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4-06-02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同心圓的關鍵問題
高學費如何商量



【社論】
同心圓的關鍵問題
 
 

新任教育部長杜正勝在履職之後,果不其然,由他所倡導的歷史「同心圓理論」,立即成為立委們的焦點質詢話題;然而,無法拋卻國族主義意識的立委們,對於此一歷史書寫方法,僅僅只能停留在「自大」或「自卑」的貧乏形容與指責的層面上,而未能真正切入其問題核心。

同心圓的歷史書寫方式,說來的確足夠理直氣壯,因為它試圖確立歷史書寫者的主體位置,而非只是各種大歷史敘述下的客體;但是,同心圓方法的問題關鍵因此也在於這一「主體性」的問題上,亦即,主體(我)是誰?主體如何自我知覺與確認?我(主體之一)和他人(另一主體)之間的關係為何?這些也就是關於主體如何形成的問題。

事實上,主體此一身份,並非是無庸置疑地與生俱來的,主體乃是一種發現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脈絡之下所形成的,因此,主體便是一種歷史產物。誠如眾多社會心理學家所共同確認的,「自我」是在社會學習的過程中所逐漸被形塑的,無論是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重要他人」或是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鏡中自我」,這些類似的概念,都是指涉著「自我」之形成與社會互動之間的關連。同樣的,包含著「(社會性)自我」內涵的主體概念,其形成也是在一社會互動的歷程中所逐漸被打造出來的,因此,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關係中、在相異的社會脈絡下,就會產生不同的主體性與主體意識。

主體性因而是複雜、歧異與多元的,這其實就是同心圓方法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問題核心所在。在同一個社會中,處於不同社會位置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主體(性)──亦即產生不同的圓心,因此,同一個社會,其實將包含著多得不計其數的同心圓;甚至,即使是同一個人,也將因為其相對社會位置的改變,而有著不同的同心圓。

同心圓方法的歷史書寫,因此將具有如下的批判性質:否認社會僅存在著一個同心圓,並勢必要承認:任何一種企圖以唯一同心圓觀點所進行的歷史書寫,都將是一種壓迫、一種對於歷史豐富性的抹煞與消滅;唯一同心圓的觀點,也就是僅承認社會上只有一個「單一主體」,而否定其他主體的存在與意義。因此,同心圓方法,究其實是根本反對各種國族主義的,因為國族主義者總是試圖消滅其他相異的社會主體,而僅存一「民族身份」,同心圓方法,因此可以反對中國(族),但同樣也是反對台灣國(族)的。

職是,我們要勸告各位國族主義者,要以同心圓方法來批判過去的霸權,也請小心,千萬別拿了這一塊大石頭,往自己的腳板上狠狠的砸下去。




(回目錄)



【左右看】高學費如何商量

【左看】
反不反財團中心論?
李亮/文字工作者

許多大學的學生已經串連起來抗議新一波學費調漲風,似有再次引爆爭議的態勢,成為杜部長的頭號課題。

爭議已久的學費問題主要來自政府一貫的「教育商品化」政策,將憲法規定的國民權利變成陳總統口中的「投資」標的,於是有錢的儘可投資獲利,沒錢的可能連進場的份都沒有。商品化政策的另一面是「自由化」,開放設校大搞市場競爭,結果使得小小台灣成為大學密度最高的地方,更使得許多學校成為財團逐利的工具,壓縮學校設備、師資成本等等,犧牲了學生的受教權利。

真要解決此問題,勢必要設法遏止目前的「商品化」、「自由化」趨勢,這不僅關係教育政策的改革,也牽涉到政府經費的總調用,尤其是如何建立公平稅制,透過追討財團稅來支應社會支出。這一切的根本,都在於改變目前政府全面力挺財團的「財團中心論」。

杜部長做出扭轉世界地圖、賦予台灣「中心地位」的驚人之舉,顯然是把「中國帝國中心論」看成是教育主要問題之一加以批判。不論白目與否,勇於批判「中國帝國中心論」的杜部長,對於眼前明擺著的、在台灣政府中根深蒂固的「財團中心論」,要採取什麼態度?值得吾人密切監看!




【右看】
私校公校大不同
王放/政治評論員

大學生反高學費大概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之一,尤其是那些國立名牌大學的學生。只要不是太昧於現實,誰都會承認高等教育中存在明顯的階層差異:學費較低廉的國立名牌大學,學生多來自經濟相對較優渥的家庭,而昂貴品質又糟的私立大學,學生卻多來自經濟較差的家庭。那些國立大學的學生,學費低不說,大部分也都由家長埋單,今天卻跑出來反高學費,實在奇怪,擺明了是既得利益者恐懼失勢的反應。

真正該反高學費的是那些私立大學學生,但理由不是什麼「教育非商品」這種空洞的理想詞語,而是「物應有所值」。私校的學費是公校的兩、三倍,教學品質卻差了兩、三倍,社會地位也低了兩、三倍,極不公平。

吾人真正應該深思的是:這種公校私校的差異,背後其實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真正問題,就是舊式的升學主義體制。這種體制以單一標準化約出來的分數判定學生的高下,再依此高下分配資源,培養能力,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精英體制。私校的高學費低價值,正反映了這種體制的問題。就此而言,要從學費入手打破這種體制的話,便應該理直氣壯地提出「物應有所值,否則退錢」的訴求,而不是跟著國立大學的既得利益者起舞。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