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40506】想學奶奶說的話(從頭到腳灰撲撲)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想學奶奶說的話

作者:從頭到腳灰撲撲 (aindaa@pchome.com.tw)

(語言,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被世界認識的方式....。)

我,所謂的「外省人第三代」。童年時母親詢詢教導注音符號發音的記憶猶在眼前,學校裡「不得說方言」的規定從來不曾困擾我,說一口標準「國語」,大小「國語文競賽」注音符號查字典比賽都游刃有餘,(因為膽量的緣故,演講朗讀是僅只數次就與之絕緣了。)拜國語教育之賜,我的童年世界裡沒有「方言」,童年的我從來也未覺得自己說的話和同學不一樣。

2004 百達第三部門 NGO 社團組織、人才培訓營
(我為人人實踐推廣協會、百達文教中心)

(一)活動時間:2004年6月26日至6月28日(星期六至星期一,共三天兩夜。)

(二)活動地點:上課/百達文教中心,住宿/百達文教中心

(三)活動目的:
1.增進非營利組織新一代工作人員對非營利組織發展的觀念與理念的建立及再認識。
2.建立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實務經驗交流及可運作的模式之探討。
3.解構與重構對第三部門(NGO)、非營利組織的認識與思維。
4.強化女性工作者在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地位與經驗交流。
5.鼓勵有志青年投注地方非營利組織或社區大學服務。

全文請按此

(一直到長大後回想,在新竹縣小鎮長大的我,卻似乎因此對周遭的客家腔調帶著複雜的情緒和親切。)

時代改變,政府、媒體、知識份子、整個社會都沸沸洋洋地討論著母語的重要,當年的標準國語能力,如今轉變為一種難以啟齒的缺陷,(有時甚至在泛政治化的討論中成為一種族群認同或本土情操的標準?)。我在日常生活裡瞠目結舌,在田野調查時束手無策,在勾選表格語言專長時慚愧為難,在討論認同問題時似乎無法理直氣壯……

高興時哼的是五音不全腔調古怪的阿淘的的客家兒歌,日常則很笨拙但虛心地模仿著閩南語的單字會話「岬飽未、我欲轉回了」。這兩種語言,對我來說,都像一個新的世界,對客家話好奇且充滿孺慕的理想,對閩南語則背負著學習責任和自我的壓力。

屬於我的,只有國語(「所謂的」北京話)嗎。

可是矛盾的是,我們這一代說的北京話卻也不是道地京片子,觀想尺度若放大到對岸,從媒體影像的再現上,我們好像第一次從錄音機聽見自己陌生的聲音似的,發現我們這一代的國語,其實明顯地有著台灣的國語注音教育的腔調,這腔調既不是屬於那裡,也不是這裡,僅存於台灣,僅存於我們這一代。

(會不會,對「他者」來說,我們說的,其實是等同於「上海話」、「揚州話」、「山東話」等南腔北調的「台灣話」呢?)

哼著客家歌,看著閩南語節目開懷大笑,我反水庫也搶救古蹟……(令人難堪的赤身露體證明自己「愛台灣」?),雖然聲稱滿意自己對於跨越認同疆域的開放性,我卻茫然了起來,因為,在「政治正確」的安排下,大部分族群的母語教學也開始被教育單位所著重,從閩南語、客家話到原住民母語……學校開的課裡、身邊的媒體語言裡,好像都不是我們家講的話啊,我的跳躍的認同卻反而「沒有定位」地模糊掉了,………

我其實也想要會講我奶奶的話。

「奶奶說的話」,隨著奶奶的去世,爺爺的臥病、長輩們的凋零,離得好遠。而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鄉音,大概也隨著族群的模糊、與第一代的逝去而在這塊島上被遺忘吧。在我的記憶裡(可能還有許許多多人的記憶裡),卻偶爾會隨著認同的疑惑,遺憾地浮現。

我從哪裡來?老家在哪裡?是新竹?台北?還是彼岸?

這問題偶爾出現,也會懷疑到迷亂起來,(不只是當年國小時社會習作要求大家回家抄下家裡門口的堂號,我只能攤開參考書對照姓氏,乖順地填下「穎川堂」的不解……)對初來台灣落地一兩代的「外省人」而言,拋棄遠方的根源,以完美的姿勢擁抱台灣,相信我,真的不是理想狀況裡如此簡單的事。朱天心的說法,每逢清明節時無墓可掃的荒謬,以及年節時看長輩捻香對著空氣遙遙拜謝無形的祖先時,都是一種孤單的感覺……

雖然往上數算短短三代就幾乎茫然不知自己血緣的由來,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奶奶和僅有的幾個遠房長輩相繼過世,我們終也,在這個島上成為有墓可掃的人。

父親那一代在當年面對爺奶和我們時尚能自在流暢地切換鄉音與國語,我們(所謂的外省第三代)則除了聽力上能夠無意識轉譯之外,現在只能彷若「考古」遺跡似地,僅保存著對某幾個單字的模糊記憶,更遑論與奶奶年歲相處少於我、也感觸和矛盾少於我的弟弟妹妹了。奶奶的聲音不在,自己口頭裡更再無力發出相似的音了。

「ㄋ一ㄡ、」是「肉」。
「孩子」是「鞋子」。
「ㄕㄥ、 ㄏㄡˇ同」是「上學(堂)」
「白」要唸成入聲的「ㄅㄛ 、」

(還記得高中國文課裡討論到詩文的聲韻,大家都為分辨背誦那早已在國語中消失的入聲韻而苦,而我,卻雀躍不已地初次發現了「奶奶的話」的奧秘。分辨得自在,因為只要想像奶奶說話,就八九不離十了。)

決定暑假上海行之後,生活裡突然多多少少地出現了關於奶奶那個世界的事物,例如:像個傻子似的呆坐電視前,比對著電視節目裡的上海話和「奶奶的話」的相似處,然後興奮地學舌,試圖喚回熟悉的唇齒發音姿勢;開始試圖用聲音回憶童年時爺爺教導的打油詩,大聲朗誦;也攤開地圖伸出手指努力尋找所謂的「老家」(或者說,家族血緣的那個「故鄉」罷)的地理位置和上海間的距離………當然,去不去那裡,其實並不是重點。

回應從頭到腳灰撲撲:
(看別人的回應)

大名:
信箱:
網址:


記憶身份

只是深深相信,小小台灣島上認同疆域的分野,終將一代代逐漸模糊……。只不過,在一番紛亂的自我回憶和思索後,最使我珍惜的,是專屬於我這矛盾的一代(既非 A,也非 B;既是 A,也是 B)的,在認同裡隨著成長歷程「跨越」和「切換」的記憶。

(就像隨爺奶來台的古老樟木箱子,現在被細心收藏在我房內一樣,「奶奶的話」,是我珍藏的鑰匙,開啟「我」對「我」的認同。)

2001/4/18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四月愚人節後的中正廟

作者:陳晉煦(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班學生)

來源:新新聞 893 期推薦文章 (youth@new7.com.tw)

愚人節過後,在中正廟「大中至正」門下、四月的寒風中、選舉後的暴雨裡一場所謂的「學運」展開序幕,肉身俗世的道德不斷衝擊著總統府內的天父,懇求他的召見。送葬者不斷吶喊聲嘶力竭的弔唁,一波波衝向舞台中氣力衰微的「民主」肉身。百合花香氣圍繞在「要真相、反歧視、爭未來」的墓志銘前,學生被安排成為披麻帶孝者,為肉身哀悼。肉身的偉大而崇高的精神,足以使得全台諸大媒體、政客、學運導師不得不前來送行。民主已死,幽靈滿佈。如果民主真的死了,那麼,怎麼個死法?

[留言 / 瀏覽 / 轉寄]

 
 
「第二個民間社會」的誕生

作者:吳介民 (wjm@mx.nthu.edu.tw)

有一位留學美國的朋友專程回來投票,她從大學生時代開始便投身民主運動,長期以來是民進黨的堅定支持者。她的父親是退役的高階軍官,生活寬裕,重視子女教育,家庭氣氛和樂。但是她的政治立場一直是兩代溝通的隱憂,是親密關係中的伏流。開票那晚,當電視機播放連宋以些微票數飲恨的消息,正在準備晚餐的媽媽氣得摔鍋,說早知道就不應該讓她回來投票。一場家庭內部的價值衝突於是爆發出來。她的父母討厭本土化,偶而會批評民進黨支持者的文化教養與知識水平低落,甚至主張像他們這樣的人應該一人兩票。在這場交纏著個人、家庭生命史以及國家社會鉅變的「戰爭」中,她自己的心靈,與爸媽一樣,備受衝擊與驚嚇,她的親密關係從沒有經歷過如此政治化的撕裂折磨。這是大社會文化潮流遞嬗過程中,許多家庭內部「文化革命」的寫照。她的故事讓我想起美麗島事件剛過,一位大學好友的親密話語:他父親希望他留學後不要回國,因為有一天台灣人獲得政權後將對外省人不利。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哼著客家歌,看著閩南語節目開懷大笑,我反水庫也搶救古蹟……(令人難堪的赤身露體證明自己「愛台灣」?),雖然聲稱滿意自己對於跨越認同疆域的開放性,我卻茫然了起來,因為,在「政治正確」的安排下,大部分族群的母語教學也開始被教育單位所著重,從閩南語、客家話到原住民母語……學校開的課裡、身邊的媒體語言裡,好像都不是我們家講的話啊,我的跳躍的認同卻反而「沒有定位」地模糊掉了………

編輯室手記

族群議題紛擾的時代,所有的爭論被化約成單一認同的正確,卻可能忽略了去脈絡化的危機。「想學奶奶說的話」,意味著對自己身世的探索與追尋,然而在一派「愛台灣」的氛圍底下,又逃躲不了關於「宿命」的指涉。作者的夢想,陳述著認同的轉移中,其實不應只有一種認同。而那些同時是哀傷的、溫暖的,又無可言說的情感,需要我們島民悉心體察,給予呵護與尊重。(本文責任編輯:吳易澄

活動訊息:

台南市環保聯盟推出共同採買系統,提供價廉有機蔬菜
白話字種子教師基礎班結業 & 中級班預定 6 月初開班
2004 百達第三部門 NGO 社團組織、人才培訓營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徵稿: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
高雄人本徵求工作夥伴
【春夫人四物醋】媽媽節特惠 (4/26~5/7)
RCA 逾千名罹癌員工,集體按鈴申告,要企業及官方共同負起責任!
全球環保團體呼籲:邁向零廢棄、拒絕焚化爐
「傾聽女人的聲音」書寫工作坊第四期:女人的異想世界
428國際工殤日:飲水思源 以碑為鑒;杜絕過勞 勞安入憲
女人來開講 -- 多元探索讀書會
第 9 屆世界台語文化營:發展性的台灣母語教育與文化政策
TGB 第 8 屆台語生活營 ─ 西螺農村體驗營
公益創投讀書會
南華大學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
【台北幾米】紀錄片放映會
北投文化基金會徵約聘專案人員二名
《資本論 ─ 政治經濟學批判》入門講座 2004 年夏季營隊
幼兒性教育師資種子培訓營
夏娃革命 ─ 女性創業網路課程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嘉義市」系列講座
沙轆:「你捉得住我嗎?」2004系列活動

捐款公告

◎ 感謝黃仁傑捐款 1000 元。 (5/03)
◎ 感謝郭庭松捐款 1000 元。 (4/27)
◎ 感謝楊敕貝捐款 1000 元。 (4/27)
◎ 感謝鄭瑜捐款 1000 元。 (4/27)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免費撥接:

撥接電話:4050-8888
帳號、密碼:e-info
初學者學習網頁

給南方建議:(看別人的建議)

大名:
信箱:
網址:


秘密留言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4/05/06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編輯群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執編:宋明珠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南方電子報純文字版(PDA 版)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eGroups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