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4-05-31》 |
本期內容 | |
◎ 教育論壇 應憐杜公輕湖海 不信身是眼中人! | |
◎ 劍橋漫遊30 西方人眼中的「努力工作」 | |
◎ 客廳幼兒園 教孩子下廚樂 |
教育論壇 應憐杜公輕湖海 不信身是眼中人! | |
吳忠泰 | |
施政得不到行政院支援的黃榮村部長終於得到解脫,下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犧牲打由杜正勝先生接手,吾人在此表達對歷任砲灰部長的敬意與哀悼,包括杜部長在內。 當行政院以一新耳目的理由換掉黃部長,其實也是為自己的吝於支援教改做了最佳的閃避,不僅如此,行政院更進一步想用杜正勝先生勤於推動本土論述的衝勁來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教育,我們預言除非杜部長有很深切的體悟與行動,否則也難逃工具化的宿命——教改是工具、本土化也是工具,在當局的眼中恐只有政權,只有鞏固執政。新部長的新史觀恐不免被利用成政權文宣抹布。 久處在故宮的杜正勝何嘗了解:現在的教育部絕非成周的赫赫威儀,反倒和東周王室衰微、地方各自為政頗為神似。在歷經十年教育權下放及多數補助經費轉移到主計處之後,教育部已變成一個有責接受責難、無權賞罰地方的跛腳行政部門:中央與地方或大學的政策協調異常困難,高教管不了,國教管不動,中教又太難管,此其隱憂之一。 相較於對林信義拼經濟的有求必應,行政院極度吝於給予教育部政策工具,無論是主計處或人事行政局,對於教育部近年來所提出的需求幾乎從未給予正面回應:要人不給人,要錢不給錢。唯一的例外是被女教師下跪逼著做的退休專案3年3百億,而且還是計入中央對縣市的一般補助中,仍然算在教育經費下限額度中。換言之,是以排擠其他教育需求的作法來解除教師擠退的引信。這和拼經濟所獲得的政策工具相比(土增稅減半、1兆2千億優惠房貸、擴大就業方案、延長產業優惠等)相去有如天壤之別。教育部面對各方需求卻一無籌碼,只能用86年的經費水準來支撐93年的教改需求,其窘迫可想而知。94年概算甚至短缺150億以上。現在杜部長被要求重視教育內容──所謂回到改革的核心價值,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一盤盤待決、待補充的資源重劃棋局,能否洞悉當局的請君入甕、欲食無米炊之心,進而反向對閣揆力爭資源,此其隱憂之二。 面對生源不斷陡降一去不返以及人口多元化、人口老化將進入狂飆期,經建會對此曾有跨部會專案,然而歷經一年10個月迄未有結論,應以何種措施才能鼓勵生育,仍停留在各部會幕僚的紙上作業;照護工作應產業化與否迄今仍未定案。教育部對此挑戰所提出的國教精緻工程,及5年發展計畫等對策仍未得到行政院的接納,無以符應人口各種結構變化的新局,教育部長要面對的是只向拼經濟低頭、不願為拼教育埋頭的部會團隊,其他部會眼中只有對教師、對學生的人事管理,而非以人力資源發展為著眼;教育發展的策略只靠文宣、不給資源,面對當局這種只想永續執政、卻不把台灣永續發展的人力藍圖與財政當一回事的心態,此番孤寂、此番「涕泗只堪對父老」的困局,將是黃部長留給新部長最沉重的遺產,此其隱憂之三。 游揆所一貫強調主張的台灣主體性教育是政治人的講法,回到教育領域與文化領域便有相當不同的論述,這點杜部長在故宮任內應有深切體會,杜部長究竟要做教育人、文化人的本土教育或者是政治人物交付的本土教育,外界確有疑慮;坦言之,若為前者,則杜部長須與教學現場的教師真心切磋;若是要做到政治人物所期待的本土教育,似乎沒有進行一次教師思想改造不可,果真如此,教育界的動盪將達到空前。杜部長能否與台灣清明之士殺出一條前瞻超脫的路,而非受困於某些過時與狹隘地域觀點的本土觀,是否理解一個意圖長期執政者對教育必然進行控制,而他在當局眼中正是一個好棋,此其隱憂之四。 數位科技與全球化使得教育的定義和範疇發生根本改變,教育部實際上現在只是學校教育部,和以往的影響力相去甚遠。然而在零時差、零落差的時代還要推動同心圓的學習觀策略恐有爭論。學校教育和有如洪水的全球流行文化資訊相抗衡,已然慢性解體,是否能以複雜理論去調和取代線性或同心圓概念的教育理念,免蹈膠柱鼓瑟、教育萬能的迷思,此其隱憂之五。 龐大的教師擠退潮不只是與財政困難互為因果,且已涉及世代典範的流失與重塑,然而自中央到地方,無論是教師組織或官員皆只在錢上打轉,忽視了專業典範的建構與論述;校園與社會交融日深,各世代核心思維左右學校教育質變,說當前是禮崩樂壞也可,說是風捲殘雲也可,面對教師人力結構之改變,若杜部長僅以歷史感為號召,恐顯勢單力薄,難以穿透生命之荒謬與教育工作之價值,無以引發異世代教育人的共鳴,此其隱憂之六。 十年教改中的陣營化現象,使得教育元氣大傷,改革與反改革的旗幟不宣而喻;師範反師範、拼音之爭、聯考之袪、課程之改、教材之變,黃前部長與曾前部長雖欲力主中立而不易得,鄉土與國際孰先孰後猶在較量,中央調控與地方自主爭議未歇,教育圈日日有如戰場,新部長應有耐心與包容力,將教改工程的參與予以非陣營化,然而立院問政激化、學界巷議不輟,隨時趁興而起,將不因部長更迭而稍減,此其隱憂之七。 豪氣無法解決糾葛,自信只能放在心中,台灣的教育相應於台灣的發展,不但已被污名化,且被邊緣化。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祝福杜部長及教育部的同仁,自今天起有一更好的轉機,重建人民對教育的信賴。 |
|
(回目錄) |
劍橋漫遊30 西方人眼中的「努力工作」 | |
Celeste | |
「努力工作」(work hard)在台灣人的字典中,是個好詞,是對人的正面看法;但在西方人的眼裏,你努力工作是因不夠聰明,所以才要用「努力」來彌補智能上的缺乏!因此這個詞也常被用在出色的有色人種上,以弭平西方人本身的優越感。在劍橋,最初聽到這詞用在我身上,還挺高興的,有受到肯定的感覺,但慢慢的,我發覺情況並不是原本想像的那個樣子! 今早讀了一段文章,讓我心有戚戚焉:「當非裔美國女孩與白人男孩一樣好的時候,老師通常將她們的成功歸因於努力工作,而認為白人男孩其實可以表現更好,只是不夠努力!」 在我住的房子內,除了一個澳洲人念碩士班外,其他都念博士班。其實我老早嗅到他酸酸的心情,他最初說碩士只要念10個月,博士要念3年以上,他才不要把生命花在念書上。他說,你們亞洲學生就是那麼努力工作,所以成績才能維持不錯,你們念書的時候,我們已在沙灘做日光浴了!過了兩個月,他問我有什麼獎學金可以申請,他認為只要再念兩年「就可」拿到博士,why not?事實上很少人可以3年拿到博士,而他最後也沒拿到獎學金。 一個韓國同學氣忿得說,難道他們從來沒想過我們有語言、文化及生活等許多問題要適應?他們念一本書可能只要兩個小時,我們可能就要花兩天的時間來完成;他們寫完作業,立刻可以交,我們可能還要花錢找校對的人,因此還要提早一個禮拜完成作業! 對於「花錢找校對」,這位韓國同學特別忿忿不平。她認為學校收了我們相當於當地學生3倍的學費,卻沒有提供外國學生任何的語言協助,以致於許多學生要自己掏腰包請校對或到外面上語言課。校方沒對他們的政策進行檢討,卻是常常聽見許多教授抱怨外國學生的英文程度。我甚至聽過一個指導教授對一個外國學生說,我改你的英文就夠了! 當我聽到在美國念書的同學說,美國每個學校都有一個部門免費幫外國學生校對論文,實在是令人羨慕。至少這是對平等基本上的努力,讓外國學生不因語言上的障礙影響其該有的學術表現。 我的指導教授常用bright(聰明)來形容她的白人學生,但對於東方學生,我目前聽到的是work hard(努力工作)或某人從不休息(Somebody never stops),而我就是「work (very) hard」的那一類,或許是特別駑鈍吧!但第二學期結束,我提出3週假期的要求,反而是她不高興,還叫我帶哪些書去看,到底是誰never stops? 在我第一個作業拿到最高的成績,班上同學彼此口耳相傳,有人來跟我恭喜時,「work hard」這個詞出現頻率特別高,成為我拿到這種成績的代價與解釋。縱然耶誕節及新年那段時間,約兩週的光景,我到處遊蕩於教堂與小村落之間,有些同學也知道,但若「work hard」的解釋可讓他們舒服些,我也無妨! |
|
(回目錄) |
客廳幼兒園 教孩子下廚樂 | |
宋嘉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 |
超級喜愛DIY的老美,一到週末假日,就很喜歡敲敲這個、釘釘那個。她們以動手動腳動腦為樂,以自己能製做桌椅傢具、修繕馬桶、腳踏車、電器為榮。這種崇尚凡事自己來、培養獨立性的觀念,從小就落實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教育裡,在學校教育中也不例外。比如兒子上的幼稚園裡,就偶爾會有一些教小朋友做食物的教學活動(2歲時,兒子只是跟著老師剝番麥葉子,3歲時老師要求小朋友帶一樣愛吃的蔬菜到學校,讓老師給她們讀童話故事「石頭湯」時,順便學習做簡單的蔬菜沙拉),我自己以前在4歲小朋友的班上實習時,則是看到老師教小朋友們做披薩。 這些寓教於樂的活動,其核心概念非常簡單,他們只是希望小朋友不要只知道食物是拿來吃的,還要對於自己吃的東西是怎麼變出來的,能夠有一點點基本常識,而這種常識的培養任何年齡開始都不嫌早,所以學校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安排一些簡單的廚藝活動,讓孩子學習烹調之樂。這在現代人逐漸依賴外食的21世紀,顯得格外重要。 我知道有很多父母並不怎麼鼓勵孩子進廚房,許多老一輩的更是如此。他們說,廚房有火爐瓦斯、有刀剪利刃、有玻璃瓷器、有電源插頭、有杯杯盤盤、有湯湯水水……有太多危險(嗯,這樣聽起來,廚房確實是個危機四伏、充滿陷阱的地方),所以煮飯時只要孩子一跨進來,總是快快將之趕出去,而忽略了這也同樣是個可以教授孩子生活技能的大好時機。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習慣進廚房。他們一進廚房不是要開冰箱找東西吃吃喝喝,就是去翻儲物櫃找東西吃吃喝喝。哪天妳臨時有事不克趕回家做晚餐,叫妳十幾歲的孩子自己做個蛋炒飯他都不會,只會去拿妳的錢到樓下買泡麵裹腹。買泡麵、買速食、買零嘴……買任何所有妳想得到的不健康、不營養、不衛生的食物,然後吃下所有這些不健康、不營養、不衛生的食物,慢慢累積出現代兒童過早發生的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等文明病。 太方便的外食機會,也造就現代人對廚房的疏遠與冷漠。記得自己小時,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每天下班回後,還要忙著張羅全家大小的晚餐和隔天的便當,家裡只有每逢週五晚上會出去打打牙祭,讓辛勞的母親休息一下。現在情況恐怕是顛倒過來,很多家庭是只有每逢週末,才有興致在家裡開開伙,其他要上班、上學的日子就用現成的來打發。也有許多家庭則乾脆幾乎完全不用廚房。這其實不是台灣才有的現象。前一陣子的報紙才報導過,根據調查,現在的美國人也愈來愈少使用廚房。往日這個匯聚全家人歡笑、熱力、飽食與幸福滿足感的地方,已經漸漸喪失它的傳統功能,變得聊備一格、可有可無。似乎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廚房的地位在整間房子裡一落千丈,淪落為眾多房間中的一個。 這其實是一種損失。因為廚房裡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與生活哲學,廚房也是最能讓人體驗什麼叫「從無到有」、「千變萬化」的地方,它的地位跟應該跟書房一樣重要。想想看,用相同的材料可以做出各種不同的菜式,不同的人來作相同的菜,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間做的菜更是可以極為不同,因此每一道菜的產出都是一個魔術,每一種料理及烹飪方式都在訴說人類各色各樣的文明。廚房是這麼好的才藝教室,這麼好的文明集散地,我們怎麼捨得讓它淪為食品儲藏庫? 我不知道您對廚房功能的逐漸喪失、都市人烹調意願的逐漸低落、愈來愈依靠外食和速食是怎麼想的(我在此並不是主張再把女性綁回廚房喔)。對我來說,一個人能不靠上街買便當、吃館子或煮泡麵、燙料理包而能餵飽自己、養活自己,是很基本也是很神聖的一件事。不管生活步調再怎麼快速,工作再怎麼忙碌,偶爾抽個空下下廚房,仍然是可以辦得到的。我不要求孩子將來要有多好的廚藝,我只要求他們學會用最不懶惰的方式餵飽自己。從小培養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這樣一點工夫、學習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的觀念,這些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難道會比學電腦、學英文、學珠算心算來得不重要嗎? 我非常不喜歡孩子只會當伸手牌,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對唸書以外的事一無所知,對自己吃進嘴巴裡的東西一點「感覺」都沒有。太多台灣孩子對「事物的源頭」這種事缺乏好奇與敏感度,他們對於一個完成品(包括眼前的食物)究竟是怎麼「變」出來的,一點概念、甚至連一點想要知道的興趣和慾望都沒有。我認為對How與Why缺乏熱情,是人變麻木的開始;對過程不加重視,只看重結果,是人變功利的表現。在凡事都講求要快速見效的現代社會裡,怎樣讓孩子不要太早對生活裡最簡單而基本的事情(諸如吃飯)失去好奇,也許是值得我們想一想的問題。 3、4歲的孩子,凡事都還想要插一手,凡事都還想要自己來,親愛的家長們,下回您興致來,欲在廚房裡展露手藝時,讓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們多逗留一下,把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從書房裡或電視機前抓來,教他們做做簡單的食物怎麼樣?只要我們稍加注意安全問題,廚房不應該是個可怕的火藥庫或堆棧食物的倉儲。它可以是才藝教室,是魔術師的百寶箱,是品嚐各國飲食文化的搖籃,是填飽肚子的地方,更是凝聚全家人感情的加溫場。君子,真的需要遠庖廚嗎?週末假日想要外出踏青卻人擠人時,改個方式,帶著孩子親近廚房吧!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