用。同時,此次的候選人也共同簽署了一項協議書,一旦涉及貪污罪名時,將放棄國會議員的法律豁免權,藉此與舊有的保守政治進行區隔。
這次韓國大選前,最大的關注議題就是國會在三月份通過的總統彈劾案。反對黨佔多數南韓國會以盧武炫總統濫權以及行政不中立為由,強行通過了彈劾案。這項極為爭議的彈劾案,受到了來自社運團體的質疑,「民主勞總」、「韓國農民聯盟」以及「民主勞動黨」立即在彈劾過後展開群眾示威,批判了在野黨的濫權以及韓國整體的右翼保守政治。在他們的聯合聲明中,呼籲國民抵制這種「陳舊,腐敗,貪污的政治力量,並且共同去追求國家的進步政治」。當然,是「民主勞動黨」與「民主勞總」過去幾年在社會改革運動中的實際行動,比如反對私有化,反對勞動彈性化,降低工時,反對美英入侵伊拉克等等,支撐了上述的這些進步呼籲,而不會僅僅被視為是選舉花招與競選語言(註一)。
◆ 回到台灣:好蘋果在哪裡?
回頭看看台灣的現況,或許我們可以從韓國經驗中吸取一些有用的反省。工運政治化的口號在台灣已經喊了許久,但是在欠缺強大的工會基礎的情況下,過去不論是組黨或者參選的嘗試並沒有能夠成功,從而在工會幹部中瀰漫著一股失敗主義的氣氛。但是,有趣的是,在工會實力遠勝於十年前的情況下,反而整體工運在政治化的論述上顯得停滯不前,從而也使得新興的工會力量侷限於企業視野而未能擴展,而顯然全產總新任的領導階層也無能去突破這樣的困境。
總統選舉剛過,大概大家都會同意「兩個爛蘋果」的理論,然而眼前的困境並沒有解決。或許,在分析爛蘋果之餘,我們需要的會是對於栽種蘋果的討論吧。在此提出兩個建議方向:第一,突破工會現有僵化組織的侷限:工會運動過去較側重於「保障會員權利」,或許應該開始把力氣放在組織那些「未組織的勞工」。在台灣,我們看到以企業工會為主的發展逐漸遇到瓶頸,不管是在組織率或者是工會意識上面。韓國工運這幾年的組織重點逐漸放在為數眾多的「非正規雇用的勞工」,相對於此,推動行業工會或者現有的縣市產總都會是突破的可能;第二,搭建工運(甚至是更廣泛的社運)對話平台:所謂參與政治不是簡單的領表登記,投票開票而已,需要的是更多的討論與辯論。所以我們看到韓國、巴西或香港的勞工運動在工會內部搞了許多「政治研習班」或者「政治研討會」,因為這種討論如果不往下紮根,不橫向討論,只是少數工運領導人說了算,的確很難期待基層勞工的進一步參與。「工人參政」,如果少了工人參與,或者工人聽不進去,那顯然只是口號一句。
註一:
在南韓總統彈劾案通過之後,我恰好在一個研討會上遇見民主勞總的國際部長。我很好奇地問他,民主勞總這樣子出來反對彈劾,不會怕人家貼標籤說「民主勞總是親現任總統的」?他笑說不會,因為這項彈劾實在是在野黨亂搞,而且民主勞總經常批判盧武炫政權,也不會有人去相信這種標籤。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