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4-05-2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5-25》

本期內容
◎ 歷任教改部長卸任心路歷程
◎ 來去紫禁城 盜版,是給你面子



歷任教改部長卸任心路歷程
  郭為藩
另創外交一片天

中央社

郭為藩是著手十年教改規畫研議的教育部長,當年卻被中途換將。郭為藩心裡不是味道,婉辭一切安排,回台灣師範大學教學和著作,但命運安排他出使荷、法兩國。90年8月郭為藩請辭回國後,重回教職並寫書,希望在未來幾年,每年能寫一本書。

民國82年3月,正是民間教改聲音萌起時,郭為藩接替毛高文主掌教育部,任職3年4個月後因內閣改組卸職。

郭為藩在教育部長任內面臨十年教改的濫觴「410教改聯盟大遊行」,這個活動促使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邀請剛回國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人,預定兩年內提出四期「教改諮議報告」,再整合成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不料,才推出兩期教改諮議報告,郭為藩就去職了。

郭為藩回憶說,他自信在教育的學理和經驗上有完整資歷,在教改規劃推動到一半時,突然有人間接傳話要他出使法國,雖然留學法國且與法國來往頗多,但郭為藩仍覺得自己並非能言善道,不適合當外交官,而未接受。不過,在6月一個週末代表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參加國立東華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前,郭為藩還是被通知週一交接職務。

郭為藩在交接教長職務的儀式上致詞說,「感覺好像在一場比賽中硬被教練換下來,擁有深入的教育專業,在關鍵時刻,人家卻不需要你在場」。郭為藩表示,自己雖沒有損失,當時卻覺得遺憾,因而不想出使法國,也不想接有給職總統府國策顧問,只想回台灣師大專心教學著作。

就在返回台灣師大半年內,郭為藩寫成十幾萬字的「自我心理學」一書,快寫完之前,政府又堅持要他去法國,郭為藩還是未接受,但答應先到荷蘭,他認為荷蘭外交業務會比較單純。在上任前,郭為藩還先到台灣駐歐洲國家幾個外館瞭解業務並評估自己是否勝任,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學電腦與打字,並複習學開車、學游泳。

在荷蘭待了半年,郭為藩頗能適應,自己開車,還為了外交工作需求學打高爾夫球,由於層峰一直堅持要他去法國,所以法國職缺一直未補,而在86年7月郭為藩出使法國。郭為藩表示,在荷蘭待了一段時間使他開始有信心,從文化與教育切入外交工作,建立與法國大學的合作交流關係,也促成故宮文物第一次赴巴黎展出。

全心全力在法國4年拼文化外交工作,在國內首次政黨輪替後,郭為藩立即提辭呈,於一年後即90年8月返國,恢復原來在教育部申請的月退。台灣師大這時聘他為名譽教授,每學期維持兼任兩門課,半年內郭為藩又把早期著作「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一書修改了大部分,成為增訂4版,接著與博士生合著「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全書12章他寫了7章,說明智力如何逐漸老化、退化,智慧判斷不受腦神經退化影響。

郭為藩目前正在寫第三本書「大學的傳統與新貌」,預估在未來4到6年中每年寫一本書,把實務和經驗融合。郭為藩明年打算寫有關歐洲文化政策的書,盡量不在外面兼課與演講,希望在還能動筆時多寫點東西。

另外,看到師範教育近年未受重視而逐漸走下坡,出身師範系統的郭為藩有感於教育部長黃榮村要整合師範聯合大學系統的好意,責無旁貸的跳出來號召師範校院加入師範聯大系統。他說,雖然目前只有4校加入,但事在人為,只要有表現,應該還會有師範校院加入,最重要是把師範教育培育師資的模式與經驗保留下來,這算是「老店新開、保留良好品牌」。

郭為藩坦言當年教育部長任內曾因教改規畫未告一段落而不願離職,但如今覺得後來出使法國也另有一片天,尤其歐盟演變整合是歷史上難得的經驗,他有幸在現場觀察,深入去瞭解,也算收穫,因此人生有時可以自己規畫,但有時卻往往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回目錄)



來去紫禁城 盜版,是給你面子
  魏宏晉(北京大學博士生)
最近由於稿子被《讀者》雜誌盜用的事,多瞭解了一下這兒的文化界生態,對於此間「文化人」的想法和反應模式覺得很有趣,可以當作進一步瞭解這兒的參考。

《讀者》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號稱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雜誌,是所謂雜誌界「中國第一品牌」。這本雜誌在1981年創刊,是本文摘性質的刊物,專門從海內外各中文刊物摘文轉載,原來叫「讀者文摘」,90年左右和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打過名稱官司後改現名。

《讀者》的發行量之大可以讓許多台灣同業咋舌,據其對外宣稱的發行量為每期8百萬份,但實際上在95年曾達4百萬份,後來一直維持在3百萬份左右。不過,這份刊物在2000年改月刊為半月刊發行後,又辦了《讀者鄉村版》和另一本《讀者欣賞雜誌》,就是一本主刊、兩本子刊,總發行量真的可能有8百萬份。這樣一本發行量驚人的雜誌,可以想見對中國讀者的影響力有多大,同時對於作者的影響力也很大,絕大多數的人都以作品被該刊轉載「為榮」。

也許是被作者和讀者寵壞了吧!所以養成《讀者》傲慢自大的胃口和做法。由於文稿被盜用,我在察訪和詢問之後,竟然發現《讀者》在摘文轉載時,幾乎都不會先徵求原作者的同意,先幹了再說。而以我的經驗,我懷疑他們根本也不會在事後主動聯繫作者或支付稿酬。這就是中國第一文化品牌,買空賣空,山大王的經營方式,所以財源滾滾。

我就盜用之事和《讀者》交涉時,他們的說法是:「根據中國的著作權法,只要作者沒有先行聲明不同意,其他刊物便可以逕予轉載。所以我們的做法是完全合法的。」而我對他們提出必須在刊物上登載道歉啟事要求,據他們的說法那反而是「違法的」。有趣吧!這是什麼法律!?到底是先進?還是落後?

《讀者》在盜用的做法上已經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這是中國著作權觀念落後的普遍現象,大大小小的出版物通通幹這個勾當,差別的只是下手要找對對象。就像攔路打劫的,挑老弱婦孺肯定得手;白目找上文化流氓的同行,比大小被人壓下去時,那可就老爺變孫子,自找難看!

《讀者》雜誌在90年代初期和美國《讀者文摘》比大小,顯然成了孫子乖乖改名了事。然而和國際正派經營的媒體無法抗衡,不代表他們學到進步的道德文化,回到中國市場,他們是山中無老虎,作威作福人人怕。

中國盜版猖獗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很有意思的,和其他國家不同,其他地方寫作的人對盜版的侵權可說痛恨到無可復加,但是這裡的文化人口頭上雖然還是「大義凜然地」反盜版、反侵權,可是很多人私下比的是什麼?很不可思議喔!許多人都拿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被盜版作為人氣的證明。電影《手機》裡張國立飾演的那位電視製作人出書,自嘲自己的書不好、絕不會被盜版的片段雖然不是重頭戲,但是卻也尖刻地點出此間文化人的矛盾心態,讓此道中人會心一笑。

也許是競爭太激烈了,中國文化人在強勢的商業環境中求生存,只能卑躬屈膝地找夾縫吐氣,作品被盜用非但不生氣,還像被臨幸的小宮女一樣暗爽在心,期待麻雀變鳳凰。如果被《讀者》這種山大王硬上,表示有機會出人頭地,這樣的變態心理造成這裡的文化環境簡直汙穢、失序到不堪忍受的地步。

個別的文化人是很孤立、弱勢的,他們任合法或非法(這裡有非法嗎?)的強勢媒體欺侮淩辱,還要諂媚陪笑。可這些媒體大爺們把文化人辛苦結晶當作自家的私有財予取予求的同時,如果有人碰觸的這些大爺的利益私處,他們的嘴臉可就更凶惡猙獰了。

這裡的盜版商多囂張呀!像演電影的成龍在演藝圈橫行霸道,甚至還無知地對政治大放厥詞。可是電影作品在中國被盜到滿街都是,他不只屁不敢放一個,聽說上片前都還要跟盜版商拜碼頭,卑躬屈膝地請求發片時機「適當」,讓他的正版多少回收點。

《讀者》上絕大多數的稿件都是他們自己想拿就拿來的,侵犯了萬千作者著作權。可是前些年,有人盜印了《讀者》所出版的所謂精華版(精華版無非就是再盜用一次),該刊便不惜興訟,捍衛權益。

甚至就在兩、三年前,有個叫《小讀者》的刊物創刊,不過就是在試刊階段。《讀者》便以《小讀者》在風格上和他們極為相仿,向小讀者雜誌社正式遞交了公函,要求《小讀者》就刊名、整體裝幀設計上所謂「存在明顯的刻意模仿行為」要求進行解釋和答復。並且威脅有涉及到《讀者》合法權益的事情發生,一定會追究。

後來這件事當然是小的讓步,大的「寬容大度」收場。不過一山那容二虎,臥榻之畔豈容他人酣眠。市場大亨總是笑裡藏刀的狠角色,《小讀者》而今安在哉?我不太清楚。想必在大讀者的淫威下,也別想長命百歲,應該是早夭收場了吧!

中國自從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由於人性惡劣的部分完全缺乏法律約制,法律甚至還成為少數人謀取私利的幫兇利器,所以憑藉的都是叢林法則來做生死拼博。為什麼小台商在這裡多半鎩羽而歸?只剩本錢多的和敢於弄權走後門者苦撐待變?就是因為這裡還是沒有文明規矩保障的蠻荒之地,連應該最溫良躬儉讓、講道德禮法的文化界都以《讀者》這種吃人不吐骨頭的刊物馬首是瞻,你還期待其他嗎?

以社會主義信徒自居的中國近年來常被批判為向資本主義靠攏投降,可是大家看,這裡其實還是很共產的,你的就是我的,只要我夠大,我的還是我的,而且只要我要就是我的。這不很「共產」嗎?別再「汙衊」他們向資本主義投降了,醒醒吧!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