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場時常可以聽到"歐洲古典"風格一詞,但其實"歐洲古典"這個名詞太過籠統與空泛,反而無法描繪出風格本身應該帶有的具體印象。比方說,規律的北歐與慵懶的南歐風情、古希臘羅馬的理性與巴洛克的熱情、古典與新古典的同質與差異,大概沒有人能夠用一個"歐洲古典"風格以囊括大半吧?
所以,"歐洲古典"這種似是而非的名詞,本來就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怪異產物;這點從廣告裡氾濫的類似詞彙,意圖引人聯想到異國典雅文化的風情而去,便可以窺見一斑。
那麼,要怎麼定義一個擁有傳統歐洲古典風味、富含華麗浪漫裝飾色彩的設計作品或陳設;我想,也許英國"維多利亞風格"(Victorian
Style)是個用來解釋台灣市場常見類似式樣的理想答案。
怎麼說呢?首先要來探究一下,歐洲的所謂"古典風格"這個語彙,對應到了哪些藝術運動的範疇?十五世紀之前,歐洲的社會規範一直受到教會的制約甚深,直到十六世紀以後,在教會對於政治與人民的控制力量逐漸消褪之際,貴族與民間開始產生了一種藝術解放,以追求古典的藝術成就來反應長久遭受禁錮的心靈。因此,文藝復興(Renaissance)運動由義大利誕生,而後陸續影響了整個歐洲美學文化的質變。
十七、十八世紀,由巴洛克(Baroque)到洛可可(Rococo)的追求仿效古典運動沒有停過,式樣更從文藝復興時代的典雅內斂,轉變成為了更加富麗外顯的形象,從而達到古典式樣的矯飾極限。但是十八世紀中葉以後的工業革命卻改變了這一切,由於科學成為知識主流以及機械變成效率工具之故,代表純理性、反裝飾、反古典的藝術論點推翻了長久以來以古典美學做為主流的價值觀。
近代藝術史的觀點經常在古典、反古典之間反覆辯證,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期間形成了藝術復辟的風格,做為重新詮釋古典裝飾、揚棄機械理性美學的代名詞,稱為"維多利亞風格"。
"維多利亞風格"並非像文藝復興等藝術運動一般,擁有相當理論依據的知性式樣,反而因為經歷工業革命之後的文化反芻,產生了以折衷古典做為主體的成果。所謂折衷古典,便是融合了諸如新型態的歌德、文藝復興、巴洛克等風格的重現,以及對於過度追求機械美學的省思與反動,所以此時期的各項古典風格也被稱為新古典主義(Neo
Classicism)。
維多利亞風格的影響無論在平面印刷(字體)、手工藝(瓷器)、畫作技巧(油畫)、建築式樣(外觀)等方面,一直到現在都還受到西方社會的演進與接納。繁複矯飾的風格反而有助於現代人逃脫冰冷嚴肅的工業科技生活,去追求中世紀浪漫年代西方社會所代表的優雅與高貴。更重要的是,"維多利亞風格"經歷了工業革命與現代藝術的洗禮之後,這種辯證的衝擊與思考,也具體傳遞了古典美學在現代社會所理當呈現的合理角色與姿態。
站長Geoffrey這樣解釋之後,相信讀者對於為什麼捨籠統的"歐洲古典"而就"維多利亞"風格來說明,有了比較清楚的答案。當在室內空間中選擇以西式古典風格去設計時,硬要移植如希臘羅馬正統古典當作語彙運作之時,稍一不慎就容易流於"後現代"的牛頭馬嘴失誤,反而讓純粹古典味道盡失;相反地,維多利亞風格這種經歷理性衝擊的產物,至今仍風行於部分西方社會的精緻式樣,應用在台灣這個東方現代社會之中,反添流暢減少突兀之感覺。
的確,"維多利亞風格"在當今台灣室內設計市場之中,仍是具有相當份量的設計方向;雖然並不受年輕、強調理性的族群歡迎,但對於歐洲印象有強烈喜好的屋主而言,不啻是個統合整體的理想風格。矯飾古典細部配合繁複線板及壁爐,搭配水晶燈飾、蕾絲窗紗、彩花壁紙、精緻瓷器和細膩油畫,這些都是體現維多利亞風格缺一不可的要素。
風格式樣的喜好,本就是因人而異,設計者的立場在協助屋主完成理想的主觀價值朝向,從而運用美學的設計理念來融合成作品。"維多利亞風格"的確未必受到所有族群的青睞,不過它也確實能夠具體突顯被設計空間的堂皇貴氣,從而達成屋主所寓意隱含的空間精神及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