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e代誌
語言是人類思想知識的寶庫
◎黃崇松
你知道目前在台灣存在著幾種語言嗎?如果你細心觀察你身邊的人,就會發現在台灣有許多不同的語言同時存在並且被使用,最常聽到的當然是「漢語」,也就是所謂的「國語」;「閩南語」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如果你住在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方,你一定還經常可以聽見人們用「客家話」交談;如果你有原住民的朋友、或者你就是原住民的話,也許你還可以聽到原住民的語言─「南島語」;甚至有些年紀比較大的阿公阿嬤,由於他們曾經歷日本的統治,因此還可以使用流利的日語交談。
台灣社會上目前存在著漢語、閩南語、客語,十多種的原住民語言,和一些外國語言。大部分的台灣人至少能夠使用母語及漢語等兩種以上的語言,因此台灣可以說是一個多語社會。這是由於台灣人的祖先都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地方遷移到台灣來,所以台灣的語言、文化呈現多元而豐富的精采面貌,但目前在台灣,有許多本土語言卻面臨嚴酷的威脅,甚至是瀕臨消失的危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識2002年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約有六千多種語言,其中有半數正瀕臨消失的危機。而台灣則被列為「語言消失的危機地區」之一。歸咎原因,是因為台灣幾百年來陸續被外來的殖民政權統治,所以本土的語言再三遭受打壓、限制,而使得本土的語言面臨消失的危機。
早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就有所謂的「國語運動」,當然這裡的「國語」指的是「日語」;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將台灣人改造成日本人,所以透過各種措施大力鼓勵台灣人使用日語。不過持平而論,日本殖民當局只是鼓勵使用台灣人使用日語,並未有系統的禁止台灣人使用自己的母語,所以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還保存使用母語的能力。
在二次大戰結束,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一九四六年四月,台灣長官公署在教育處之下成立了「台灣國語推行委員會」,主管全省的國語推行任務,各縣市分別成立國語推行所,分區設置國語講習班,從生活、教育、文化各方面徹底推行「國語」改革。從此之後,不僅利用教育體系進行有系統的推動,也運用媒體的力量,不斷的深入民眾的生活,還在一些法令中訂定相關措施來打壓其他的語言。
推行國語政策的重要機制之一便是教育體系,一九五一年教育廳規定各級學校應以「國語」教學,嚴禁「日語」及「方言」,教師和學生之間談話都必須用「國語」。聘請教師,必須考慮其「國語」程度,如「國語」程度太差者,不予聘用。一九五五年,教育廳修正「台灣省忠等學校獎懲辦法」,規定不講國語的學生,應該記缺點或警告。一九六三年,教育廳頒布「台灣省公私立小學加強推行國語注意事項」,其中規定「推行國語」成為校長考核教師年終考績的指標,而學生如果不說「國語」,則會影響他的操行成績。
在這種「獨尊國語」的語言教育政策下,台灣本地的語言,不論是閩南語、客家話,或原住民族語言,都被視為「方言」而受到極大的歧視。當時學生在學校如果說自己的母語,往往要受到各種處罰、可能是體罰、或者罰錢,最常見的懲罰則是「掛狗牌」,也就是處罰說母語的學生,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不再說方言」。這樣屈辱性的懲罰,一直是許多台灣人求學時代深刻的記憶,更糟糕的是,久而久之,許多台灣人對自己的母語產生了習慣性的自我歧視,自認為說母語是一件鄙俗的事,甚至是犯罪的行為。
除了透過教育的手段之外,國民黨政府當局更利用大眾傳播媒體來推動語言政策:一九四六年便有「國語示範廣播」,並頒布「教育處國語讀音示範廣播辦法」,規定各中小學國語教師、民眾教育人員及國語推行員均應收聽。一九六三年七月行政院公佈「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設置及管理規則」,其中規定電視節目所用語言,除因特殊原因經奉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該以「國語」為主;同年十月,行政院再公佈「廣播及無線電台節目輔導準則」,規定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節目時間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
一九七六年公佈的「廣播電視法」更變本加厲的戕害台灣的本土語言,其中規定「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應以國語為主,方言逐年減少」;廣電法實行細則第九條則也規定:「電視台國語播音比例不得少於百分之七十」,換句話說,包括客家話、閩南語、原住民語等方言以及其它語言節目只能分配到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時間。
一九八三年修訂「電視節目製作規範」中便規定「戲劇節目除應劇情需要者外,均應使用純正國語,不得任意夾雜方言」。在這樣的限制下,當年以國語發音為主的八點檔連續劇中,自然不容易聽到「非國語」的語言,不過,可悲又有趣的是,這樣的政策卻間接創造出一種角色類型,他們一般叫作「阿珠」、「阿美」或「阿土」、「阿西」,他們都操著「台灣國語」的口音,通常都擔任像是佣人、司機的底層工作、地痞流氓則是另外一個類型,利用這些人物不標準的「國語」,來製造笑點或是加強說明他們是沒水準的、是沒知識的、甚至是壞心眼的。
從執行的成效來看,國民黨政府透過教育及傳播媒體所推行的「國語政策」,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但對於台灣本土語言及文化來說,這卻是一場大浩劫,正如羅肇錦教授在一九九零年指出的:「台灣推行國語政策只四十年的時間,可以讓二十歲以下的人幾乎忘了他的母語,三十歲以下到二十歲的人無法說正確的母語,四十歲以下到三十歲的人已無法用母語演說」。台灣本土語言所面臨的困境,則像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葉菊蘭所形容的:「閩南語正在掛號中,客家語已進入急診室,原住民語則已經住進加護病房」。
幸好,在解嚴之後,政府開始規劃「母語教學」相關課程,近年來也正在擬訂「國家語言文字平等法」草案,其中規定台灣的國家語言分別為國語、河洛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四種,希望能透過教育及法律的規範,正視台灣本土語言漸漸流失的問題;而民間也有許多團體開始相關的研究、規劃,都是為了保留及挽救台灣的本土語言。
每一種語言都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寶庫,語言的消失正代表文化生存的危機;而任何一種語言的消失,都是人類莫大的損失。台灣何其有幸擁有多元豐富的語言寶庫,希望在將來,每個台灣人都可以在語言的寶庫中,悠遊尋寶自得其樂。
資料整理自【解嚴以來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陳宏賓著】、【台灣史100件大事,李筱峰著】
編按:本文取自「教改e點靈」廣播節目,每週一至週五晚間十點十分到十一點,於教育廣播電台全國聯播。
<Top>-----------------------------------------------------------------------------------
教育新聞
國中組距不公布
國中基測本月22日、23日登場,針對爭議已久的國中基測是否公布組距一案,即將卸任的教育部長黃榮村也特別在南部的感恩之旅行程外,決定今晚親自邀集相關人員討論。教育部仍主張不公布組距,但打算公布最近兩年(92、93年)PR值及總分對照表,讓考生選填志願時有更多的參考。
…(台灣立報05/07)
中央大學 成立四客家研究所
中央大學去年成立全國第一個「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培養高水準的客家文化研究人才;中大表示,今年還有「客家政治經濟」和「客家語文」兩研究所招生,明年有「客家宗教民俗研究所」招生,打造更多元的客家人才。…(聯合報05/07)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總共有四個節目,分別是:
■「教育好伙伴」:(週一到週五08:10~09:00)由台北市
家長協會理事長蕭慧英主持,以家長為對象,幫助家長參與教
育。
■「教育新航線」:(週一到週四18:00~19:00)由森林小
學校長朱台翔主持,以教師為對象,提供教師各種教學的新點
子。
■「教改e 點靈」:(週一到週五22:10~23:00)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台主持人阿用主持,則以家長與學生為對象,協助學生與家長
認識教育政策、瞭解學習。
■「發現新校園」;(週六、週日22:10~23:00)介紹各大專院校科系特色。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
歡迎收聽「台灣教育向前行」!
收聽頻率:台北、桃園及高屏地區:101.7/宜蘭、彰化、台中、
雲林:103.5/台東:102.9/基隆:100.1/花蓮:103.7/
玉里:100.3/竹苗:103.9/南投:98.1/嘉南:107.7/澎湖:99.1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