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05-03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5-03》

本期內容
◎ 客廳幼兒園 閱讀《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03
◎ 劍橋漫游 生活在他方?劍橋對台灣的思念
◎ 悄悄畫大聲說 輔導室經驗談
◎ 徵人啟事 台灣立報資料室徵教育資料庫建置人員



客廳幼兒園 閱讀《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03
  宋嘉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因此,對權力議題中弱勢進行長期而持續的關心,不斷陪同孩子蒐集資料並與資料進行對話,是Joanne的幼稚園裡極大的教學特色。弱勢的團體有很多,Joanne選擇專注的焦點是女性及有色人種(儘管Joanne本人是白人)。比如:Joanne會與孩子一起蒐集所有女性角色(包括所有傳統與非傳統的)圖片,製作成大壁報貼在教室裡;告訴孩子美國第一位女消防員的故事,激起孩子對這位女英雄的興趣,並持續追蹤相關新聞報導;此外,她不選用任何會製造族群及性別刻板印象的童書繪本,所以暢銷童書作者Richard Scarry的作品,她一本也不選購,取而代之的是像《Honey, I Love》(by Eloise Greenfield)這本以黑人女孩為主角的描寫愛與兒童經驗的詩集,或者《Follow The Drinking Gourd》這本描寫某些善良有勇氣的白人構築地下鐵道,協助黑人逃離奴隸制度的歷史故事童書版。

有人擔心,讓她們這麼早就接觸許多成人世界裡複雜、有爭議而敏感的話題,是否會嚇壞孩子?污染孩子純潔的心靈?有關這些疑問,Joanne說得很好。「所有的研究都已經告訴我們,2、3歲的孩子已經知道性別差異與種族差異,不管她們有沒有付之言談。到了4、5歲,她們就已經知道,在性別與種族的分類裡,有一者是優於另一者的。她們對這些事情其實知道得清清楚楚,而我們大人卻假裝這些不公義不存在,假裝她們的所見所感都不是真的,這樣下去,孩子不可能會感到自己有力量(powerful)。」

3歲小娃對「公不公平」這種事已經有強烈的正義感,Joanne不希望這種珍貴的人性特質被大人的懶惰與無知而摧毀,所以總是盡力呵護,耐心培養。然而,正義感是個常常會被誤用的字眼,「好人好到底,壞人壞到家」這種虛構的二分法和「好人要(發動戰爭來)消滅壞人」這種偽正義,是她希望極力避免的刻板觀點,所以在講故事給孩子聽時,總是盡量做到「平衡報導」,盡量將壞蛋人性化(humanize the bad guys),將好人去神聖化,因為非黑即白、大好大壞這種事只存在在童話故事裡,每個人身上都有好的特質、也有壞的地方,這樣的灰色混合,才是真實的人類社會。

在Joanne的班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教學特色——行動取向。這包括兩方面:

一、對不公義現象付諸實際作為。例如:有一次Joanne帶孩子去參觀消防隊,消防隊員說了些對女性輕蔑之語,孩子事後主動寫信給消防隊和市長等相關人員,表達對其所屬員工之語的不滿;還有一次行經路上,看到某商店陳列之物有損印第安原住民的形象,孩子也是一馬當先衝進去告訴老闆應該取下該商品,而老闆最後竟也從善如流。

二、Joanne對孩子的身教,確實做到口中所說的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例如:她從來不用baby talk去對小孩說話,這點她說得很妙:我們對狗都不會這樣說話,為什麼對小孩就要如此?所以她盡量用對大人說話的方式去對孩子說話,讓兩方站在平等的立場,不會因為對方「只是個孩子」,就將人際互動時該有的禮貌和尊敬打折,而常常將「請、謝謝、對不起」等敬語掛在嘴邊。還例如,Joanne相信,大人無權替孩子決定何時會飢餓、何時需要上廁所,所以從不硬性規定大家一定要在同一個時間用餐或一起去如廁,而是設立一個專區擺放食物,孩子餓了自然會去取用、在教室附近建造孩子適用的小廁所,孩子想上廁所時便自己會去上。

由於將孩子視作有能力者來平等對待,Joanne也會在日常生活裡要求孩子幫忙做些簡單的家務(例如,去信箱拿信和報紙、接電話、帶小小孩),讓她們明白知道,她們所付出的勞務在大人世界裡是真實有意義的,而不是只是小孩子的辦家家酒,如此一來便能提高她們的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

在Joanne的教導下,這些孩子處處都展現出明理懂事的態度,「我有能力改變世界/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描寫Joanne的這一章裡更是俯拾皆是。讀到這些記載,妳簡直無法相信,這些是4歲孩子所做出的事(Joanne承認,有時甚至連她也做不到),妳會覺得她們真是善體人意、勇敢率真、聰明友愛,她們不是只是等著被人愛的可愛小娃,她們有能力去主動愛人。讀到Joanne這一章,我這個身為人母的家長只能說,這些孩子何其幸運,能在這樣的老師教導下成長!除了為她們感到驕傲之外,我簡直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讚美。

然而,再怎麼付出,最後教的仍然是別人的孩子。能讓讀者感嘆「可惜我的孩子不在這個班上」,想當然Joanne本人一直都很遺憾,自己竟然沒有親生子女來接受同樣的對待。也許是母親當年的教養方式傷害她太深(雖然後來表面上仍維持一定關係),讓Joanne至今未婚,也沒有生育,但這並不影響她有機會要「當個好母親」的信心與決心。在思考良久與多年努力後,單身的她終於克服萬難,領養了一個巴西孤兒,正式成為人母。她自承自己的教育宗旨是為學生多開啟不同的窗,如今她憑藉自己的力量,為自己開啟了親職之窗,真正讓自己的人生與以往「有所不同」(make a difference)。這個改變,也許能因此撫平深埋在心底的童年傷痛。(下週續)
(回目錄)



劍橋漫游 生活在他方?劍橋對台灣的思念
  文■Celeste
從每個城市的餐廳及店家名稱,我似乎看到該城對其他地方的夢想或渴望。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城堡區的小城杜爾(Tours),我看到了一些名喚「馬賽」、「普羅旺斯」的小店;當我旅行到普羅旺斯的亞威農(Avignon),一些餐廳的名稱是「馬賽」、「羅馬」、「威尼斯」;當我到了義大利,看到的是「巴黎」、「普羅旺斯」!或許因著這些想像,我們似乎可以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得到心靈上對「新」的渴望,其實不管店名為何,菜色都是差不多的。

出國留學前,一心充滿對出國留學的幻想與期待;真的出國念書了,又開始想念台灣的親朋好友與台灣的家鄉味,甚至在3月份第二學期結束、交完學期報告後,回到學院宿舍,由於前一晚趕報告趕太晚,累到立刻睡著了。夢中的我雖然還在劍橋,媽媽出現在我宿舍廚房做滷肉、正在當兵的小弟用可愛的微笑對著我。夢醒了,我知道那只是個夢,於是嚎啕大哭,我知道自己開始想家了!想家?我以為我不會想家的,一直以為自己可以雲遊四海、可以瀟灑自在、可以「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在離家快滿6個月的時候,我想我錯了!

我不只帶走了一片雲彩,也帶走了近30年的記憶,對滷肉香的記憶、對弟妹們說話神情的記憶,對陽明山的記憶,對好朋友的記憶等等。是否當這些記憶再度被挑起,但實際上無法滿足時,就成為難過的來源?縱然那天的我已經交出作業,開始準備兩週到南法、北義的旅行,但那樣的難過竟然那麼深刻!

當我一上飛機,抵達一個新的國度,這樣的新鮮感立刻壓過想家的感覺。在法國、義大利旅行的那半個月,每天見到新的人、呼吸新的空氣、到新的地方、交新的朋友,每一秒鐘都充滿了新鮮感,於是台灣慢慢模糊、劍橋也漸漸消失,沒有難過、沒有想念,每天就單純的走路、喝水、吃東西、閒聊,往往一天只吃青年旅館附贈的早餐,餓了就嘗試各國的麵包,晚上偶爾吃一些小餅乾,甚至沒吃什麼,也不會特別覺得餓。人的胃可能是被養大的吧?原來人好像可以不必吃那麼多東西!

在外遊盪兩週後,從義大利米蘭飛回英國,雖然不太想回來,心情卻是雀躍的。回到劍橋,一種回家的感覺更是強烈。劍橋半個月不見,突然變可愛的,連我的房間也感覺變得更大。走到學院拿信,看著小徑兩旁盛開的鬱金香,原來這些鬱金香在我不在的兩週,偷偷乘著春風到劍橋報到。一種滿足感、幸福感,一種感謝油然而生。縱然第三學期即將到來,眼前的挑戰更大,但我信心以對!
(回目錄)



悄悄畫大聲說 輔導室經驗談
  文■詠竹
我是一個情感型精神病患者,在發病前與發病後都與諮商輔導一直有接觸的機會,這些機會讓我苦不堪言。系上老師問我談到關於我的病、苦惱、緊張、壓力這些話題時會不會很痛苦,我說讓我覺最痛苦的談話對象是精神科醫師和心理諮商師。現在我把經驗寫出來,希望以後的學生能夠更愉快的接受輔導。

最初是國中的時候,我在班上沒有任何朋友,沒有人跟我講話,連我摸過的東西同學都不再碰,我發言不是惹來譏笑就是被指指點點,在班上連微笑一下都不行,桌子被粉筆亂畫。不欺負我的同學就被其他同學欺負,只好欺負我欺負得更兇。的抽屜裡永遠有別人亂塞的東西,所以有人掉了東西總是先懷疑我。

那一次不知道是導師還是誰「報案」的,就被抓過去,輔導老師一再問我是不是覺得父母比較疼妹妹所以心理不平衡,我說不是,她一直說承認沒關係。幾週後,我覺得她根本把她的推測強加在我身上,這樣的推測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於是我笑笑說沒事了。我那時很少笑,一笑她就相信,所以放我走了,也沒有再追蹤。

我不再相信輔導有用,直到大二下學期,被典型的憂鬱症狀纏得難以生活,才很勉強的再走進輔導室。

我說我曾被醫生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老師說不像。6個禮拜當中,每次諮商只要一談到我爸爸我就哭個不停,因為爸爸是我非常大的壓力來源,而老師卻始終認為我的問題在掙扎要不要轉系,我跟她說我已經決定好了,她以為我只是要輔導中心為我的決定背書。總之她從來沒聽懂我的問題是什麼,加上她過度刻意假裝親切的態度,反而讓我很不舒服,所以我又走了。而她也沒有再追蹤我的情況,直到我不斷惡化到受不了而自行就醫。

等到我再回輔導室,是因為在學校多次被人恐嚇,使我陷入極度的恐懼中;碰巧學校這時在一個禮拜內發生了兩件命案,其中一件自殺命案是早已向輔導室備案說這個學生有精神異常,而輔導室沒有主動加以輔導。我想如果不是自己去看了精神科,下場大概和跳樓的那一位差不多。

我寫了一封信給校長,建議輔導室應該更主動一點,於是我就被輔導室約談了。我提到恐赫我的人也應該接受輔導,得到的答案很可怕:輔導老師說問題比我想像中嚴重得多,但輔導室一點辦法也沒有,約談他只會激怒他,讓他與輔導中心為敵,視輔導中心為攻擊對象,若他拒絕諮商,也沒有辦法強制他接受。系上老師不會幫忙,導師可以一個學期只見學生一次。

要找到適合的諮商師很困難,而且有些諮商師簡直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用的都是那一套相同的方法,大概他們在學校裡學的都一樣。他們要求被諮商的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動機,每一個推論都有邏輯,每一個動作都有原因。

還好我終於碰到一位好的輔導老師,他不強求每次的輔導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只是很自在的跟我聊,聊我的寵物、聊我想看的書、聊我的作品。我們恰好有相同的興趣,彼此很談得來,在諮商中我雖然不知道有沒有得到什麼幫助,但在那一個小時中,我是帶著愉悅的心情的。

建議所有從事輔導工作的老師們:主動一點,有時候需要輔導的人並不認為他自己有需要,而很多悲劇是可以及早預防的。不要強求每一次的諮商一定要有怎麼樣的收穫,不一定要強求找出潛意識中問題的來源,因為找到未必就能解決;在諮商的過程中,能讓被諮商者放鬆,傾吐內心想說的話,就是很大的收穫了。

現在我相信輔導還是有用的,只是有很多輔導老師不適合我。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輔導老師,是我們這些患者的一大難題。
(回目錄)



台灣立報資料室徵教育資料庫建置人員
   
職稱:全職資料室組員
條件:具備資訊素養,熟網路檢索及資料庫建置
資格:大學畢或研究所在學生,不限學系,對教育議題有概念能獨立作業者。
應徵方式:5/10前,備齊履歷及自傳E-Mail至chiuli(at)lihpao.com
洽詢電話:8667-6655轉268(14:00後)史小姐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