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教育電子報】2000.3.8 ══════════════════════════════ 週三主題:札記精華 【選教育當總統】總統看電影,還是電影看總統 ------------------------→文‧聞天祥 聽說台灣和美國「過去」的總統,都很喜歡看電影。 蔣中正、蔣經國時代,總統看電影比較接近「一人電檢」,所有會被 聯想到痛失山河的片名、人名、雙關語(劇情就更不用說了),基本 上都不可以在台灣上映的電影中出現,也難怪承續「領袖精神」的過 往台灣電檢制度也跟著練就「高度想像力」,隨便就能禁演電影; 現在電檢開放了,總統或者高官們,對於電影這種不能馬上看到政治 價值與利益的媒介,似乎也就興趣缺缺了。 美國總統當中,聽說最愛看電影的前三名是艾森豪、甘迺迪和尼克森 ,現任的柯林頓也不遑多讓,甚至喜歡充當「影評」,不僅加入美國 電影協會(AFI)票選「一百年來最偉大的一百部美國電影」的行列 ,還不時對外表示他欣賞的時下電影有哪些。 有趣的是,從柯林頓的「影評」裡,我們看不太出他有什麼獨特品味, 卻很鮮明地感受到他利用「總統推薦」的影響力,而鼓勵美國觀眾去 看某些對他或美國政府形象有利的電影。 比方他大力讚美的有《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1996) 這部描寫外星人攻擊地球時,美國總統站出來領導全世界抵抗敵人的 科幻片,大言不慚地把美國獨立紀念日描寫成地球重生紀念日,更理 所當然地把美國視為地球的救星,而美國總統自然等同於世界的領袖 ,加上比爾普曼飾演的美國總統不但英俊瀟灑、勇敢果決,還會駕駛 戰鬥機直搗黃龍,也難怪柯林頓看得龍心大悅,立刻跳出來推薦。 同樣是科幻類型,同樣也有外星人攻擊地球,提姆波頓導演的《星戰 毀滅者》(Mars Attacks!,1996)就和柯林頓不對盤,因為片中由傑 克尼柯遜飾演的美國總統不但無能膽小,還很難看地死在外星人手中 ,而且傑克尼柯遜同時分飾拉斯維加斯的狡黠經紀人,擺明了是在諷 刺總統,要求柯林頓喜歡,恐怕也是強人所難。 同樣深受柯林頓喜愛的還有哈里遜福特主演的《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1997),當俄羅斯恐怖份子挾持總統座機時,片中的總統 不但體力、智商過人地與歹徒周旋到底,甚至在機艙門於高空洞開的 情況下,還能克服氣流和引力,超人也不過如此。加上片中的總統也 只有一個女兒,移情加上投射,也正對柯林頓胃口。 雖然柯林頓還不至於莽撞地說他討厭的電影有哪些,但他絕對不喜歡 《風起雲湧》(Primary Colors,1998)是可想而知的。這部根據小 說《原色》改編的作品,擺明了在挖柯林頓的瘡疤,直接影射他從州 長出來爭取黨內總統提名人的過程裡,隱而不彰的桃色事件和他利用 對手把柄讓人不攻自退的手腕。 尤其在片中飾演助手之一的奧斯卡影后凱西貝茲以卓越的演技詮釋了 一個理想主義者看過去的老友為權勢逐漸失去格調,憤而自殺以諫的 情節,更直接對照政治的醜惡;加上約翰屈伏塔的扮相真的和柯林頓 神似,所以儘管片中沒有一個角色姓柯林頓或希拉蕊的,但除非你在 柯林頓當選總統這段期間迷失在熱帶雨林內,否則要不把片中主角「 對號入座」,實在不可能。 不過最讓柯林頓難堪的電影應該是《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1997)。本片劇情是「假設」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在投票前 兩個禮拜爆發了性騷擾醜聞,為了轉移注意力以及對手的死纏爛打, 只好請出「解決問題」專家勞勃狄尼洛來力挽狂瀾,而身為「政治化 妝師」的狄尼洛又找到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好萊塢大製片家,兩人聯 手編造了一齣媲美好萊塢電影的煽情謊言,不但成功轉移媒體對性醜 聞的關注,甚至拉抬了原本身陷醜聞風暴中的總統聲勢,成功地為大 老闆(總統)達成連任的目的。 本片原本旨在諷刺政治跟電影一樣,可以假造根本不存在的戰鬥機, 也可以將核武栽贓給壓根沒能力製造的國家,當然也能夠利用各種先 進技術,塑造假相片、假畫面、假新聞、甚至假人物,卻讓大眾不疑 有他。 不過真正讓這部電影聲名大噪的原因,不是它在柏林得了銀熊獎或是 達斯汀霍夫曼及優秀的改編劇本(大衛馬密及希拉蕊韓金合編)一併 入圍奧斯卡,而是深受緋聞之苦及說謊之嫌的美國總統柯林頓竟在本 片推出後不久,作了和電影劇情一模一樣的事:為了轉移媒體、大眾 對其醜聞的注意力,發動了一場對外攻擊。 而且整個步驟和伎倆皆與本片描述毫無二致!若非導演有預知能力, 或者本片編劇跟白宮幕僚心靈相通,這份巧合證明了政治人物愈來愈 會利用媒體的特性製造新聞或轉移焦點,而深受媒體影響及思考的觀 眾,又怎能不多點自覺呢? 不過美國電影比其他國家更常描寫總統,除了他們做為世界強權外, 也跟美國尊重創作自由的精神有關。所以電影中的美國總統也可以是 溫柔多情的(《白宮夜未眠》The American President,1995)、昏 庸好色的(《冒牌總統》Dave,1993)、隻手遮天的(《一觸即發》 Absolute Power,1997),甚至先預言了非白種人擔任美國總統的未 來式(《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的摩根費里曼)。 除此之外,他們也不避諱以傳記電影的型態描寫「真實」的美國總統 。如果我們以數量來計算的話,解放黑奴且被暗殺身亡的林肯,是最 常被當作電影題材的美國總統,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葛理菲斯 早在七十年前就執導過《林肯傳》(Abraham Lincoln,1930);西部 片大師約翰福特的《林肯的少年時代》(Young Mr.Lincoln,1939) 更是充分展現美國精神的代表作,林林總總,聽說有上百部電影有過 對林肯的描繪。 不過這些關於林肯生平的電影,大多是在一九五○年代前完成的,二 次戰後,隨著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以及人際、國際關係的密切與複雜 ,林肯所代表的理想信條驟時顯得飄渺忽遠。 同樣被暗殺身亡,卻象徵純真年代一去不返的甘迺迪,反而成為更能 代表下半世紀的縮影。尤其是奧利佛史東導演的《誰殺了甘迺迪》 (JFK,1991),以「陰謀論」的姿態意圖翻案,更掀起一股熱潮。 既然拍了甘迺迪,自然不會放過對甘迺迪一直存有瑜亮情結的尼克森 ,如果把《白宮風暴》(Nixon,1996)拿來和《誰殺了甘迺迪》作比 較,你會發現:與其說奧利佛史東是想「忠實」還原兩位美國總統的 面貌,不如說他在借題發揮,利用這兩個美國領袖的象徵意義,來抒 發他自身美國夢的粉碎與悲憤。 只是他的強硬觀點,以及不惜利用影像特質安插「假」紀錄片或自由 想像的作法,套在傳記電影身上,不免會有以假弄真的「貞操」問題 引起爭議。或許,爭議就是他的目的。 反觀我們,一九九○年代以前的台灣,提到領袖總是戰戰兢兢,不是 民族救星,就是自由燈塔,想回歸到人的位置都難。 記得蔣經國去世後,一班人說要開拍《贛江之水天上來》紀念,但想 到動輒得咎,自是搖旗吶喊幾下後就不了了之。其實只要看看早年全 校集體規定觀賞的《國父傳》的僵硬說教,就可以想像台灣想拍總統 、甚至其他政治人物,都先給自己套上緊箍咒的現實。 近年,張婉婷拍的《宋家皇朝》(1997)因為宋慶齡、宋美齡的關係 ,而有孫中山、蔣中正的刻劃,但到底是香港拍的。 台灣電影對底層或邊緣族群的關心、興趣,遠大過政治人物,只是這 些政治人物之間的風風雨雨、你來我往,不僅常被人以一部電影的名 字《羅生門》(1951)來形容(指其各說各話而莫得一是),其複雜 詭譎,恐怕就連好萊塢電影都難以承載吧! (轉載自「人本教育札記」2000年3月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