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2003人本教育電子報
     

  | |出刊日期2004/05/04(二)

1

【小啟】讀者若未收到電子
報,歡迎至智邦生活館「過期
電子報
」處點閱或下載,可點
覽已發刊電子報。不便之處請
見諒。

活動訊息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

徵執行企劃!

more
---------------------------------

 教改時代
您最可以信賴的媒體

人本教育札記

創刊12年,
領導教育新思潮、
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人本教育札記》
不僅是父母的百寶箱、
老師的好幫手
更是您參與教育、掌握教改、
與世界同步的最佳媒介

訂購專線:02-23642955

Email訂購:
publish@hef.org.tw

< Top>----------------------------
 來聽
【台灣教育向前行】
系列廣播節目
 
給你向前邁步的知識與力量
→詳見下方

<
Top>----------------------------

| 人本教育基金會 |

| 人本教學工作坊 |
(史英老師主持)

| 人本BBS站入口1 |
(註冊>>社會/社會>>hef)

| 人本BBS站入口2 |
(註冊>>人文/社會>>hef)

| 人本教育電子報過期檢索 |

< Top>----------------------------

智邦生活館
====電子報發報中心====

| 訂閱或取消 |

| 客服信箱 |

| 電子報發報中心 |

| 申請免費電子信箱 |

˙您想要登廣告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
 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
 ,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小啟:人本教育電子報即日起改為不定期發刊,但每週則固定至少
   有兩則教育相關故事、或人本相關訊息,歡迎舊雨新知繼續
   支持。

---------------------------------------------------------------------------

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演講會
<打開他的心扉>-培養孩子的創造思考能力

免費報名中more
-------------------------------------------------------------------------------------------

台中 快樂父母成長班

招生中
more

1


---------------------------------------------------------------------------
----------------
教育新聞


法治教育扎根 國小教材問世

英國學前教育 提前到兩歲
--------------------------------------------------------------------------


人本論壇


自行車的道理

◎史英

 嚴格說來,「自行車」是個名不符實的東西: 「徒法」都「不足以自行」了,何況是車?估量「自行」二字的來歷,大概是和傳統的載具比起來,省去了「車外」的人力或獸力推拉,就己經有了「自」動的味道;更何況高坐其上,腳不著地,而能「行」進無礙呼?
對比之下,英文把他們的「auto(自)mobile(行)」一字保留給裝有引擎的車,就顯得比較合理: 畢竟是完全不必依靠動物(當然也包括人)的力量了;不過,「二(bi)輪(cycle)車」在一開始的時候,也不是這麼叫的,而是叫做「hobby horse (休閒馬)」或「velocipede (fast foot,快腳)」,同樣充分地反映了人們起初的感受。

 不過,無論東方或西方,起初的「感受」過去以後,都是要回歸「實務」的,所以分別以其「二輪」和「腳踏」的「物理特徵」名之;看起來,由浪漫而至於無趣,竟是世界共同的趨勢--然而,絮絮叨叨地說起這些,是要做什麼呢?

 那一天,又要去師資班講「教學原理」的課。數年如一日,每次都從精選的教學案例講起,也實在是有點「了無新意」;我於是想,不如變個方兒,先讓他們設想各自會怎麼教;問題是,要教什麼?於是我就提議: 教「騎自行車」吧!

 這是有深意的: 首先,騎車應該是大家都有的經驗,討論起來很方便;其次,可以把教學一事拉回人性的層面,免去道貌岸然的危險;但最重要的是,騎自行車這件事情,看似通俗,但其中自有難以言傳的「精義」在,可以突顯一個教者應有的敏銳度、見識與眼光。

 第一位發言的,有如事先安排的暗椿,說: 我會先在後面扶著跑,等到差不多了,就放手讓他自己騎;這是典型的好媽媽或好爸爸,以苦力見長,但大家立刻也就想到,正是這個即將發生在背後的「放手」,最是可怕。接著有人說: 我小時候都是偷騎別人的車,摔過幾次自然就會了;這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我的問題,也就是主張這種事情本來就不該教。但又有人說: 這要看小孩的個性,膽子小一點的,就不敢….

 我趕快抓住這個話縫,說: 讓小孩自己摸索,當然是最高明的教學;不過,假定我們就是想要教一下,那麼,怎麼教比較對?假定我們就是要幫他一下,那麼,怎麼幫才有效?接下來的發言,雖然異常地熱烈,但繞來繞去,無非就還是「叫他騎」三個字,頂多再加上一些花樣以鼓動「想騎」的動機;對於到底要怎麼教,教什麼,集思廣益了半天,進展其實有限。

 於是我問: 騎自行車這件事情,最大的學問是什麼?小孩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成敗的關鍵是什麼?最讓人覺得驚奇的是什麼?這麼一來,立刻有人說: 最奇怪的是,為什麼它不會倒?接著有人說: 不是不會倒,而是不會倒到底;又有人說: 就像人生一樣,總是隨時都會偏掉,重點是,要能即時拉回來!

 所以,問題就集中在一個焦點上了: 要把倒向右邊的人車拉回來,應該把龍頭 (這是騎者唯一可以控制的) 向左或向右轉?很顯然的,這是一個「學問」;掌握這個學問,應該有助於學會騎車,至少可以減低對於摔倒的懼怕 (這是學習的唯一阻礙);如果一定要教的話 (本來是可以只提供一輛矮車讓小孩自行嚐試),這就是應該要教的東西了。

 接著,就可以設想教學的情境: 扶小孩跨坐在車上,但並不把他扶正,而是故意讓他和車子都稍稍傾向一側;讓他把一個踏板調整到可以踩下的位置,把那隻腳放在踏板上,做好出力的準備。這時候,老師可以問小孩: 你猜,用力踩下去的時候,車子除了前進,會更倒向這邊,還是反而會回到垂直地面的位置呢?

 先讓他想一下,以培養「感覺」;然後,他一定會調整龍頭的方向,來試試到底會怎麼樣。所謂「試」,就是只試著踩「一腳」就停 (要用剎車);老師當然還是稍稍扶著,但無須隨著車子跑。經過這樣反覆試驗,小孩慢慢就能體會到所謂的「平衡」了;之後,隨著踩一腳再踩一腳,多至三四腳的時候,應該就可以不要人扶,而自己騎著走了。

 講完了這些,也就下課了;但我心中一直懷疑,那個「學問」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在慢速或起動時,「向左騎 」(龍頭轉向左),真的可以把已經右傾的人車拉回來嗎 (這和「快速右轉時,人車要向右傾」不是一回事) ?於是在google 上鍵入bicycle physics;搜尋的結果,真是嚇人一跳: 居然有那麼多篇「二輪何以自行」的論文,刊登在世界知名的專業物理期刊上!而且,在我已經大致流覽過的範圍內,還沒有任何一篇談到上述的問題!

 真是的,只不過在師資班舉個例子而已,卻不小心涉入這麼大的學問!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那些從來不思考「教學」問題的人,卻可以大言不慚地大談教育?


編按:本文取自《人本教育札記》第179期,歡迎讀者至各大書局翻閱其他最新內容。

<Top>-----------------------------------------------------------------------------------

教育

法治教育扎根 國小教材問世


為了培養人民法治觀念,由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所共同成立「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特別委員會,在昨天滿週年之際,呼籲政府能將法治教育列為國家再造的重大工程之一,以厚植法治基礎。…(台灣立報05/04

英國學前教育 提前到兩歲

英國首相布萊爾二日表示,英國需要一套全國性的制度,提早為所有兩歲的孩子提供學前教育。兩個月前,英國政府宣布試行這早期教育。…(聯合報05/04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總共有四個節目,分別是: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
家長協會理事長蕭慧英主持,以家長為對象,幫助家長參與教
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
學校長朱台翔主持,以教師為對象,提供教師各種教學的新點
子。

「教改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
基金會主持群主持,則以家長與學生為對象,協助學生與家長
認識教育政策、瞭解學習。

「發現新校園」;(週六、週日22:10~23:00)介紹各大專院校科系特色。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
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
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
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關心教育, 思考教育, 改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