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源源塯圳水、菁菁大學情
溫州街45巷塯公支圳綠美化案竣工落成感言
歷經七年漫長的歲月、及一波多折的過程,大學社區塯公支圳綠美化計劃終於落成起用。
民國86年底,大學里辦公處和「崔媽媽服務中心」(崔媽媽基金會的前身)」爭取到「台北市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規劃經費補助,委請文化大學景觀建築系陳章瑞教授協助,共同推動「源源塯圳水、菁菁大學情
-- 塯公圳支流改善之期初規劃案」。從86年12月下旬起,進行多次住戶訪查、徵詢許多學者專家意見,共召開了三次廣納社區民意的參與式規劃設計討論,《大學里塯公支圳案》終於在87年五月底完成期初規劃。但由於施工經費尚無著落,也未能取得水圳的無償使用權,使得塯公支圳改造案的細部設計及施工就一直被懸置著。就連大學里已故的高萬成里長在89年辭世前夕,心中都念念不忘塯公圳
的改造,視其為未了遺願。
90年初,經媒體披載台大校方將與塯公水利會合作,預備將流經台大校園內塯公圳大安支線重新復原,希望仿效英國劍橋大學模式將塯公圳塑造成「台大康河」。此消息傳出,再度鼓舞已沈寂一時的社區團隊,因而以大學里辦公處名義再度行文向塯公水利會申請,而塯公水利會也成仁之美,慷慨同意了里辦公處無償代管的請求。
後經大學社區各界的積極奔走下,塯公支圳議題逐漸激起台北都會社區營造及文化界的討論,並受到媒體的關注。90年12月大學社區也趁著大安區「市長與民有約」的機會,連袂向馬英九市長陳情,請求協助推動塯公支圳之文化/生態保存及周邊綠美化工作。當場獲得馬市長的重視。事隔半年,塯公支圳因此獲得大安區公所推薦入選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九十一年度地區發展執行計畫」,並委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以「大安區地區發展執行計畫
-- 發現塯公圳之美」為名,進行規劃設計。期間又獲得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結合六國景觀設計有限公司主動積極提供生態工法的水圳景觀設計。經過長達一年、多次的施工圖說及預算書之協調研商會議,及與基地現場居民的說明會勘,延宕了七年的塯公支圳綠美化案總算在92年下半年完成設計,由大安區公所進行發包施工。並在今年五月初竣工落成。
已完成的塯公支圳綠美化案採用最新的生態工法施工,利用中空的箱涵為架構,在不減損圳道水域原則下,不僅增添圳旁的複層植栽綠帶,且使魚兒多了許多可棲息躲藏的隔間;更成功的避免了施工中混凝土污染水質。並藉涼亭型的太陽能供電系統發揮圳水濾淨及灌溉等自動化、省電的水循環功能。現場並立解說牌引介各項富有教育意義的設計,為社區學子以及台北市民又增添了一處生態環保的戶外教室。
談到對塯公圳綠美化完成的感想,大學里高羅美惠里長表示:"經過七年漫長的歷程及無數的波折,大學社區終於完成塯公圳支流保存及水圳週邊環境綠美化的心願。"塯公圳"曾是伴隨著老台北人成長歷程的共同記憶,塯公圳支流綠美化案則試著讓當年新生南路未加蓋前塯公圳沿岸品質優雅的親水空間重現在大家面前。並將這一份屬於集體生活記憶的文化資產做為全體大學社區居民、及關心文化發展之台北市民的新獻禮!"
※ 大學里辦公處感謝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大安區公所、塯公農田水利會、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六國景觀設計有限公司、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崔媽媽基金會等單位的付出及努力,讓塯公支圳綠美化改善工程圓滿順利。
※ 受限於篇幅,相關附件文章(塯公圳發展史/大學社區塯公圳支流的保存構想…)無法在本稿中提供,請媒體朋友逕至「崔媽媽基金會」網站的「新聞媒體服務區」下載。 網址:
http://www.tmm.org.tw/news.htm
===================================
發言人:崔媽媽基金會 呂秉怡 電話:2365-8140 轉 211/BBC.0950-332-844
===================================
1.若您希望被列入長期的「崔媽媽」新聞稿傳送對象,請來電向「崔媽媽」登記(請留下大名、媒體名稱、電話、傳真、手機、e-mail等聯絡資料)
2.若您需要本份新聞稿的電子檔、或進一步的相關資訊,請上「崔媽媽網站」 的「新聞媒體服務區」下載http://www.tmm.org.tw/news.htm
●【傳稿者】:崔媽媽基金會/公關主任:黃琡珺(小黛)
●【電 話】:(02)2368-8140#232
●【時 間】:周一~周五,下午 1:00~5:00;6:30~9:30
===================================
■【附件一】:歷史上的塯公圳
大學社區之塯公支圳發展大事記(1997~2004)
1745年 郭錫塯開始興建塯公圳,歷時二十餘年完成。
1937年 日本人開始興築常被誤認為塯公圳的新生南、北路上的大排水溝
1960年 隨著台北都會化的發展,塯公圳灌溉價值減低,各段圳溝因而陸續被填平、加蓋。
1972年 為了解決都會交通問題,新生南、北路的大排水溝加蓋成為八線道的柏油路面,僅在新生南路三段懷恩堂對面留存著塯公圳紀念碑文。
1997,12 大學里辦公處和崔媽媽服務中心爭取到「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的規劃經費,進行塯公圳支流綠美化案的規劃。
1998,05 塯公支圳綠美化案完成期初規劃,但因施工經費尚無著落,及未能即時取得塯公水利會之水圳借用權,使得施工部份暫擱。
2001,01 台大校方宣佈將與塯公水利會合作,將流經台大校園內塯公圳支線復原,希望仿效英國劍橋大學模式將塯公圳塑造成「台大康河」
2001,03 位於南部的濕地保護聯盟發起「搶救曹公圳城市遺珠」行動,望能重劃舊有水道,連接高屏溪成為帶狀溼地公園。
2001,03,22 大學里辦公處發函向塯公農田水利會申請允許在溫州街塯公支圳進行綠美化工作,獲得塯公水利會同意無償委託大學里辦公處代為管理,並進行綠美化工作的正面回應。
2001,06 大學里辦公處函情環保局、養工處協助清除圳溝內淤泥,環保局基於抽淤泥將影響鄰房結構安全,因而上簽市長準備填平水圳,導致大學社區形成搶救塯公支圳的行動。
2001,07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執行「大學里社區發展計劃」,計劃中將塯公支圳改造列為大學社區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
2001,12,05 大學里辦公室、崔媽媽基金會、大學社區發展協會利用「市長與民有約」的機會,連袂向馬英九市長陳情,希望協助推動溫州街四十五巷旁塯公支圳之文化、生態保存,及周邊綠美化工作。獲得馬市長協助的善意回應。
2002,04,01~04 大安區龍安國小老師帶領三年級十個班級的學生分成五個梯隊前來塯公支圳從事社區鄉土課程的戶外教學,由大學里辦公處、崔媽媽基金與會、大學社區發展協會聯合導覽。
2002,05,29 塯公支圳獲得大安區公所推薦入選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九十一年度地區發展執行計畫」,並委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以「發現塯公圳之美」為名,進行綠美化的規劃設計工作。
2002,07,21 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所執行的「發現塯公圳之美」規劃案,舉行「塯公圳的春天 -- 婚紗攝影活動」。利用婚紗攝影師對環境敏銳的觀察力,為拍攝對象尋找水圳的美景,激發居民對於塯公圳空間環境之美能深刻的認識。
2002,08,08 經大學里辦公處爭取,塯公圳支流獲選台北市環保局社區環保服務團「建置生態綠化園地」之計劃,由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協助進行塯公圳溝之生態綠化工程規劃設計,並在社區辦理多場水生植物生態研習講座。
2002,12,18 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及六國景觀設計有限公司主動表達願意協助「九十一年度地區發展執行計畫 -- 發現塯公圳之美」案之生態工法之技術,並徵得都市發展局及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的同意下,協助塯公圳支流進行生態綠化景觀設計。
2003,01~2003,11 進行多次的「大安區地區發展執行計畫 -- 發現塯公圳之美」案的施工圖說及預算書的研商會議,及水圳基地之現場會勘工作。
2004,01,07 塯公支圳綠美化案開始施工,承包廠商:芊楓景觀工程行,並由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進行監造。主要施工內容為水岸植裁綠美化及太陽能水循環工程。
2004,05,29 都市發展局「發現塯公圳之美」的塯公支圳綠美化案正式完工,並舉辦落成啟用活動。
=======================================
■【附件二】:塯公物語
打開塯公圳的歷史相簿,道出水圳的前世今生
住在大學社區的朋友,你可能有聽過「塯公圳」的名字,或曾在懷恩堂對面的新生南路人行道上看過那座不甚醒目的塯公圳紀念碑;或從長輩的口中聽聞昔日新生南路未開闢前,塯公圳兩岸柳綠鵑紅的美景。塯公圳究竟為何?它有何重要性呢?
●水圳的由來
在先民的開發史上,通常把水利開發看做土地開墾的一部份,當灌溉系統建立以後,開墾工作才算大功告成。清朝開發台灣,於雍正、乾隆年間,現今大安區這一帶的移民增多,台北盆地興起水田化運動,為了提昇稻米產量,農業生產的方式也由粗放式燒墾轉為集約式精細農業。當時來台的居民,多來自閩南、粵東一帶,早已深知勞動密集的水稻種植業,因此只要解決水利問題,很快就能把平地變成稻米產區。
話說大安區初闢於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時範圍漸大。當時是農業區,農作之成長首重灌溉,先民最初利用天然池沼,築坡造埤,下雨時儲水,利用雨水灌溉田園,類此儲水池沼,古時稱埤或陂(坡)。故上陂、下陂、土地公坡(今金山南路郵政包裹大樓北側)、柴頭陂等名稱頗多。後因陂水不敷使用,於雍正、乾隆間築七股圳,繼築塯公圳,圳道陂池遍佈全區,農事大興。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蔬菜次之。
●建造過程
興建時間:乾隆五年(1745)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塯公圳的興建是漳州南靖人郭錫塯出銀萬兩所興建的,所以此圳才被稱做塯公圳。工程進行之中屢遭原住民滋擾,死傷甚多;復又遭遇到資金不足,地勢險惡等問題,蒙受挫折。幸好郭錫塯的志向十分堅定,傾家蕩產,歷經二十年終於修築完成。但在乾隆三十年間(1765),因大雨所引發的洪水將圳道暗渠沖毀,二十餘年的慘澹經營,一夕間成為泡影。郭公遭此打擊,更因缺乏資金修復,抑鬱而終。其子郭元芬繼承父志,復將圳道修築完成,唯將進水口由原景尾(景美)改在大坪林。塯公圳的水引自新店溪青潭湖水,為使灌溉水向北跨過景美溪,於是在溪流之上架設木製水槽,以木樁和木板構成,可以引導水流使灌溉水順利的流入北方的開墾地,也就是現在的大安區一帶。在極盛時期,塯公圳的水源可灌溉一千餘甲的農地,原有大小水圳26條,給水線長達140公里,灌溉區域廣布景美、古亭、大安、中山、大同、萬華及台北縣新店、坪林、石碇、深坑等地區的農田,達四千五百公頃。
由於塯公圳的灌溉流域廣大,水圳橫越河流溪谷,技術上極為困難。開圳最艱難的部分,是新店街東南方新店溪岸邊一段,上為高山陡壁,下臨新店溪流,其中一百多公尺全為岩石,須靠人工一槌一鑿挖掘,從中鑿開,作為水圳通路。其次是水圳必須東西橫跨景美溪,才可流到台北市。幾經研究苦思,採架設平底的木涀,作為水橋,但卻遭居民通行於其上;當作橋樑行走,終因無法承受重量而被破壞。最後挖通地道橫貫景尾溪底,再將去底的水缸銜接成管成為暗渠,利用物理上的虹吸原理導水。可是,洪水一來就會被沖失。幾經苦思,乃採用尖底的木涀,以避免居民通行,水圳才得以暢通。
●沒落--美麗的河流在記憶中死亡
民國50年代以後,塯公圳在台北的農業灌溉價值,隨著工商業發達而逐步式微,反而淪為髒亂惡臭的排水溝。部分地區的圳溝被填平,有些地方則是加蓋再做別的利用。民國61年(1972)塯公圳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加蓋工程,也象徵著台北市利用農田水利灌溉的農業文化正式向都會區告別。
現在在台北縣內,新店溪碧潭圳頭,能有一段至景美溪約五公里的渠道,是保留較完整的塯公圳原貌,附近僅有不超過三百公頃的農田在繼續使用。而溫州街45巷這一段原為塯公圳第二幹線的支流,反而成為台北市中碩果僅存未被加蓋的明渠。所幸本段水渠位居水源上游,水質尚稱清澈,溝內還可見到多種魚類、烏龜…等水中動物悠游其中,並在社區團體強烈的期盼中被保存著。
此外,還有一段塯公圳本尊/分身的小插曲,供大家回味。就是現今新生南、北路所覆蓋的溝渠,長期以來都被誤當成塯公圳的水道。但據塯公農田水利會表示,這一條從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交口,至與仁愛路交叉口止,左轉至新生北路的水道是1937年才由日本人開挖的大排水溝,並非真正的塯公圳。但這一大段的水道兩旁都遍植著搖曳生姿的楊柳,其中並有數座小橋連接兩岸,放眼望去的景致頗有蘇州的風貌。後來新生南路上塯公圳加蓋,原本寬廣的圳道再加上圳道左右兩邊的小路,促使新生南路較其他道路來得寬。而這一條因水道加蓋的「新生」道路,也因此而取名為「新生南、北路」。新生南、北路是沿著河道興築,據說當該路至仁愛路口時,河道突然左轉至仁愛路二段,再右轉到金山南路,然後才直行,這也是今日的新生南北路為何不能成一直線的原因所在。而新生南北路如今也只剩新生北路部份路段還可見隱藏橋下的水流。
在歲月巨輪的輾輾下,塯公圳消失了,對大多數三十歲以下的居民,它已經失去潤澤生活的意義,而三十歲以上的市民依稀有記憶被喚起,卻說不清楚記憶中它的景象。
※ 受限於篇幅,相關附件文章(塯公圳發展史/大學社區塯公支圳的保存構想…)無法在本稿中提供,請媒體朋友逕至「崔媽媽基金會」網站的「新聞媒體服務區」下載。
網址: http://www.tmm.org.tw/news.htm
回應此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