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勞動者電子報http://labor.ngo.org.tw
◇政治民主 社會民主 經濟民主◇
★ ★ ★ ★ ★ ★ ★ ★ ★ ★ ★ ★ ★ ★ ★ 2004.06.12 ★
您正與 5248 位讀者共同分享「勞動者電子報 」!
--------------------------------------------------------------
■主題文章:全球化下歐盟工會的發展(許逢麟)
---------------------------------------------------------------
【活動預告】
產業民主國際研討會---台灣與德國的經驗交流
自從「國營事業管理法第三十五條」修正案通過以來,產業民主的價值已在
台灣開始茁壯,而各公司事業的勞工董事亦紛紛出爐,工會從過去傳統的對
立角色,轉化成參與企業經營的伙伴關係,除角色扮演上的調適之外,勞工
董事在公司董事會表現,往往就成為各界檢視產業民主制度可行性的主要依
據。本次活動特地邀請名列全球十大跨國企業之一的福斯汽車,其公司勞工
董事與工廠會議主席來台與國內勞工董事、相關實務工作者、專家學者們,
進行經驗交流與座談。
時 間:2004年7月14日(星期三)
地 點: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
主辦單位: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全國產業總工會
如欲報名或瞭解詳細研討會議程,請至http://tlsa.ngo.org.tw/下載
-------------------------【主題文章】--------------------------
標題\全球化下歐盟工會的發展
作者\許逢麟(德國馬堡大學博士候選人)
----------------------------------------------------------------
★前言
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東西兩大陣營毀滅性衝突的局勢雖然得到抒解
,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區域性衝突的增加。不論在東歐、前蘇聯地區、非洲
、中東或印度半島,大規模或零星的衝突自九零年代後就不斷發生,這一
方面可說是地緣政治改變的緣故,但是另一方面也肇因於經濟全球化的發
展趨勢,讓國際資源間的分配更加的不公,加上國際資本流動的無法控制
,使得原本脆弱的國際體系更是處在不穩定的狀態。
尤其在全球化資本無疆界的時代,國際資金的突然進駐或撤離,常常會造
成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而其對於新興工業國家危害尤甚。即使
如此,在經濟全球化或新自由主義的迷思下,各國還是競相以減稅或降低
社會福利支出等方式,作為吸引或留住資本的誘因,造成各國間的「社會
政策惡性競爭」(Social Dumping)窘境。此一現象讓全球財富分配不均
的現象更加惡化,南北資源分配問題衝突不斷,同時老牌工業國家在國內
出現所謂「富裕中的第三世界現象」。
就業市場結構的改變,國家削減社會福利支出與項目,中產階級消失與社
會貧富差距擴大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創造就業機會以及防止貧窮
化的現象,幾乎都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課題,但是資本主義國
家在政策方針的制訂上卻仍生活在通貨膨脹的陰影下,使得主導國家機器
的政府與工會在解決上述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經濟思維方式。
國家在新自由主義的思潮下,經濟政策大抵以貨幣政策為主,強調市場中
的供給面,利用放鬆勞動條件來刺激就業市場,簡單的說就是讓價格機能
來決定就業市場上的供需。工會的主張則強調需求面,利用消費來刺激市
場,利用需求創造供給,因此確保每個人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刺激和維持
景氣繁榮成為充分就業的條件。然而在貨物自由流通與各國「社會政策惡
性競爭」的條件下,國家越來越難對總體經濟做宏觀調控。1982年法國政
府的大凱因斯計畫失敗後,工會勢力節節後退,也無能提出有效的經濟政
策來對抗新自由主義。
然而歐洲工會也認識到,新自由主義所強調的市場機能是空幻的,也就是
各會員國工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就業而在勞資對抗過程中,退讓太多所造成
的。在經過近二十年與資方的妥協後,歐盟各會員國工會逐漸認識到唯有
團結,才有可能阻止各國社會政策的惡性競爭現象,讓各國不能以降低勞
動條件為籌碼,以勞動者利益為代價,來迎合跨國企業的需求。在此認識
之下,歐盟各會員國工會自九零年代初開始進行整合,發展出不同的合作
途徑,並且與歐盟執委會,以及社會與經濟委員會相互協調,試圖強化歐
盟機關在社會政策與勞動政策方面的功能,謀求制訂歐盟的勞動規範標準
。另一方面各會員國工會也建立起彼此相互協調、合作的管道與機制,抑
制工會間的區位惡性競爭,以下則簡要介紹三種歐盟工會內的合作模式。
★歐盟會員國工會間的合作模式
一、歐盟跨國企業工會的合作模式
1994年執委會通過「歐洲工廠會議指令」,根據該指令,如果跨國企業
在歐盟境內雇用的勞動者超過1000人,同時企業的營業所分屬在兩個歐
盟國家以上,每個營業生產單位所雇用的勞動者超過150人以上,則負有
義務為受雇的勞動者組織「歐洲工廠會議」,並提供歐洲工廠會議有關企
業營運的相關資訊以及勞動者的公開聽證。會議的組織與程序方式或由企
業經理人以及工廠會議代表共同協商,或直接轉換「歐洲工廠會議指令」
所提供的組織方式與程序。
此一指令提供歐盟各會員國工會建立跨國性網絡的機會,利用此網絡交換
資訊,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以及深化各工會的問題討論,建立進一步
合作的可能性。然而,此一機制雖然提供工會與資方跨國性對話的平台,
但是「歐洲工廠會議」實質擁有的權力幾乎都僅在資訊的取得,對於企業
的營運並沒有參與權,這與德國工廠會議的運作有關鍵性的差異。再者,
「歐洲工廠會議」對於企業主來說也並非全無好處,企業主藉由此會議與
勞動者建立單一的對話平台,與勞動者簽訂全歐適用的勞動契約,減少在
各會員國內因不同工會談判要求,而產生的額外成本。其次,提供資訊諮
詢與告知的義務也讓勞動者瞭解企業營運的問題,參與問題解決方案,減
輕企業再造所遇到的阻礙。
「歐洲工廠會議」看似可以創造工會與企業雙贏的局面,但是從長遠的觀
點來看還是有學者與工會人士憂慮將侵蝕工會的力量。
首先「歐洲工廠會議」可能阻礙一體適用的歐洲勞資協議談判模型的發展
。根據該指令,「歐洲工廠會議」的建立可由資方和勞方共同設計,因此
「歐洲工廠會議」的功能將取決於勞資雙方間的角力,佔優勢的一方將主
導此一制度的設計。由此所衍生的問題則是各個不同跨國企業內的「歐洲
工廠會議」將有各自不同的面貌、組織方式與功能而導致兩個結果。第一
,在各國鬆綁勞動法規的趨勢下,各式各樣的「歐洲工廠會議」模式將使
未來這些「工廠會議」合作的可能性更為困難;第二,「歐洲工廠會議」
的發展可能破壞內國的勞資集體協商制度,進一步侵蝕會員國的勞動法,
加速勞動條件的鬆綁;第三,「歐洲工廠會議」是由該企業的勞方所組成
,其所關心的議題自然落在企業的營運,而降低勞工對於所屬工會事務或
其他工會發展的關心程度,削弱工會在勞資集體協商的能力。
二、跨區域的工廠會議合作
跨區域工廠會議模式的成立與經濟結構轉變以及歐盟整合有相當大的關係
。這類模式最主要的目標在於強化區域內各會員國工會所屬工廠會議間的
合作,降低或避免區位競租(Standortkonkurrenz)的壓力。因此這類會
議所關心的事務大抵以區域性事務為主,特別是有關資訊交換、勞工教育
訓練以及就業市場協助諮詢等等。同時由於歐盟內設有「區域政治與發展
委員會」,因此跨區域工廠會議也與各地委員會合作,提供相關經濟、結
構以及就業市場政策等多方面建言,並在1991年正式得到歐洲工會聯合會
對其地位與功能的認可。
但是這並不表是跨區域工廠會議有一平順的發展。事實上跨區域工廠會議
的發展困境可以說是歐洲各國工會難以合作的縮影。首先所面臨最普遍的
問題就是語言障礙,語言阻礙區域工廠會議的合作,同時溝通的成本也非
常地高。其次由於歐盟沒有制訂一致性的勞動法,因此各國不同的勞動法
規、社會法規、各項與勞工關係密切的社會政策都有所不同,致使協調一
致行動的可能性更加困難。再者跨區域工廠會議雖然受到歐洲工會聯合會
強力支持,但是其與各所屬工會的關係卻非完全沒有摩擦,而跨區域性的
勞動問題也很難整合到一般全國性的工會事務之中。
最嚴重的問題則在於缺乏充裕的經費來跨區域性事務的推動。跨區域工廠
會議的財務來源非常依賴歐洲工會聯合會與其各所屬工會,然而由於語言
、法規、勞動市場狀況等等各項因素,其所需的經費較一般工廠會議運作
為高。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該會議很難發展專業性來推動各項工會事務
,致使跨區域工廠會議雖是很好的協調機制與合作模型,但是在操作上卻
困難重重。
雖然有上述的困難,近年來跨區域工廠會議的發展還是引起各界的注意,
主要是因為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推展的跨區域工廠會議行動綱領在1997年
逐漸取得成效。根據該行動綱領,歐洲金屬工會要求所屬各國工會在跨國
邊境的區域支持相互結盟合作的鄰國間跨區域工廠會議成立,以有效行動
進行區域內勞動資訊交換、提供勞動服務諮詢,而更重要的則是以頓薪資
政策協議(Doorn Tarifpolitik)有關薪資與勞動條件談判內容為基礎,
共同發表勞資集體協商聲明,遏止區位競爭的惡化。
三、歐洲層次的工會聯合會模式
以產業別在歐盟層次上組成工會聯合會的動機,主要是為了避免八零年代
開始出現的勞動條件惡性競爭現象。歐盟層面最重要的工會組織─歐洲金
屬工會在1973年即體認到這個事實,並致力於全歐性的薪資談判政策。當
時他們主要的政策方向仍以需求創造供給的主張為主,要求確保與強化人
民消費能力、改善收入結構,以及提高最低工資水準等等。在新自由主義
成為各國政策實踐的主流後,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全力將其政治主張放在
如何抑制工資惡性競爭的問題上,但是一直到九零年代初,歐洲金屬工會
的努力一直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成果。最後歐洲金屬工會在1993年正式宣佈
將「抑制工資惡性競爭」與「分配政策」兩項作為工會基本立場主張,並
將各會員國工會間的合作事務界定在傳統的薪資、通貨膨脹、生產力與分
配政策等幾項議題上,並將此作為「頓協議聲明」(Erklaerung von
Doorn)的主要內涵。
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先是在工會「薪資政策委員會」中
設立工作小組。這個工作小組有兩個主要基本工作,第一,透過與歐洲金
屬工會聯合會以及會員國工會頻繁的互動與接觸,研擬未來歐洲薪資政策
的方向。第二,利用頻繁的接觸機會扮演協調機制,及早找出各會員對於
各項政策有爭議之處,並且評估各項政策貫徹的可能性。事實上從後來的
發展來看,這個薪資工作小組成為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最重要的內部政策
機制。其次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鼓勵建立跨區域(國界)的工廠會議,其
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相互參與彼此的薪資談判,並且交換各項資訊,以便未
來可以提出共同薪資要求聲明。這個制度的優點在於建立經驗交換的網絡
,並提供其他工會認識其他薪資談判系統以及溝通各項困難,讓各工會得
以在內國法允許的範疇下,實踐共同聲明,而就長期來看則為建立適用於
整個歐盟的薪資談判制度做準備。
然而這個制度也並非完全沒有困難。首先就像跨區域工廠會議一樣,即使
是同一類型的事業工會在跨國界的合作上也會遇到語言、法規等等問題。
其次,資方一直避免在歐盟層次上建立集體勞資談判制度,這也包括產業
相同的工會聯合會。在缺乏法規面的奧援之下,工會並無法以罷工方式來
聲援跨區域性的鄰國伙伴,造成共同的薪資政策往往無法獲得資方正式的
回應。再者「頓協議聲明」並沒有絕對的拘束力,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對
其會員也沒有強制性的懲罰機制,因此對於會員工會違反上層工會的決議
,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並無任何的有效措施來阻止,而只能以道德勸說的
方式。最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法國金屬工會在勞資協議談判中同意180個
小時有支薪的超時工作,但是這項協議明顯違反歐洲金屬工會聯合會的工
時條款。聯合會雖然提出強烈的批評與抗議,但是卻無法阻止這項協議的
生效。
★小結
上述三種歐洲工會的合作模型都還是一種嘗試,同時實行的時間也不夠長
,而所遇到的困難也還未被完全的解決,但是建立各工會間的資訊交換,
以及所面對的困難是建立未來網絡發展的第一步。目前雖然歐洲工會在合
作上的成就還不彰顯,但是工會參與者仍對上述的幾種模式有著很高的期
待,希望能以這些模式為本,建立全歐性的工會運動以及勞資協商機制。
==============================================================
歡迎加入「勞動者之友」! 「繳稅給GOV,不如捐款給NGO!」
「台灣勞工陣線需要你的支持!」
只要贊助1000元,即可定期收到「勞動者」雜誌一年份八期。
又可獲得勞陣年度募款品一份。
「歡迎社會大眾的小額捐款,可抵扣所得稅喔!」
★郵政劃撥帳號:10139422 戶名:勞動者雜誌社
==============================================================
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雜誌社
◆地址:台北市100中正區漢口街1段110號5樓之14(518室)
◆電話:02-23110259、02-23142691、02-23115901(傳真)
◆電子郵件:labornet@seed.net.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