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05-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為何台灣的癌症存活率偏低?
如何看台灣?



【社論】
為何台灣的癌症存活率偏低?
 
 

號稱全球最大醫療NGO組織的美國癌症協會正與台灣的相關團體進行交流中。據該團體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美國癌症5年的存活率約有62%,反觀國內癌症存活率則只有一半;這個同命不同運的現象,不只令我們的癌症病患與家屬同感悵然,同時亦有必要更進一步探討相關原因。

或有一說,台灣癌症病患存活率如此之低,與「談癌色變」的心理有關。由於許多人認為罹癌與到鬼門關前報到無異,故常產生兩種極端反應:「放棄治療」或「過份積極治療」。放棄治療意味了對人生盡頭的默數,「過份積極治療」則是奮力一搏,除正規治療外,尚求助於各種民俗偏方妙藥。但這種喪志認命與百轉千折尋生機的做法,看似處在兩個極端,其實都是共建於「懼癌症」的集體心理上。

癌症當然有可怕的一面,因為就算是美國,其存活率也不過62%,等於在生死的天平上各占一半機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罹癌也未必那麼令人絕望,就臨床經驗來說,愈早期檢查出來,治癒率便愈高。但癥結也正在此,台灣的癌症存活率之所以偏低,與其罪責患者認命或病急亂投醫,倒不如去追溯為何當許多人知道罹癌時,大多已惡化到末期?若非走到這一步,哪來的喪志認命與病急亂投醫等極端情形?

我們先從醫療體系的源頭去解題。上過醫院的人都知道,醫生對一個病人的診斷時間絕少超過3、5分鐘,除非醫生賽華陀,否則這其中(隱藏性)誤診所導致的醫療不當與延遲,絕對比現有正式醫療糾紛紀錄來得嚴重。換句話說,台灣的癌症病患每每得訊,大多已處在末期的「生死之交」,這相當程度得歸咎於這種超理性的「醫療效率」。是故,這是醫療體制殺人的結構性問題,而非病患不配合的技術性個案。

接下來的另一問題是,醫生之所以會用生產線的方式來「服務」病患也有其苦衷,畢竟自雇自營的醫師已在萎縮中,多數為醫療資本所雇,因而勞動自主性逐漸喪失。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本求利的私人醫療體系把病患當搖錢樹、將醫師當做生產線勞工,可說毫不令人意外;是以,若根據利潤邏輯行事,則超短的診療時間既代表了醫師雇工的超高勞動強度,也意味了病患權益的剝奪,醫病雙方都是輸家。

準此,我們認為所謂的醫療政策,應從醫療體系的整頓著手。可行之計有二:上計是在供給面上以公營資本來壓抑私人醫療資本,如此才能與全民健保這個需求支出的去商品化相配套;下計,至少得改善醫療產業的勞動條件,讓病患因醫師勞動強度的減緩而間接受益。若上述兩個解決方法都不可得,那麼提升台灣的癌症治癒率,猶如空談。

(回目錄)



【左右看】如何看台灣?

【左看】
看台灣的角度?
李鎮偉

地圖是參照性的,人們用它來測量周遭事物,所以如何劃地圖,不是一個通論,更不會在歷史軸上的一成不變。我們最常見的地圖就是描述領土的國家地理圖。國家主權宣示的界地,彰顯在地圖中。立委李慶安要求教育部長「躺著」接受質詢所引發的爭論,應驗了「台灣主體性」這個抽象概念的流動性與政治衝突的隨意性。

當然,對被訓化的台灣民眾,擺脫「秋海堂」到「老母雞」的中華民國領土形狀到承認「蕃薯」台灣,不是科學的繪圖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地圖當然可以東西南北轉變,若它的識別意義是相對的。17世紀殖民強國下的台灣,20世紀後半葉的中華民國,在實質意義下,都意指了台灣的附屬性。若前者是殖民屬性,那後者的屬性就更為複雜了--中國與台灣的歷史-政治關係。

上次「本土派」在地圖上動腦筋,伴隨著從李登輝的「南進」論述,這次南上北下的繪圖,什麼論述支撐呢?是進步的反思,還是「台灣中心」自大症再度發作呢?依現實,在地圖上加重台灣與菲律賓、印尼、與東南亞國家的地理關係並不為過,他們的移工,已是台灣經濟體的支撐者。「進步」的民進黨壯青派,難道不應藉此從這樣的視野建構他們的「新台灣文化論述」嗎?

(文字工作者)




【右看】
看台灣的主體性
林錫琨

親民黨立委李慶安嘲諷教育部長的地圖倒轉說,以為這「讓所有做地球儀的人都很困惑,這樣的地圖根本沒人會看…『去中國化』很簡單,只要把台灣放在地圖中心,把台灣放大到與中國大陸一樣大,其他國家畫小」。又是一樁典型的國親「摳洗」嘴臉。國親一面為奪回政權,討好台灣民眾,「親吻土地」,甚至要併黨改名,一面懷抱著「中國正統」論,逢綠必反。

主體性,是建立台灣群體住民的最小公倍數,不是最大公約數。凡是此地住民,不管是原住民、外省人、閩客人、還是新移工,以台灣人自稱,本就不是件值得懷疑之事。但民進黨的「福佬沙文主義」令人不放心,國親的「中國意識」更為虛偽,使得任何一項細緻的社會再教育總是在這兩造中擺盪。

換個角度看台灣,有何不可?我們不是經常從歷史的軌跡中,重新思索現在的台灣嗎?我們不是必須從社會受壓迫群體的角度看台灣社會嗎?換個角度看台灣,不是要抹去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而是要加入新視野,看看我們做為海洋國家與鄰近國家的歷史、社會與文化關係。對於正在形成的多族群、多文化的台灣社會,何嘗不是一件必要的社會工程呢?

(大專教師)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