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05-2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喬丹快閃與消費糾紛的死結
全球扶貧大會在上海



【社論】
喬丹快閃與消費糾紛的死結
 
 

經過NIKE公關與大眾傳媒一陣吹捧,許多人引頸企盼籃球大帝的蒞臨,怎料這場停留不到24小時的商品促銷活動,卻因代言人僅露臉不到2分鐘,而惹來難以收拾的消費糾紛。許多迷哥、迷姊大喊NIKE詐欺,不甘白白掏出銀兩當冤大頭。如今,為球迷代言的消基會揚言發動拒買,NIKE正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

坦白講,這場消費糾紛究竟該如何善了,注定是個難解的死結。除非喬丹重回台灣,來趟貨真價實的「友好之旅」,不然NIKE就算贈海報、送球鞋,甚至90度鞠躬道歉都無濟於事。何以如此判斷?箇中原因在於NIKE公司當初在包裝喬丹時,早就將喬丹昇華成一種不可化約的符號經濟;所謂不可化約,意指所有喬丹系列的商品,都具有不可兌換的排他特殊性,故無論喬丹世代球鞋是1千元或1萬元,就是與其他等價的球鞋不同,其情形就像同樣是投籃得2分,但喬丹的2分就是比別人更值得回味,只因「籃球大帝」獨一無二。

這種排他性與不可兌換性的操作邏輯,使喬丹個人與相關商品就像明清古董再現,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並順理成章地與牙刷、菜刀等大眾化、具替代性的「無個性商品」做出了區隔。故而,喬丹的籃球成就與喬丹商品,便難以用一般市場行情來予以估量。NIKE當然深諳這種壟斷性利潤的箇中三昧,但問題是,這樣的行銷策略若稍有閃失,則也可能導致玩火自焚的下場。

喬丹快閃風波所導致的消費糾紛死結正源於此。為一睹籃球大帝本尊,許多人是「不計價」瘋狂採購,只希望換得一張入場券;這裡的「不計價」,不單單是指高消費額,而是衝著喬丹,許多人便無法以一般成本計算的消費理性來支配他們的行為。那麼問題來了:當喬丹下凡變成一道考驗瞬間眼力的光束後,NIKE又該怎麼補償所謂的「消費者損失」?既然喬丹被NIEK操弄成獨一無二的符號商品,則所謂「消費者損失」豈能用一般的等價商品補償?或者說,當甲男對乙女掏心掏肺的「愛」最後被當凱子玩弄,難道乙女只要把過去甲男送的項鍊、衣服還回去,甚至折現加倍奉還就能了事?

是以,消費者與NIKE的爭議絕非過去一般的消費糾紛可比擬。NIEK的大發利市,正是讓我們看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最細緻操作一面,但喬丹風波的難以善了,卻也說明NIKE不得不成為這個遊戲規則的波臣,自食惡果。這是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極大化的耍特技,但若從高空鋼索上跌下來,也鐵定去掉半條命。

(回目錄)



【左右看】全球扶貧大會在上海

【左看】
樣板的背後
胡寧寧

世銀舉辦的首屆全球扶貧大會正在上海召開,該會提出「大規模增進減貧成效」的兩大戰略,分別為「改善投資環境」和「發展社會包容」。其中社會包容是這麼說的──給貧困人口參與資源分配決策更多的機會。

乍聽之下,「賦權」理念多麼動人,但該文宣將中國施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視為實踐典範,亦即賦予農民參與經濟決策的自由,並指出勞動力從農業向二、三級產業的大規模轉移,是為成功減脫貧的關鍵之一,此時其司馬昭之心已昭然若揭。

換言之,這套扶貧策略係以「賦權」為名推進市場化。但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卻因市場經濟下農業日趨舉步維艱,大量農村勞動力於是流入了製造業、建築工地謀生;但普遍面臨卻是不穩定的工作條件。去年起中國各地頻傳民工薪資遭拖欠而跳樓的慘事,驚動高層展開調查討債;然此舉並非純因標舉社會主義國家的道德規範使然,而是這條通往農村輸錢帶的阻塞,掐住正是內需市場的咽喉。內需不足而來的連鎖蕭條,將使錢滾錢的火紅化為烏有,才是在恐懼下必得為之的妥協。終究就業和扶貧從不必然是等號,在勞動條件比賤大賽驅動下,兩者間之連帶即刻斷裂。

(文字工作者)




【右看】
中國發展模式的崛起
陳正心

有多國元首以及多個國際重要組織參與的「全球扶貧大會」,日前以「高規格、大規模」之姿,在上海舉行開幕式。該會旨在於交流各國扶貧經驗,並推動國際發展融資和全球扶貧事業。

主辦單位在文宣上提到打從1978到2003年,亞洲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相當程度是歸功於中國的貢獻。而繼中國總理溫家寶在開幕式上闡述,中國堅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走出一條「開發式扶貧道路」後,昨日中國政府又發表了一篇名為緩解和消除貧困的政策聲明,指出鼓勵私營經濟,以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產業和第三產業,好增強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廣開就業門路,為的就是貫徹「就業」做為減貧的主軸。

相較同樣為人口大國的印度,這幾年來致力發展高科技全球化,雖然也創造近百萬的工作機會,但與全國人口母數相比,仍顯相當不足,而大量失業人口和嚴重的貧富差距,正是這回大選原執政黨下台的主因。相形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道路,仍致力於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並加強基礎建設,這不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降低貧富間的懸殊,並進而鞏固發展內需市場,其發展模式更顯耀眼。

(政治評論者)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