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2004/6/21第二百零五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再思考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下) ∮外部讀書會 台灣電影產業的救亡圖存 --《全球好萊塢》給予台灣電影的省思 ∮本週媒大事 ∮媒來稿 地下電台的合法化與抄台之爭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傳學鬥內部讀書會 讀本:《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魏玓撰 再思考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下) 面對台灣電影業的慘況,我們的政府當局在其中扮演什麼 角色呢? 電影產業在文化產業中具有龐大資本生產與再生產的能力 ,也就是「瀑布效應」;電影成品雖然需要鉅額的投資, 但是在影片完成之後,往往能夠在電影院首映,繼而在有 線電視、錄影帶、無線電視、外銷等通路中流通,涉及了 龐大的資本流動。因此若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電影工業 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本世紀初美國之於好萊塢,到近年來竄起的韓國電影, 電影的資本能量對於民族國家發展民族工業,是一項不能 捨棄的產業。1996年末,韓國總統候選人金大中,提出支 持韓國電影的宣言,並將之列入競選白皮書中,他說,「 在21世紀,文化就是國力,文化不僅有提高生活質量的作 用,而且正成為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產業。」,他同時舉 例,好萊塢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株羅紀公園」全球賣 座8億5000萬美金,等同於韓國必須出口150萬輛汽車,來 說明自己將盡一切的力量,保護韓國電影,全力發展電影 產業。 台灣的電影政策,在1980年代以前,一方面視電影為宣傳 機器的一部份,當時嚴格的電檢制度、電影製作生產的生 產材料(生產工具如攝影機;生產原料如底片)進口的高 關稅、缺乏正面的輔導與獎勵,同時透過黨國基器直接介 入經營(中央電影公司,台灣省電影製片場,中國電影製 片廠)等手段,對於電影製作與內容進行嚴密意識型態監 控;而在另一方面,政策對於電影市場則以特種行業規範 之,只能以低層次的娛樂活動看待,並放任發行與映演部 門由各種勢力壟斷。 1983年電影法正式公布,雖然明訂電影為「文化事業」, 但是政府宣傳控制並未消逝,而且也沒有明確輔導電影作 為文化事業的具體策略,一般被認為「名不符實」。到了 1980年代中後期,國家政策面對持續嚴重萎縮的電影生產 ,開始轉趨積極輔導,包括開放電影檢查制度,降低電影 工業的賦稅,設立電影輔導金制度。 然而,1980年代台灣電影政策的轉變,與美國在1980年代 之後將文化產業視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收入,並開始對流通 於世界各國的文化產品,以智慧財產權之名進行索價;在 此同時,美商八大為主的好萊塢勢力則配合美國的政治策 略,要求台灣取消外片配額管制,於是台灣政府在1986年 對於台灣電影的外片配額管制全面解除,而台灣本地電影 發行商也趁機裡應外合,著眼於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後放映 通道的遽增,更積極地發行外片。 此外,這樣的發展又與台灣電影因為生產條件匱乏所導致 的電影產量不足有關,縱使政府在1989年開始提出電影輔 導金的輔助,希望能夠提升國片生產部門的能力,但是在 本地電影工業獨重發行(外片)的情形下,少數具備發行 -製作能力的電影公司(例如中影)往往是這項補助的常 勝軍,作實大者恆大;同時,在黨國宣揚國威的心態下, 配合本地文化菁英在台灣電影與歐洲藝術電影圈之間的穿 針引線,輔導金間接成就了台灣電影在後新電影時期的國 際影展路線。 然而從新電影到後新電影,台灣電影業的慘況並未因為國 際影展的成功 而改善,馮建三(2003)引用多種資料來源 ,整理出美國以好萊塢為首的電影在各國(港、韓、英、 法、台)電影市場的佔有率,結果發現台灣獨占鼇頭,在 2001年大概有95%的電影市場為美國電影;這意味著台灣 的電影市場已經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而這種看似矛盾的 發展,實際上是在資本主義體系當中,社會階層兩極化下 的文化消費模式 。 此外,國際影展路線對於台灣電影在國際舞台的拓展,也 並未讓台灣的電影政策更具有自主性,在2001年年底,新 聞局在台灣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把舊有電影法第11條與 第40條取消 。這個動作雖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質 ,但是 卻足以突顯出國家角色的軟弱無能。 ∮⊙◇▉▋▌ 外 ▍ 部 ▍ 讀 ▍ 書 ▍ 會 ▌▉⊕⊙◇ 台灣電影產業的救亡圖存 --《全球好萊塢》給予台灣電影的省思 林靖堂 近來參與傳學鬥所舉辦,閱讀《全球好萊塢》的讀書會, 筆者突然發覺到,台灣電影產業有著很嚴重的生存危機。 此危機來自於所謂的「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筆者認為 ,台灣電影的先天不良在於早期政府對於電影的輔導心態 與整個電影產業輔導制度、產業結構、法令檢查與設計的 不良;而後天失調則是遭逢來自好萊塢電影發行與映演的 強力登台,大舉佔據台灣整個電影產業的發行端與映演端 ,連閱聽眾的口味也被好萊塢的電影文本給寵壞了,再加 上一連串對於台灣電影創作者的打擊,台灣電影產業的枯 竭是無可避免! 《全球好萊塢》一書,在探討好萊塢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文 本與自由主義邏輯,配合美國政府的協助,在全球建立一 個國際分工的體系,以此迴避工會的抗爭,而達到經濟學 最原始的原則「求得市場利益極大化」!本書最大的好處 ,是將好萊塢如何突破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文化保護政策的 手段,明白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並且對其進行強力的批 判!也因此,看在台灣讀者眼中並且對照台灣當下的電影 產業與政策環境,本書能夠很明白的顯示出台灣電影產業 與政策目前所處的困境與缺失! 參加讀書會並且閱讀本書後,筆者綜合了其他學長姐與讀 書會成員的見解,整理了大家與筆者個人的看法與見解! 一、對於政府: 政府應該正確認知電影產業是為所有文化產業的火車頭, 在文化彰顯與保存、經濟生產的生產價值上,電影是具有 指標性的意義與功能。電影不該只是宣導政令,宣揚國威 的宣傳工具,他應該是各種類型創意與文化展現的場域! 對於各種輔導電影振興的方案與措施應予以確實執行,對 於本國電影放映配額的保護應該確實立法與執行之。 政府應是站在一個輔導的角色而非控制與管制的角色,且 更應重視電影作為一個文化產業的領導地位。 二、對於導演: 台灣的導演身處困境之中,有個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的 籌措!台灣的導演應該體認行銷的重要,與貼近大眾口味 的電影文本,無論資金的多少,讓自己的電影利用各種媒 體管道推展出去,才是未來是否有能力在繼續揮灑創意與 熱血的關鍵所在! 三、對於觀眾: 台灣的電影消費者口味,已經被美國好萊塢餵養成習於好 萊塢式的大眾口味!另外,對於對台灣電影的刻板印象與 文本解讀力的不足已經成為了一種強大的殺傷力,它足以 在國片尚未映演前,就先被否定。也因此,重新改變台灣 電影消費者對於國片的觀感與印象,加強電影文本分析等 類似的通識教育應是當務之急! 據此,政府、電影產業發行映演與製作三大環、以及觀眾 ,是構成台灣電影結構的三大結構,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 有重大的改變,才能改革現在的台灣電影產業,雖是工程 浩大,但除此別無他法吧? ⊕∮⊙◇▊▋本 ▍週 ▍媒 ▍大 ▍事 ▍▊◇★☆★☆ 1.上個禮拜「滾石」傳出爆發財務危機,滾石除了召開記 者會說明並無此事之外,旗下藝人例如五月天或老大哥周 華健接受記者訪問時,都表明支持滾石到底。另外也由於 「滾石」的祖產太誘人,「錢櫃」為了取得「滾石」這些 膾炙人口金曲的伴唱帶授權,「錢櫃」出價高達2億8千萬 元。其實,「滾石」最近已把早期膾炙人口的「祖產」, 以日本20-Bit高密度技術重製,包括:羅大佑、陳淑樺等 人金曲,以「滾石」K2經典專輯再度上市。 小編媒批:其實殂了滾石召開記者會所聲明指出,是因為 盜版猖獗原因之外,跨國公司與台灣的唱片公司的強烈競 爭也是原因,許多本土歌手都由來原來小唱片公司跳槽到 這些大財團的公司底下,讓這些小唱片公司辛苦努力栽培 出來的歌手,(例如之前的蔡依琳與周杰倫)拱手讓給這些 大企業作收最後的成果。 2.近期,富邦集團、統一集團都規劃進軍電視購物市場, 王令麟則是對此首次回應。他說,站在東森有線電視的立 場,只要有人願意付不錯的定頻金額,東森都樂見有其它 頻道商加入電視購物的市場。王令麟並表示東森成立四年 ,業績從開始的年五億元成績,到今年五月單月做到二十 五億元新高紀錄,數字很好看,但事情不容易做。以節目 製作人為例,東森購物台現場就有六百多位,比一般電視 台製作人還多。 小編媒批:看來王董真是為了賺錢,大手筆給他砸下去了 ,也說了如果大家要來競爭的話,記的,要先繳個定頻費 用給我們的系統業者,看來最後的贏家還是莊家。 3.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雖控制義國超過90%的電視台, 但在本屆歐洲議會選舉中,卻被一位對時局不滿的電視女 主播莉莉.葛魯柏痛宰,遭遇其政治生涯中最屈辱的一次 挫敗。 莉莉在義大利備受觀眾歡迎,她所代表的「橄欖樹 聯盟」是由一群不滿貝魯斯柯尼而離開貝氏控制的媒體, 或是遭貝氏開除的媒體工作者組成。這個中間偏左的聯盟 在本次歐洲議會選舉中贏得31%選票,貝氏的義大利力量 黨只得到21%支持。 小編媒批:從義大利的例子看回台灣,是否各位會突然驚 覺,台灣總是好的不學,壞的卻總是有樣學像呢? 3.台灣民眾最愛看什麼樣的雜誌?世新民調中心「2004媒 體風雲排行榜」調查結果發現,新聞與八卦娛樂兼具的周 刊型雜誌最受讀者青睞,其中短時間內就在台灣市場崛起 的壹周刊,更囊括了多項指標之首。世新民調中心分析指 出,壹周刊雖然爭議話題不斷,它對台灣社會帶來的影響 已深植人心,證明了壹周刊已成為引領台灣社會風騷的頭 號雜誌,想看八卦,民眾第一個會想到壹周刊。 小編媒批:不僅壹周刊有如此不錯的成績,蘋果日報也一 樣在短短時間內跟中時與聯合相互匹敵,但這份調查的前 提還是必須提醒各位看倌,因為這這裡的媒體環境還是以 市場導向,民眾愛看與與是否對民眾造成傷害,這個是必 須要去思考的差異點,因為從以前的紀錄看來,蘋果日報 與壹周刊常會為了議題聳動性,而作出傷害當事人的舉動 。 ⊕∮⊙◇☆▉▊▋▌媒 ▍來 ▍稿 ▍▌▋▊▉⊙◇★☆ 地下電台的合法化與抄台之爭 李世清/中正電傳所研究生 自槍擊案後,逐漸沉寂於新聞版面的地下電台議題似乎又在 這些業者與李前總統聚餐的情形下被翻上檯面了。 據報載,一直以來政府官員們就無法在地下電台是該就地合 法化,還是該直接被予以抄台這兩者間進行一個適當的決策 ,原因除了有許多業者利用向監察院、立法院陳情以及政治 上的壓力等來對主管機關提出政府不該大力取締的訴求以外 ,另外就是考量到在目前台灣已經有兩百多家電台的情況下 ,若讓這些地下電台就地合法化後,究竟會對既有的合法電 台帶來何種衝擊? 從筆者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在一個民主的社會,具有多元的 發聲管道是必須的,因此若可透過合法化這些地下電台來讓 各方的人們皆可表達其心聲自然非常不錯,然而,因為我國 各媒體的型態向來就都具有強烈的黨政色彩,因此在這種貌 似可傳遞出多元聲音的管道上,通常其內容也不過就是各個 媒體為自己所支持的政黨自我宣傳而已,至於在意見的交流 上根本就沒有達到什麼成效,充其量也只是在兩派言論隔空 互相攻詰的情況下,呈現出雙方在一些議題上不同的觀點而 已。基本上,這種各說各話的情況不僅無益於意見的交流, 而且在這些份屬不同陣營的媒體在對各自支持者進行長期洗 腦的情況下,更造就了台灣缺乏互信根源的缺失;因此,讓 這些地下電台合法化來加入這個戰局似乎並不是一個明智之 舉。 再者,筆者進一步地從地下電台的言論與合法性這兩者間的 關係提出看法。原則上,在人人都有言論自由的法律保障下 ,人們應該能夠盡其所能的提出自己對於某些事件的相關看 法,然而,這樣的言論自由是否應該建立在其本身是具有合 法地位的基礎上呢?我認為是要的。基本上這個論點並非代 表全盤否定透過不具合法地位的地下電台所表達出來的言論 就不該接受保障,但很明顯的,從現實生活中可以得知,在 透過這些未經合法的地下電台所發散出來的言論中,有時可 能極具偏激性或者是鼓動性,針對這樣可能是透過蓋掉合法 廣播電台而來所發出的言論,我們不僅無法加以防制,甚至 連既有的法律對取締這些地下電台的刑責也不過就是易科罰 金而已,那麼,在這種無法有效遏止其發表不當言論的情況 下,再加上前述所言,吾人認為政策方向似乎該走向對地下 電台進行強力的「抄台」取締比較好,只是,這種高壓的取 締手段勢必會被強力抨擊,因此若政府沒有相當的迫力,看 來也無法貫徹執行,至於在抄台後要如何防範其東山再起也 是一個相當的難題。 總之,在學者們疾呼黨政軍應該退出媒體、台視華視應加以 公共化的同時,吾人認為,地下電台也是一個必須要加以關 注的議題,即使民主的社會本來就應該要有多元發聲的管道 ,但至少在以法治國的台灣社會裡,不符合法律範就等於是 沒有說服力,有關當局實不該因其背後有政黨撐腰、甚或是 因為民代的關說就加以退卻,改採不強制抄台的溫和取締路 線,同樣的,相關法令也應該修訂的更加嚴格,如此一來才 能有效地避免地下電台所帶來的問題。 ⊙◇★☆傳學鬥回應: 本文對於地下電台,有兩個論述的主軸:一個是自由多元論 ,另一個則是合法性的問題。 台灣的媒體大多呈現出強烈的政黨色彩,不失為一個可以討 論的議題,但是上週六的中晚所提出的資料,說明目前所謂 非法地下電台,以政治議題作為主題者約莫只剩10%,而基 於營生的壓力,其他9成的經營者大多以「賣藥電台」的商 業經營形式出現,或許正突顯出台灣廣電媒介在政策層面的 特徵。 也就是,政府往往刻意視而不見產業發展的前景,並在經營 管理採取放任的模式,導致許多媒介資源無法進行有效的整 合,同時在媒介經營過度競爭下,訊息的提供者其實不會太 重視訊息的生產,而這種廣播媒介的運作模式,是商業邏輯 的一貫思考,內容的生產只是為了促銷收音機以及其中的廣 告罷了;顯然,在這樣的模式下,許多民眾對於媒介的近用 需求其實是扭曲的。 本文提及的法律介入,傳學鬥基本上同意,但是理由絕對不 是因為目前的地下電台掩蓋了所謂合法電台發言的空間,或 是合法電台基於法治,而讓發言內容較不會流於政治煽動與 情緒動員,這樣的說法與事實背離太遠(飛碟電台趙少康的 表現堪比地下電台的激情衝動﹗或是賣藥節目與有線電視的 蓬萊仙山差異很多嗎?),而且事事訴諸法律的說法容易替 法律造神,卻掩蓋了這些偏向兩極的言論,雖然是以政黨之 名表現,其實是肇因於商業邏輯之下,過度競爭所需要贏取 的微利,進行的聽眾切割。所以基於法律進行查抄,只能圖 利現有所謂合法電台,對於改造媒體環境沒有太多幫助,反 而陷入惡法亦法的迷思。 我們認為,公共化當然是一個方法,但是廣播媒介在廣電媒 體公共化的過程中,應當扮演什麼角色應當是下一步的重點 ,廣播媒介在其他新科技的衝擊下,使用者減少是可以理解 的,而廣播電台在過去的因應策略,是以全台連播的方式, 採大眾媒介的方式進行,取得更多廣告來繼續生存。 然而,廣播相較目前許多媒介,在近用成本上實屬偏低,而 且廣播基於媒介特性本來就屬於地域性的媒體,所承擔的是 社區性的角色,如果能夠透過政府適度的補貼,促成獨立媒 體的誕生,那麼在台灣逐漸走向族群多元(外籍伴侶、外勞 、新移民)的社會現實下,廣播媒介正好能夠提供這些小眾 ,關於文化近用的需求。 ⊕∮⊙◇★☆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 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 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 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 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有刪稿權,不願刪稿請註明 。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 @yahoo.com.tw 。 公共化之陣地戰:nccu.edu.tw/92451001/ 。 狡兔三窟發報台: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 集思廣義讀書會: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 招賢聚義部落格:twmedia.org/scstw/ 。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