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雅蓉
前陣子公共電視相繼推出了「魔鏡」及「吶喊」兩部記錄討論中學能力分班的教育議題的紀錄片。其中以「魔鏡」一戲深受質疑,當片子播出後,引發不少討論及抗議,甚至質疑公共電視以不客觀的角度去拍攝此片,及散佈不實的訊息,揚言不加以導正的話,要抵制公共電視…。守在電視機前的我看完兩部紀錄片及這一則新聞報導時,心中卻是沈重無比,心想,台灣的學生不知何時才能有一個快樂的學習方式?優質的老師?何時普羅大眾才能導正以往的價值觀?雖然現行體制的教育政策仍備受質疑,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影響最深的,相信大家一致認為是老師吧!
還記的我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台灣整個環境正籠罩在大家樂、股票破萬點的氛圍,上課時,導師的座位上有一台收音機,隨時播放股票的最新消息,每當股票漲了的時候,老師心情總是大好,臉上也掛著笑咪咪的笑容,但是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時,我們的皮就要繃緊一點了,老師隨時都會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全班隨時處在不安定的情緒氣氛中。到了國中的時候,學校採取男女分班和智力分班;回想我在國中那三年對我往後的影響,應該是慶幸自己是被分到B段班,沒有強迫式的考試、教室獨立在靠近垃圾場的地方,讓我和同學們可以隨心所欲的遊戲,但是直到現在,我認為那三年雖然沒有讓我陷入考試的迷霧中,但卻讓我無法學習如何和異性平等相處,也讓我因B段班情節,對自己一直沒自信,而受影響最深的事是國中三年因任課老師的態度及教育方式造就了我往後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
老師是個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的人;或許對學校來說,學生可以用智力去分級,但是,若是倘若老師能以不同的態度及教學方法去對待學生的話,那對學生來說,是不是A級或B級反倒不是那麼的重要了。以台灣現今﹝以前更是﹞的環境來說,很多人當老師純粹是是因為生活固定、薪水優沃而想當老師的,並非是真的抱持著有教無類、充滿愛心的理念而當老師的,而且以目前九年國教體系裡,現今在當老師的人以前幾乎都是升學班的學生,所以當遇到一個以前所沒遇過的、不聽話的、無法控制的學生時,就認為他﹝她﹞是壞學生?難教?要用打的?我想,管教的方式有很種,打只是其中一種,但卻不是最有用的那一種。時代在進步,老師可不能一直停留在以前的階段固步自封,不想去迎接新世代,去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魔鏡」裡有介紹一個台北坪林國中的老師,老師認為若是同樣的一件事說了三次學生還是聽不懂的話,那表示是老師的問題,無法讓學生了解,在「吶喊」裡受訪問的學生也覺得老師的上課方式有不有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上課的可是學生啊!而教書可不是老師念一念課文、寫寫黑板這麼的簡單。
大環境的價值觀造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學生、家長自然對於其它的事物莫不關心,在凡事莫不關心之下,我們怎麼能夠期待我們的下一代要認同台灣?了解台灣?愛台灣呢?雖然教改之路已邁入第十年,其中的爭議不斷,但是透過兩部紀錄片中看到南投及台北相繼出現一些有些耐心有教無類的新老師時,真是替那些學生感到高興;畢竟對學生來說,政策或許是很重要,但是每天需要面對的老師更是重要。
教改是不必太過急功躁進,但是老師的養成及EQ情緒的管理問題可是不能不去重視的,而且倘若學生需要學力分班那是否意味著老師也需要經過心理學及情緒測驗過關才可以適任呢?