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刊日期2004/06/15(二) |
|||||||||
1 |
【小啟】讀者若未收到電子 新行銷時代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 徵執行企劃! --------------------------------- 人本教育基金會編輯部 徵採訪編輯
友報連結: --------------------------------- 教改時代 創刊12年, < Top>---------------------------- | 人本教育基金會 | | 人本教學工作坊
| | 人本BBS站入口1 | | 人本BBS站入口2 | | 人本教育電子報過期檢索 | <
Top>---------------------------- 智邦生活館 ˙您想要登廣告 |
1 1 |
免費講座「樂在深耕」 詳見→(more) |
1 | |||||
|
|||||||||
公共電視這一次的紀錄片,之所以引起眾多爭議,就在於它讓校園現況首次真實暴露。不但讓我們有機會真切面對,更是難得的珍貴史料。我們的校園一直以來用各種變形手法,或明或暗進行能力分班。有些學校將成績好的學生與部分人情委託的學生集中在一起,並且為了製造出常態編班成績有高有低的假象,又併入部分資源班或成績很差的學生,試圖掩人耳目。辦教育辦成這樣,真是丟臉!!在這陋習已深的校園裡,不面對教育弊端,就不用多論改革與進步。這就是魔鏡紀錄片的價值,它讓現實無所遁逃,讓教育行政單位不得不面對,讓所謂辦學者不能再拿『分群式常態編班』這樣的名詞來擺弄教育專業。會有反彈,就是因為有改革的壓力。我們希望台灣還能繼續有這樣的機會,讓校園現實一一浮現,讓改革與進步有一股新的動力。 二、反彈聲起 是因為「事實」 「笨小孩教起來很辛苦,何況還得打拼升學率,能考高分的小孩都是寶,一個也不能少,」彰安國中程武雄校長在魔鏡紀錄片中面對鏡頭,坦言不諱。「彰安前段班學生壓力還好啦!因為我們的學生不夠優秀,所以要要求那樣不是自討苦吃嗎?我們比較不會像陽明,她們實在太優秀了,陽明數理資優班上5班的實驗班,招了240名菁英學生,其他學校能收到的菁英學生有限。」彰安國中A段班導師紀錄片中親口說出現實。這些,都是透過教育工作者的嘴巴自己說出來的,現在竟反彈聲浪四起,指稱魔鏡說謊,那麼到底是誰說謊?還是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良知之應所在,不反彈不足以掩蓋?當一群人跳出來高喊「你們扭曲事實」,我們突然明白了,她們口中說出來的,都是事實。 三、 家長也有前後段? 從彰化縣議員到彰化縣立委所召開的記者會中,我們永遠只看到、聽到某一部分家長的意見與聲音。為什麼這些少數家長可以用來取代大多數家長的聲音?為什麼她們的需求竟能蓋過大多數學生權益的需求?這些家長的孩子是在前段班?或是人情班?又為什麼他會是前段家長?憑什麼別人就是後段家長?而為什麼我們總聽不到後段家長的聲音?後段的標籤是誰貼出來的?是因為有人有前段的需求,才把別人貼成後段?
在公共電視首播紀錄片魔鏡之後,彰化縣翁金珠縣長接受記者訪問,表示:「教育部應該要全國公私立國中同步落實常態編班,別讓縣民誤會教育部拿彰化縣開刀,否則不公平」(2004.6.11
聯合報)同時也表示擔心『縣內學生恐將砲到外縣市或私校就讀』(2004.6.11 自由時報)。 -------------------------------------------------------------------------------------------- 勘誤啟示: 本刊上週「用心生活」專欄,因編輯錯誤,疏漏最後兩段。今日特將全文再次刊出,並向讀者致歉。 用心生活—朱台翔專欄 <Top>----------------------------------------------------------------------------------- 教師核退率 投縣53% 又掛車尾 人本挺魔鏡:沒真相就沒改革 人本教育基金會、全國教師會、中學生權益促進會和台北市家長協會上午共同舉行記者會,聲援公共電視台拍攝的教改紀錄片「魔鏡」。人本強調,「沒有真相就沒有改革」,公視真實呈現能力分班狀況,值得鼓勵。…(聯合報06/15)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發現新校園」;(每週六、日22:00-23:00)由陳翔主持。 ■「教育方向盤」;(每週日10:05-11:00)由劉和然主持。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 <Top>-------------------------------------------------------------------------------------- |
|||||||||
關心教育, 思考教育, 改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